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乌战前景,乌粉(两岸亲美蓝轮)认为乌必胜俄必败。
不止认为乌代表反侵略的正义,更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几十个国家无论GDP还是总资源均对俄有压倒优势,因此俄必败。这是乌粉认为乌必胜的底气。
上述逻辑是自洽的,只是不实际的愿望。几大事实证明俄有能力对抗美西。
一,美西方军工产能不足及援乌的低效。
乌克兰已经丧失自身造血能力且全境理论上都属于战场。乌克兰在国内已经彻底丧失工业能力和自持的财政,乌克兰政府全部的社会职能和军事需求几乎都依赖西方的援助。换言之西方的援助的相当比例将用于支付行政费用、工资、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开支,其中能直接转化为军事资产和军事能力的部分不会超过一半(我们这里不考虑乌克兰腐败的行政体系对于资源的浪费和侵占带来的损耗)。
而美西的腐败加剧乌的困境。
美国务卿布林肯说援乌美元八成落入美承包商手中。美国最新对乌克兰的600亿援助真正到乌手中只有二成。也就是说美欧援乌的2700亿美元真正到乌手中很少。
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方整体上经历军事能力的“去工业化”。
乌克兰前线需要的是炮弹,不是用成捆的钞票砸向俄军坦克,但是西方的炮弹产能爬坡特别缓慢,也不可能迅速调集足够的技术工人和设备开启新的生产线,资本家也不愿意做这种“峰值投资”,免得行差踏错。这严重抑制对乌克兰支援的实际军事规模。
美媒报道仅朝鲜就援俄350万发炮弹,千枚弹道导弹伊朗援俄50万发炮弹,400弹道导弹,6000架无人机,而美北约40国却集不齐30万发炮弹。朝鲜一家的军工产能比美北约40国还强大。
再看俄罗斯的军工产能。
2023年俄罗斯新生产坦克1530辆,装甲车2500辆。同时根据美国的一份在对国会作证的报告,美国人承认俄罗斯的GDP在2023年增长3%,而俄罗斯每年可以制造1200辆坦克,制造至少300万枚炮弹或火箭弹,俄罗斯每月能够生产115至130枚远程导弹,以及300至350架见证者无人机。
相比之下,美国北约40国每年为乌克兰运送的炮弹总量大约只有120万枚,这意味着俄罗斯的炮弹产能是美国及北约能够给予乌军的三倍。这与西方以前认为的俄国经济和军工产能不足以满足消耗的预期截然相反。
总体来说,从目前现实考虑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投入1美元,西方大约需要花费2美元去进行平衡,如果当前的俄乌战线总体是处于相持的话(根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数据,一般认为两年时间西方对乌克兰的军事和财政援助含人道主义支持、贷款及借款展期等已经超过2700亿美元,而俄罗斯目前的花费不同口径统计约1300亿到1700亿美元之间)。
这个效费比在将来还将拉大差距,因为俄国已经基于战争激活整体社会的潜力和工业体系的能力,内生性的造血能力依然保持,社会投资增加,俄罗斯的社会生活和主要经济活动因海量中国商品的输入没有受到影响,俄罗斯政府财政能力依然保持着可持续。只要俄有油气矿产粮食储备,而中印等非美系160国又都大量进口俄油气矿产粮食,俄就不但心财政问题。
2023年俄财政赤字约2.9万亿卢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5%,而俄国的政府债务占其GDP的比重约14.9%。与之相对的根据Politico提供的数据,乌克兰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21年的48.9%上升到2023年88.1%,在2024年有可能上升到GDP的100%。
两相对比俄国整体的军事成本相比乌克兰低很多,财政扩张的能力也更强。
因此,西方援乌的低效加乌财源的枯竭对应的是俄朝伊军工产能的优势和俄财政的宽裕。
二,美欧无力也不可能全力援乌。
西方不可能为援乌而牺牲自已的政治经济安全。援乌必须在不危及西方社会经济的安定前提下,如危及到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安定则不可持续。
美国始终将在亚太与北京的地缘竞争视为一个关键政治问题并且明确的成为华盛顿的国家安全战略。美国不可能拿自己全部的战略库存去援助乌克兰,全球地缘竞争的大背景也实际的制约西方对于乌克兰援助的总规模。
中国的存在对于西方推高乌克兰战争规模和投入所形成的决定性的限制。
美国如果选择进行总动员将中俄强行推到一起的后果是:
① 整个西方会发现北京将直接收复台湾,并且不保证韩国还能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于世界上,而日本也将彻底的去军事化;
② 华盛顿会发现中美之间将失去一切岛链的地缘隔离而基于太平洋相对,美国的地缘环境迅速发生恶化。美国不得不在全球收缩其主要机动兵力在太平洋方向建立防御;
③ 欧洲会发现乌克兰战场上会突然多上一亿吨钢铁、很多新疆棉花(炸药和炮弹需要用到棉花)、几十万架自杀无人机和几万门远程大炮;
④ 基辅也会发现俄罗斯人的电子战能力、空情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防空能力迅速提升,并且士兵的伙食要比乌克兰好得多;
⑤ 西方会发现北京释放全部战争潜力所需要的动员时间也不过是一年半,如果将中国的整体工业生产能力转向军工生产,中国的炮弹产能一个月就将超越俄罗斯全年产量。而目前的军事体系羸弱的欧洲将一个重装师投送到乌克兰所需要准备的时间都需要1年以上,更不要说完成上述准备所需要进行行政准备的时间了;
⑥ 西方也会发现中俄的核武器的规模、技术和战备水平依然很高;
⑦ 美联储也会发现随着战争升级到全面对抗,美元的霸权也将随着东欧平原硝烟与远东的浪花而逝去,因为一旦形成总摊牌,美元和美债的循环自然就会结束;
乌克兰战场和远东战场基于地理对于华盛顿的限制(即使从波兰出发北约联军抵达目前的前线还有1200公里,且要跨越第聂伯河,从美国出发就隔着大洋),美国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赢这个无限目标的战争的,而中俄背靠背的地缘相连只寻求有限目标的实现,能力上绰绰有余。
如果华盛顿知道上述可能性和代价,那么华盛顿在乌克兰战场上就将控制自身介入方式和可以投入的资源,更加不会有无限推高和升级乌克兰战争,并严格的遵循“不下场”原则。
美国迄今为止并未成建制的投入军事力量进入乌克兰作战,也未允许自己的空军协助乌克兰进行作战,也未观察到进行类似无限升级乌克兰战争并直接下场所必须要前置进行的广泛的政治动员和舆论准备,也没有迹象发现美国开始类似的政治议程的动向,实际上是西方在反复强调不会“开启三战”。
美西方克制的核心原因除怕引发不可控的核大战因素外还有美军的实际问题及中国因素。
现在,美海空军有一战能力,但陆军战力已废。
美陆军自冷战结束后就马方南山,反恐战争对恐怖组织的反游击战不是煅练了美军战力而是从人员到装备上拖垮了美陆军。美国防部自报,30年的反恐战争使美军疲惫不堪且装备损耗严重。美国空军主力战斗机的平均寿命接近30年,整体妥善率不足,难以支撑空军飞行员进行高强度训练。美国空军下一个阶段的主力:F-35战斗机的妥善率只有50%,这与一款战斗机正常的80-90%的战备出勤率相差太远。
美海军目前有超过半数的舰艇服役时间超过23年,舰龄在五年内的新舰艇不足20%。
美陆军装备如MIA1/2已装备超过20年,普遍是90年代初装备部队的,经20年的反恐战争装备损耗严重已不堪一战,而负内外债34万亿美元巨债的美国又无力采购新装备实现更新。这种状态下的美军实无力和俄军一战,这点美国是清楚的,这也是美绝不下场援乌的原因。
中国存在的因素。
如果没有中国超强的工业规模和技术能力默默的存在于俄身后,确保在常规战争的情况下莫斯科基本有足够资源可以进行战斗(一个简单的例子,2024年4月北京就通过满洲里向俄罗斯出口不低于1200辆重载大卡,足够俄国人在一个主要的“工程建设项目上”迅速投放3万吨-5万吨的货物),美国在乌克兰的战略自由度和战略胆量将比现在大得多。
这也就是布林肯来到北京威胁要求北京不要支持俄罗斯的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原因。
中国的存在,使美西方根本不能全力援乌,他们更不希望做出任何超纲的举动使得北京有可能更具体的向俄国释放资源去维持俄国的战场优势(均势)。
三,乌战的结局已注定,乌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乌克兰战争的基本格局将被限定在“基辅VS莫斯科”这个架构下进行,虽然西方全力给予乌克兰各种援助,但西方不会且不能直接下场进行支持。莫斯科虽然面对西方制裁的巨大压力,但是也维持和东方世界及很多全球南方国家正常的双边贸易、产品和技术输入得以维持财政和社会经济运转。
那么战争的消耗或者双边的追加战争投入的能力将建立在乌克兰与莫斯科固有规模、组织效率和人口基数上进行比较。也就是基辅不得不以其控制的约2100万人口对莫斯科掌控的1.46亿人口对拼消耗。
乌克兰唯一理论上存在的机会就是基辅对比莫斯科的军队可以打出极高的伤亡比,迫使莫斯科接受谈判和停战。
那么乌克兰的兵员损失情况如何呢?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测。公开信源上对乌克兰的损失人数有多个版本的数据。真实的伤亡肯定是战后才能被较为准确的知道。
目前基于乌克兰开战时候的部队总规模、结合乌克兰需要维持战线的兵力总规模和乌克兰几次动员需要补充维持军队规模的数字进行一个近似估计将会最为接近事实。
战前乌军的规模在25万人。目前经过几轮动员乌方直接参与乌克兰战争的总兵员人数超过100万人次,维持战线需要保持至少60万以上的部队进行填线(上述数字已经被基辅公开承认过,迄今为止乌克兰承认的在一线作战的峰值兵力约80万人,但没有能够一直维持,目前前线总规模约64万左右)。
在上述情况下,考虑到乌克兰前总司令扎卢日内在2023年底公开承认要维持前线的兵力密度,要求基辅必须每个月最少补充2万名动员兵进前线部队(实际上扎总要求的数字更高)。此外,扎卢日内还公开要求泽连斯基再动员50万人,并因为这个事情最终导致其与泽连斯基的矛盾公开化。
假定乌克兰补充2万人的指标的意义就是为维持前线部队总人数在60万-70万人这个规模不持续下降的话,那么等于乌克兰目前不可恢复的人力资源损失就是日均不低于千人。
基于上述数据综合判断,自开战以来的两年,乌军有生力量损失大约在58万人到65万人左右(包含阵亡和不可恢复的受伤或者失踪)。如果再检视乌克兰战前部队规模和乌克兰维持战场目前的部队规模的差额,大概恰好也是50万人左右的差距——正好与推算的乌克兰的人力不可恢复损失相当。
换言之,以战前25万老兵为基点经过多轮动员部队规模上升到60-70万的均值,两年时间有50万左右的动员兵消失在乌东的黑土地上,以至于到2024年基辅依然需要月均最少补充2万新兵才能维持前线部队总规模勉强不下降,而战前的老兵基本可以认为损失殆尽。这意味着乌克兰部队技战术水平的整体素质在下降。
上述推测的乌克兰的伤亡率和俄罗斯公布的战报相比也没有产生数量级的偏差,两相对照属于可置信的推论范围内。
而俄罗斯经过所谓的局部动员以及不断签署合同兵,可信的推论是俄国目前在前线的兵力总规模不低于60万人,按照现在的征兵速度,俄罗斯在2024年底有可能能够实现在前线的部队规模上升到80万人,实现对乌克兰的前线总兵力规模优势。
不考虑双方的火力差异和后勤能力的差异,单纯基于兵力对比和人力池来计算,按照二战苏联极限动员兵力的计算可以达到其控制人口的17.7%,扣除乌克兰已经动员和损失的人力资源,而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乌克兰目前还能动员的人力池大约在190-200万之间。乌克兰能够维持的人力按照目前情况持续消耗的时间最多再坚持2年左右就难以保障前线兵员的充足。
而这个人力池后期动员难度已经几倍于前期,实际上是不可能全部动员上前线的。考虑到乌克兰政府的行政能力不可能和苏联等量齐观,所以乌克兰真正可以相对有把握的维持前线兵力密度的人力池规模最多为苏联动员比例的一半多,也就是还可以动员95万至110万之间,维持前线兵力密度不下降的时间大概还可以坚持1年多,而俄罗斯人口达1.46亿人,至少还可以动员300万人。
最新对上述人力池深度和其挖掘效率的佐证是,乌克兰最新动员法规定,动员年龄放宽至60岁。可以认为基辅已经逼近丧失继续动员能力的临界点。
基于上述推论,乌克兰在总体实力上,在外援上,在战争成本上对比俄罗斯处于劣势。乌克兰必败,只是败的程度分完败被完全占领投降还是局部败失去东乌四州或失去敖德萨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