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考释:兴贤街名字的来历与王安石的人才观
杨辉祥
兴贤街是临邛古城的一条千年古街。最近政府其进行了更新,整个街道已经焕然。作为一条古街,历史记载和今人考证比较多。
我小时候看到的兴贤街,与现在北街是错开的,不是一个十字口,它们与东街相交成为两个丁字口。两丁字口相距只有二三十米,应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交通通畅,拆除两个丁字口,成为现在的十字口。
最近因为受命对兴贤街进行调研,仔细看了些资料。有些想法。
很多志史记载,兴贤街街名的出现,说与原来有一座兴贤牌坊有关。我小时候,好像依稀看到过那座牌坊。这个说法应该成立。但再深入考证,邛崃兴贤街的“兴贤”地名一词的来历其与王安石有关。其地名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更为深厚,更有历史感。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 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兴贤一词,有两个出处,一,来源于王安石的一篇著名文章《兴贤》,《兴贤》文章里指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有贤而用,国之福也,要国兴必须任贤, 二, 发扬贤德。出于《晋书·戴逵传》:“且儒家尚誉者,本以兴贤也。”
而前者王安石的《兴贤》文章在历史上影响非常大。兴贤”即“举贤”,也就是“任贤使能”的意思。王安石认为,能否“任贤”,关系到国家的兴盛衰亡,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爱国的政治家,王安石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社会危机,决心实行改革,扭转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而要使新法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王安石认为,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否则一切都将落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王安石在《兴贤》文中,大声疾呼,希望朝廷广开贤路,招揽英才,以造福于国家和人民。王安石《兴贤》中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是改革的宣言书,文章在当时以及后来,影响巨大而悠久。
《兴贤》一文现代已经收入高中语文教材。《兴贤》中表达的重视人才,珍惜人才,选贤任能的思想,现在也有正面意义。
“兴贤”的思想当时被天下推崇和响应。这应该与王安石的推动也有很大关系。
在王安石当政的时期,各地将王安石的“兴贤”理念进行落实,大规模地兴学办教——建文庙、办书院、兴儒学。于是,各地纷纷在文庙左边或前面立“兴贤”门牌坊,成为规制,形成热潮。而文庙所在的街市,便被称为“兴贤坊”。全国涌现出许许多多以“兴贤”为名的街坊、建筑、书院,村,庄,里等等。
据考证,很多以兴贤为名的地名街名都是出现在宋代。例如很有名的福建长汀古城,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太守刘均拓宽汀州府城,设六个门,东北门就名为“兴贤”。而当时,也正是王安石的推进变法的时期。
由此可以推测,邛崃兴贤街的名字,应该远于 明代的(1539年),有人认为,在北宋时期就叫兴贤街了。据传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实行改革措施,从朝廷到地方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邛州的官员将此街更名为兴贤街,以示对王安石的支持,又有一说,是王安石死后,为了纪念他,邛州文化人将此街更名为兴贤街。
邛崃兴贤街的形成,与其它地方兴贤街(坊)一样,也符合规制,在文庙之左,与文庙街(古称学街)相连。邛崃兴贤街,,同样应该是先有兴贤牌坊,继而才演变成为街名。推测邛崃兴贤街的名字,应该出现在北宋,有千年左右。
王安石对邛州在政治上应该很有些交集,对邛州也比较重视。朝廷两次派官员到邛州任职,一个到邛州任正职,一个到邛州任副职。他都写诗相送。一首是《送文学士倅邛州》,
文翁出治蜀,蜀士始文章。
司马唱成都,嗣音得王扬。
荦荦汉守孙,千秋起相望。
操笔赋上林,脱巾选为郎。
拥书天禄阁,奇字校偏傍。
忽乘驷马车,牛酒过故乡。
时平无谕檄,不访碧鸡祥。
问君行何为,关陇正繁霜。
中和助宣布,循吏缀前芳。
岂特为亲荣,区区夸一方。
另一首是《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
朝廷孝治称今日,乡郡荣归及壮时。
关吏相呼迎印绶,里儿争出望旄麾。
北堂已足夸三釜,南亩当今识两歧。
独我尚留真有命,天於人欲本无私。
到邛州任职的这些官员,可能是四川人,猜想也许是王安石的政治盟友。从两首诗中,同时还可以看出王安石对邛州的历史文化情况,非常熟悉。
兴贤一文中表达的人才观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的大儒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继承了王安石的思想,朱熹讲学的地方还办起了以“兴贤”命名的书院。邛崃那座有名的兴贤塔的名字,其实也是受其影响。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面临百年之变革,竞争激烈。而这种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在兴贤街的更新打造中,我们能不能将王安石的《兴贤》一文,勒石为记,示之,既体现兴贤街地名的来历和文化底蕴,会不会也对人们尊重人才,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的观念产生一点启示呢?
附王安石的《兴贤》和白话文(来源网络)
《兴贤》
王安石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3,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途哉。
《兴贤》的白话译文
国家因为任用贤明能干的人而兴旺,摈弃贤明能干的人且刚愎自用而导致衰败。这两者是必然的趋势,古今通用的道理,一般人都知道的。为什么太平盛世有贤オ就能兴盛,昏乱之世即使有贤能却不兴旺呢?这就是在于任用还是不任用贤能罢了。有贤能并且加以任用,这是国家的福祉;有贤能却不加任用,犹如没有。
商朝兴旺时有仲虺、伊尹,它衰落时也有三仁;周朝兴盛时有十个同心同德的人,它衰败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兴旺时有萧、曹、寇、邓等人,两汉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些人。魏晋以来,直至李唐,不可一一列举,然而这其间兴旺与衰败的时期,也都相同。由此看来,有贤能而又加以任用的,是国家的福祉;有贤能而不加以任用,犹如没有,能不谨慎吗?
现在犹如古代,现在的天下也是古代的天下,现在的士民也是古代的士民。古代即使在混乱之时,尚且有这么多贤能,何况现在是太平盛世,怎能说没有呢?在于皇上任用他们罢了。广泛地征询意见,那么有才能的人就能得到进用;没有忌讳,那么正直之路就会开通;不亲近小人,那么阿谀奉承就会远离;不被繁文俗礼所拘束,那么恪守职责的人就知道怎么施政;不因为别人细微的过失横加指责,能干的官吏的志向就会得到实现。如果能施行这样的办法,还担心什么不超过两汉和夏商周三代,然后继承五帝、三皇的传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