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被忘记的兴贤街故事
——伍肇龄和“武家大院”
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家乡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兴贤街上,出过一个著名的文化人伍肇龄。他的一生演绎了一个个的传奇故事。他与李鸿章是同榜进士,两人交情颇深,可谓至交好友。有人撰文称光绪皇帝曾拜肇龄为师,赠他黄马褂。伍的故居位于兴贤街中段东侧今“兴贤”牌坊东北一点的伍家大院里,院内有四个大天井,周围都是青砖绿瓦的砖木结构宽大房舍。据老一辈人讲,解放初期邛崃城里有许多古色古香的大院子,伍家大院算一个,面积大约与今翰林雅居小区的面积差不多。
伍肇龄(1829—1915),字嵩生,清道光九年出生在邛州江钱沟的一所民居里。“江钱沟”又名“河埧”,上世纪六十年代因路途遥远难以管理从邛崃划归了大邑县。故大邑对外宣传,伍是他们大邑县的人。肇龄幼年出生地本在邛州直辖区域,成人入仕后又在邛崃兴贤街中段东侧修建了伍宅,人称“伍大院子”,乃地地道道的邛崃人也!
伍肇龄12岁考上秀才,15岁中举人,18岁时丁未科(1847年)进士及第,可谓年轻有为。稍长,因在同科进士中文章、诗词、书法水平极高,朝庭授他翰林院编修职,后人多称其为“伍翰林“,被誉为“蜀中先达,一代宗师。”
同治帝即位后慈禧太后专制朝政,为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大臣反对,八大臣或被杀戮,或被放逐。因伍肇龄与肃顺平时素有往来,受到株连,罢黜为民,遣返回乡。
伍肇龄回到四川后,各地争相邀请他讲学,曾先后主讲于成都锦江书院及尊经书院,任书院山长(即校长)。几经历难30年,到60多岁后肇龄终于官复原职,仍为翰林院编修,10年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晋升翰林院侍讲, 4年后(1907年)晋侍讲学士。光绪皇帝给了他“天子门生”之赞誉,拜他为师赠他黄马褂。咸丰八年(1858年),伍肇龄以年迈“亲老归乡”为由申请辞职回乡养老,被御批准“予不尔阻,养老既终”,回到四川成都定居。
伍肇龄在四川期间于书院授课主讲数十年,蜀中名士大多是他的学生,故有“天下翰林皆后辈,蜀中佳士半门生”的赞誉。
据《邛崃市志》记载:伍肇龄晋升翰林院侍讲学士那年(1907年)“12月4日,成都同盟会起义遭受措折,黄方、杨维等6人被捕,肇龄闻讯后,与太史胡岚等竭力营救,赵尔丰(四川总督)才未将6人杀害,改判终身监禁。”1911年辛亥革命中,四川发起保路运动,不满清庭腐败的肇龄不顾80高龄,分别于5月28日领衔25位知名人士,上书四川总督王人文,要其代奏民请,要清政府收回所谓“铁路国有”成命;6月17日,又率领各界民众到总督衙门请愿支持革命党人,这在当时被视为破天荒的大事,特别是发生在赫赫有名的伍肇龄身上,震动了全国政界和文化界。
伍翰林晚年在成都、邛崃皆有大宅子,有时住成都,有时住邛崃。清末民初,临邛古镇的文脉巷口尚有这位名人亲书的“临邛文脉“石碑存在。
1966年,城关镇镇办工厂棕绳厂入驻伍大院子,厂长为邓清云,后业务逐渐萎缩。1983年6月,原位于邛崃西郊工业区西郊横路上的镇办企业“邛崃县装潢彩印厂”迁来代替了棕绳厂,开始时仍沿用旧屋作厂房,后因发展所需拆了旧房修了新厂房和职工宿舍。1987年原镇办企业“小五金厂”并入,1995年镇办企业“竹帽厂”并入,三厂合一后迁到今铁花社区(2001年企业转制停产)。
1996年街道办接收伍家大院里的厂房和宿舍。除了原厂的职工宿舍仍保留外,剩余房舍用来安置建设路、大同街等拆迁搬来的群众,人来人往,你拆我建,伍大院子就在后人的手下逐渐湮没。
伍肇龄卒于1915年,终年86岁,葬在成都凤凰山。肇龄去世后,邛崃白鹤山曾立祠纪念。作家李吉人在其著作《大波》中,对其生平事跡也有文字记述。肇龄生前著有《石堂诗抄》,整理经史诗文 10 余部。喜书法,香港书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大辞典》对其书法有专条介绍,由他题写的碑刻至今在成都望江楼、新都桂湖等地犹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