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肺老杨的奇迹能不能复制到普通人身上
关尔东
深圳市人民医院出现了一例医疗奇迹,73岁锅炉电工老杨,肺纤维化需要换肺,医院紧急联系中山附一院通过直升机送肺,并完成了移植手术。
这当然算得上是医疗奇迹,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大力宣传了。然而我质疑的是这医疗奇迹背后的代价是什么?
从技术上,我并不怀疑,我们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33分钟匹配器官,运输器官,器官移植的水平。
但是根据报道,老杨只是黑龙江省某市一家造纸厂退休工人,妻子一直在家务农,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其女为黑龙江省某市保险公司员工,其子在深圳从事化妆品贸易工作。杨某某当了20多年锅炉电工。
换句话说,他只是个普通人。
一个普通人,何以能够享受这样高水平的医疗待遇呢,直升机运输成本,包括器官匹配的大数据调取的费用,器官移植的费用可不低啊,这还是在有合适供体的前提之下。
根据深圳医保政策,肺移植住院治疗已被纳入深圳市医保范围,除了“肺移植手术”等自费项目暂不纳入医保基金支付,其他住院医疗费用等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不管本地还是异地医保患者,均能享受此待遇。
但是肺移植手术的费用并不低吧,老杨一家有这样的财力能够支付这个手术吗?
说的再延伸一点,换肺老杨的成功案例,能够在普通人身上复制吗?
院方肯定没想到,这次他们原本乐于称道的医疗事件,竟然成了舆情事故。
本质原因在于民众对于“供体”来源依然不清楚。只有院方能够在合规的前提下,把供体的来源路径公布出来,才能真正打消人们的质疑。
如果供体器官是用蛋白质元素人工合成的,那就皆大欢喜了,那么深圳市人民医院肯定能成为海内外最著名的医院,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享受直升机运输器官移植的医疗奇迹。
其实对于现代医疗体系来说,医疗奇迹并不重要,奇迹如果只能发生一两次,那么这个依然还只是少数人能够享用的,只有实现了普惠,才能算是真正的医疗奇迹。
如果老杨的故事仅仅停留在了一个医学样板戏的层面,那么深圳医院只能算是实现了宣传的目的。
问题是,这样的医学奇迹,作为普通人的老杨,真的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来享受的吗?
老杨真的是普通人吗,以他的消费力,真的能消费起这样的医疗奇迹吗?
老杨的案例,很容易激发民众对于很多阴谋论的联想,甚至还有人想到了胡鑫宇身上。
我不赞同阴谋论,但是院方对于此事的解释力度显然是不够的,证据是不充分的。院方在当初大力宣传的时候,显然忽视了背后更大的问题,他们需要解释太多东西了。
我从不迷信奇迹,因为我知道奇迹背后都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代价。而作为普通人的老杨,竟然能够承担这些代价。很容易做出的推断就是,跟老杨家境相近的人,也能够在深圳医院得到同样的救治。这个才是合理的。
如果老杨的成功不能复制,普通人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