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修职墓志铭 延州的来季子,他通过听人吟唱《风》和《雅》的诗歌,就能了解那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我曾跟随我的伯姑回到赵懿简公的家中,他家住在长安城中,我见到种隐君的后代,他们都是名将,于是我说:“这些人在五经之外,还精通黄帝的《阴符经》。”我的文元公(可能是指某位家族中的长辈或祖先)以身作则,不仅自己行为端正,连家中的女公子(可能是指女儿或侄女)也都能与来季子相配,可见家风之好。其他家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凡是出仕为官的人,在相夫教子方面,无论是内亲还是外戚,见到他们的子女,都会指着说:“这孩子有晁家的风范。”我的安氏姑母,是先君的伯娣(伯母的妹妹),她的女儿嫁给了少保懿恪公的曾孙,名叫湘,字清夫。清夫能够有所成就,站立于世,我想这其中也有我姑母的功劳吧。 王清夫自幼便怀抱志向,以诗为业,进入太学学习。博士考核太学生所习之诗,清夫常常名列前茅。太学中的同学们都预言说:“将来科举及第的,必定是王君。”然而,当他的父亲离开中都的官职,出使外地时,却说:“我应当处理的是官府的文书,而不是家中的琐事。儿子,你随我同行吧。”于是,清夫未能如愿参加礼部试。 自那以后,每当他的父亲出使四方,需要上奏朝廷或回复宾客的信件时,清夫总是手持笔砚,在一旁协助,他的笔迹轻盈而流畅,从未停歇。每当成文后,父亲读来都觉得恰到好处,十分满意。 钦宗即位后,因恩典授予清夫将仕郎的官职,他历经四任官职。后来,他的父亲因年老辞官,居住在嘉州。 清夫并无出仕的意愿,但蜀公知道他家境贫寒,便让他在本州担任监清酒务的官职,直到父亲去世。 因贫困所迫,清夫再次出仕,历经四任官职,最终官至右修职郎。 从卭州火井茶场卸任归来后,清夫于隆兴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在儿子王栋任职的宁军司户参军官署中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清夫原本打算致力于研读圣人之书,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但终究未能如愿。他自认为年轻时的志向并不正确,而是应该追求圣人之道。他常说:“西方圣人之书所讲的是德,柱下(指老子)圣人之书所讲的是道,而我们的圣人则兼而有之。”清夫每晚都早早起床,研读这三位圣人的书籍,直到深夜才休息。他常常仰天长叹,感叹神明在上,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清夫对父母极为孝顺,即使在他们去世后,每到他们的生日,他都会准备酒食,举杯祝寿,仿佛他们还在世一样。当他病重时,还坚持自己斟酒自饮,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这种终身怀念父母的孝行,真是难能可贵。 世人都知道有三位圣人的书籍,但像清夫这样真诚且恭敬地研读的人却不多。在嘉州时,他曾增加酒税二十六万缗;在相州时,他论及茶业税收过重的问题,使那些逃避税收的人不得不遵从朝廷的法令。他行事果敢而不畏强权,即使面对商人的利益诱惑和朝廷使者的压力,也毫不退缩。 在双流县时,他救赎了一位被富户虐待的婢女,并亲自为她安排婚事。在峨睂县时,他面对朝廷命令和蛮族部落的威胁,毫不畏惧地前往谈判,成功地说服了蛮族部落接受朝廷的官职和互市政策。 清夫的两个儿子中,长子名叫王栋,次子名叫王楫。他的女儿嫁给了右奉议郎、签书道州判官㕔公事李端卿。他有内外孙十人。王栋于乾道元年十一月十六日,将清夫安葬在峨睂县三独乡宗敎里龙坎山的原野上,与安夫人合葬。 我时常怀念先君,他少有兄弟,而我如同见到我的姐姐一样,也如同见到了先君。我很幸运能够见到仲氏(可能是指某位亲戚或朋友)于高氏、叔氏于种氏、季氏于孙氏,但唯独未能见到安氏姑母。姑母有贤婿,这是由她的女儿所选配的,因此姑母也足以在晁氏家族中留名。现在因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