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7月13日晚,广西纪检监察网通报了8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实事典型事例,其中包括贵港市桂平市推动解决校园空调装而不用问题。
通报称,一些家长反映,桂平市部分学校空调装而不用,夏季教室、宿舍如同蒸笼,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经了解,此前桂平市有26所学校与第三方公司商议,由第三方公司独立出资4013.43万元,在学校教室、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共6434台,通过向学生收取租赁费、电费的形式分期偿还费用。之后,根据有关政策要求,桂平市第三方公司不能再向学生收取空调租赁费、电费,因此第三方公司停用这批空调,学生、家长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桂平市纪委监委通过督促指导相关学校使用公用经费分年度、分批次回购并支付空调电费,解决了空调装而不用的问题。
有分析指出,此事之一波三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一方面,为中小学教室安装空调是近年来公众的强烈诉求;另一方面,学校无经济能力承担,在此前提下,只能先让第三方公司出资安装空调,后续通过向学生们“分期收费”的方式,来让相关公司回本、盈利。而从实际反馈来看,这一看似取巧的做法,还是遭遇了巨大的非议。不少家长举报学校违规收取空调费,同时相关部门调查发现“空调费”并不在“公办学校教育收费项目清单”上,故而认定其属于乱收费并责令“全额退还”……其连锁反应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三方公司因“收费回收成本”之路被堵死,索性就停用了空调。于是乎,又造成了学校空调“装而不用”的奇景。
舆论认为,每一次校园空调引发争议的背后也说明,即便“应该装空调”已经成为共识,但空调怎么装、费用怎么出、电费怎么算,仍没有一个特别成熟的方案。这种纠葛,或许和空调长期没有纳入学校“基础设施”的框架有关。一个空调引发的连环局,所启发的还是基层治理对于全局观与系统论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