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全面改革的成就和评估》报告。
报告从七大领域对2013年以来的成就做第三方评估。
十年全面深化改革圆满完成
从2012至2021年,并延续到2023年年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如期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包含336项重大改革举措),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的成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过去十年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可简称为“国家良治”
从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看,一共有四个方面的改革目标和途径:一是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二是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市场主体,这是很关键的,我后面会用数据来说。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四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逐一对上述目标做一个分析和讨论。
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克林顿预言”破产。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的全民所有制向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这就涉及到怎么来认识国有经济,如何布局和结构调整,能让国有经济充分发挥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的功能。
对此“决定”给出基本要求,并且还提出要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就是说,不是消灭国有经济、将之边缘化,而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
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已经有142家中国企业,其中99家国有企业上榜,包括86家国资委监管系统的企业。而在十年前的2012年,上榜的中国企业只有79家,国企只有54家。
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问题举行谈判的时候,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希望国会能支持中国加入WTO,曾预判说,中国一旦加入WTO,中国的国有企业将从此消失。
这是克林顿当时对中国国有企业的预言,结果证明,如同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预言中国政府解决不了吃饭问题的“艾奇逊预言”,都破产了。
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
非公有经济迅速发展。当今的中国为什么会强大起来?正是因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超大规模的市场主体已经形成。
到目前为止,中国各类市场主体已经从2012年的近6000万户,到2023年底突破1.84亿户。尽管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伍了、破产了,消失了,但是有更多的新企业又成长起来。
中国每年平均新增企业数量超过1000万户,增速达11.9%。世界超大规模市场主体,也是世界超大规模的新增就业主体,从而创造世界超大规模的就业岗位。到2022年中国雇主比例为3.9%,高于世界的3.2%,其中男性雇主比例为5.2%,女性雇主比例为2.5%,均高于世界的4.1%和1.8%。
2022 年中国雇主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3.9% ,高于世界的 3.2% 。
这充分反映中国已成为创业、创新和创富的国度,而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则提供了人力资本的条件。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大学及在校生数量,2023年全国高等学校为2822所,研究生毕业生超过100万人,本专科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而当年城镇新增就业总数1200万人以上。
那么我国高等教育到底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不只是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创业型人才。只有解决创业问题才能解决每年超千万人新增就业问题。过去十年,市场主体法人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重从7.9%上升至24.9%,也就是说在当今中国,每四个就业者当中,就有一名创业者。一些人往往是先就业,后创业,因而中国又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创业之国。
到2023年,全国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5300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2%,成为我国城乡创造上千万就业人员的主力军。
对一个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6亿的大国来说,创造就业始终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解决就业主要靠政策来鼓励各类企业创业,提供就业岗位,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指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即使如此实际失业人数仍高达2586万人,相当于意大利的劳动人口)。
因此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制度创新之一,也是中国能创造超大规模就业岗位之源泉所在。
这些年,包括三年抗击疫情期间,中国在世界上保持很低的通货膨胀率(甚至一度小于1.0%),既低于世界的5.7%,也明显低于美国的6.0%。这本身就是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包括民营企业家不断创业创新的贡献,承受住来自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巨大市场压力,如期实现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率的预期目标(2020年3.5%;2021年3%;2022年3%;2023年3%)。
值得一提的是,做大做强国有经济和鼓励支持非公经济,我们强调的是对立统一论,而不是此消彼涨零和博弈的关系。中国国情决定我们一定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1,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国家
按不变价格计算,2012年到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75.6%和111.4%,年均增速分别为5.3%和7.0%,这十年间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进而逐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私人消费购买力平价因子(3.85)计算,2023年城乡居民每人每日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9国际元和15.4国际元。中国城乡居民全部已经跨过世界银行所规定的中等收入门槛(即每人每日消费10—100国际元),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国家
从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看,城镇为60.4%,农村为42.2%;从经营性角度来看,城镇居民经营收入的比重仅占13.3%,而农村比重高达34.4%。这反映相当一部分农民成为雇主,完成从农村劳动力转变为经营者的转变,反映农村人口与劳动力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进而成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
从中国发展经验看,大力鼓励城乡适龄人口先就业、后创业,给他人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市场主体与创业主体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是中国劳动力市场改革正在发生的渐进式的累积性的巨大变化,因而创造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就业岗位,占世界总量比重的21.5%。
中国已经达到世界中等收入水平,看一看全国的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怎么样: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2008年国民经济账户》明文规定,以及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2023年私人消费购买力平价因子(3.85)计算,2023年中国城乡居民每人每日消费支出分别为23.5国际元和12.9国际元;与此同时,从居民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2012年的36.2%和39.3%,分别降至2023年的28.8%和32.3%。
从恩格尔系数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已经属于更富裕和富裕型。
这是什么概念?恩格尔系数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更富裕。可见按国际标准,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已经呈现更富裕型和富裕型消费结构,未来恩格尔系数比重还会持续下降。
一个家庭现代化标志之一,是看家庭机动车普及率。一是百户汽车普及率,城镇从2012年的21.5%增长到2023年的55.9%,农村也已经达到40%;二是作为机动车的摩托车普及率;三是实际家庭机动车普及率,城市为69.6%,农村81.4%。
再看城乡居民住房,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均住房面积36.52平方米,乡镇是42.29平方米,乡村46.80平方米。如果去对比所有东南亚国家,也可以和日本比,比较之后就知道中国的住房条件是不是改善了,做一下国际比较,才会更有体会。
再看一个很关键的指标——农村居民的卫生厕所。
2021年全国城乡住户卫生厕所的比重高达97.6%和82.6%,比2013年提高8.3和47.0个百分点。别小瞧这个数据,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人均预期寿命。
2,中国经济总量(PPP)占世界的比重达到20%
第四个方面就是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建设,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非禁即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实现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
直接得出结论:因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全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经济实力、产业实力、财政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迈上了新的台阶。
采用国际上通行购买力平价方法。根据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2008国民账户体系》一书的规定,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必须将本国货币计量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而不是汇率)转换成以通用货币计量的数据。众所周知,通常市场汇率和固定汇率都不能反映不同货币之间的内在相对购买力。
按照这个国际标准,中国GDP按照2021年国际元,从2012年开始,实际上增长率是有所下降的;与此同时,国际上其他国家的GDP增速也有所下降,2023年中国GDP增速达到5.2%,世界增速只有2.1%。但是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2012年的13.59%到2023年达到将近20%
再看人均GDP,按2021年国际元,从2012年的11985国际元上升至2023年的22135国际元,超过世界人均水平(20661国际元),与美国人均GDP(73637国际元)的相对差距缩小至2023年的3.33倍。
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进展。
农业总产出居世界首位,按2015年美元价格计算,中国农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从2012年的28.7%,提高到2022年的31.1%,是OECD占世界比重(18.9%)的1.64倍,是印度占世界比重(12.2%)的2.55倍。
这些事实证明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1994年说的“2030年谁能养活起中国”预言的破灭。
3,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扶贫攻坚战,我想大家是很熟悉的,而且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2013—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年均减贫1237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到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2020年7月15日,援藏帮扶工作人员在白那村“农光互补”光伏发电场对发电设备进行检修维护,助力当地高原农民脱贫致富。
2023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6元,按私人消费购买力平价因子(3.85)计算,相当于每人每日收入11.7国际元,不仅均高于世界银行每人每日2.15、3.65、6.85国际元的三条国际贫困线标准,还高出10—100国际元中等收入的底线。这是中国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创造世界消除绝对贫困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