近来,方言保护在各地展开,江西、厦门倡议家长和孩子在家多用方言交流、福建邀请莆仙方言专家走进校园开讲座、浙江绍兴也鼓励学校在校内的节日活动中表演更多方言特色节目……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
据媒体报道,保护方言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在大学校园宣传推广地方方言已然不是新鲜事。在“方言大省”浙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不仅开设了必修课《方言与地方文化》,学生们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解海江老师的带领下建立了“语言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同学们会用方言录制音频、视频,在公众号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北京青年报》此前梳理,近年来,多地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纷纷开设了方言课。2013年,上海有超过100所中小学在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沪语教学。2015年,广州五羊小学邀请学者开设《学粤语,几盏鬼(萌萌哒)》粤语推广课,随后又在2017年推出了广州第一本校本粤语教材,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粤语。广州知名中学执信中学也在2020年开设了粤语选修课,邀请粤语教育机构专职老师授课。2021年,杭州市滨和小学开设《小伢儿说杭州话》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对方言的学习了解杭州本地文化。此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潮汕大学、四川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等高校也分别开设了上海话(2022年)、潮汕话(2019年)、四川话(2019年)课程。
如今的互联网上,可以发现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山东话、广西话等方言的段子大量地涌入了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一时间,成百上千种地方方言“爆发式”呈现在人们眼前。众多网友感叹,“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国家有那么多方言。”“第一次听觉得很奇怪,多听几次感觉很有趣。”
有媒体认为,随着普通话的大范围普及,通过方言建立文化连接的意义也逐渐凸显。方言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可以展示当地文化的活力,更是情绪的精准表达。各地的方言里面都有一些谚语、俚语和故事,有些词汇就在当下那个语境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意思,有些字眼则可以简单凝练地传递态度。方言为人们感受地方语言张力提供了符号性认同。如今,年轻群体在互联网空间掀起的一轮轮方言狂欢,这也是对故乡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因此,传承方言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