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故里的佛钟
张松故里的佛钟
何壮远
明明一肚子心事
隐忍,不说出来
明明历尽沧桑
仍那么冷峻与平静
它的沉默,像把遥远的寂寞
藏在黑色忧郁之下
苦,经过淬火
越炼越坚硬
疼痛,千锤百炼成了钢
有钟锤,却不敲
三国的风仍不遗余力地赶来
打几个惊叹号,便被装进
不朽的史册
青石板路还在,怎么也走不回中原
佛钟在历史与仇恨间使劲地纠结
满腹经纶——能解万疑,普度众生
或许一敲就散了,一敲
就动了凡心
《张松故里的佛钟:历史与心灵的深沉交响》
何壮远的这首《张松故里的佛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历史沧桑与心灵挣扎的画卷。诗中的佛钟,不仅是一件沉默的器物,更成为了承载历史、情感与思考的象征,引发了读者对于时间、命运和人性的多重感悟。
诗歌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深沉的氛围。“明明一肚子心事/隐忍,不说出来/明明历尽沧桑/仍那么冷峻与平静”,诗人通过对佛钟“有心事”却“隐忍不说”、“历尽沧桑”却“冷峻平静”的描绘,赋予了佛钟以人的情感和性格。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佛钟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磨砺,将所有的故事和痛苦都深藏在内心深处。它的沉默并非是无力的,而是一种选择,一种对于沉重历史和复杂情感的坚守。
“它的沉默,像把遥远的寂寞/藏在黑色忧郁之下”,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沉默所蕴含的情感。寂寞被形容为“遥远”的,增添了一种时空上的悠远感,仿佛这种寂寞已经存在了很久很久,超越了当下的时刻。而“黑色忧郁”则给这种寂寞蒙上了一层沉重的色彩,暗示着佛钟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寂寞,更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忧郁。
“苦,经过淬火/越炼越坚硬/疼痛,千锤百炼成了钢”,这几句诗是对佛钟所经历的磨难的高度概括。“苦”和“疼痛”并非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更是精神上的煎熬。然而,佛钟在这种痛苦的锤炼中,没有被击垮,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这种坚强并非是表面的坚硬,而是内在的坚韧,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后所形成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有钟锤,却不敲/三国的风仍不遗余力地赶来/打几个惊叹号,便被装进/不朽的史册”,这里的“钟锤”具有象征意义,它可以代表着某种行动、某种变革的力量。然而,尽管有这样的力量存在,却没有被运用,这种“不敲”的选择,或许是出于对未知后果的恐惧,或许是出于对现状的无奈。而“三国的风”则象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以强大的力量冲击着佛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被载入史册。但这历史的风,也只是短暂的停留,无法改变佛钟长久的沉默和纠结。
“青石板路还在,怎么也走不回中原”,青石板路是历史的见证,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然而,尽管道路依旧,却无法回到曾经的中原,这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过去的辉煌与繁荣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无尽的追忆和感慨。
“佛钟在历史与仇恨间使劲地纠结/满腹经纶——能解万疑,普渡众生/或许一敲就散了,一敲/就动了凡心”,这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佛钟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夹在历史的沧桑和仇恨的纠葛之间,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它拥有满腹的智慧和慈悲,本可以为众生解惑、普度众生,但却因为种种顾虑而无法付诸行动。“一敲就散了,一敲就动了凡心”,这种担忧既是对佛钟自身纯洁性和神圣性的保护,也是对现实复杂性和残酷性的恐惧。
从艺术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使佛钟这一形象具有了深厚的内涵和广泛的象征意义。同时,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构建,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佛钟所面临的困境和内心的挣扎。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力量,既有古朴的韵味,又具有现代的思考深度。
从主题上探讨,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件历史遗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命运、历史进程以及人性的思考。它揭示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常常面临着选择的困境,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同时,也反映了在面对苦难和挫折时,人们所展现出的坚韧和不屈。此外,诗中还蕴含着对于和平、慈悲和智慧的渴望,以及对于人类因仇恨和争斗而带来的痛苦的反思。
总的来说,《张松故里的佛钟》是一首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诗歌。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动人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沧桑和心灵挣扎的世界,让我们在感受诗歌魅力的同时,也不禁对人生、历史和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