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12345”成为基层的压力点 成都市推行“12345”市长热线以来,收到了广大群众的热切欢迎,接线量年年创新高。随着“12345”影响的扩大,建立这一渠道的初衷正在悄悄被改变。这本来是一个解决群众痛点、难点问题的热线,如今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诉求没有筛选。小部分人群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利用这个平台不断向政府施压,认为只要打了这个电话就有政府兜底,会有人来解决。比如近年出现的要求政府帮忙找猫找狗、介绍对象、消除违章罚款等奇葩诉求,平台照单全收后转交属地,极大浪费了政府资源,无形增加基层任务量,与当下为基层减负的方向背道而驰。二是满意度指标化,不管来电人什么诉求,满意度均进入考核指标,层层传导压力,最终落到基层。例如一些关于与征地安置、低保办理、违规违章等政策规定的落实,本来就有明确的文件规定,基层单位在充分与来电人解释后,来电人的诉求明显得不到政策支持因此绝不满意,更有甚者还反复投诉,接件单位却迫于指标被上级单位通报、约谈。 新事物的出现有一个发展期,也需要一个修正期, 如何让“12345”真正成为群众解决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平台,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