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河工程,沙漠造数亿亩良田?为祖国的伟大工程点赞 2020-05-15 10:51
2020年4月7日,一则由红旗河科学研究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情况说明,再次将大众的视线,拉向了曾经传得沸沸扬扬的“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
在这则情况说明中,红旗河科学研究发展委员会强调,“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仍处于研究阶段。任何关于红旗河即将开工或红旗河工程的小道消息、“内幕”消息等,均为虚假信息!
红旗河科学研究发展委员会特别指出,与红旗河相关的诈骗信息层出不穷,有些人甚至宣称设立了指挥部,煞有介事地进行工程分段、招标等。所有类似的信息和行为都是在打着红旗河的旗号进行诈骗,希望相关人士不要轻信来源不明的消息,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沿海往西北内陆地区递减,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地区,水资源较为充沛。秦岭淮河以北的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之间,属于半湿润地区。
我国的西北地区,即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
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地表以荒漠自然带为主,农业生产不易开展,人口稀疏。
我国已经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流域往北方进行了调水。长江流域两岸本身,也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不宜再从长江流域进行调水了。
2018年初,一篇文章爆红网络,引得网友一片欢呼,这篇文章就是《史上最大工程,彻底改变新疆,改变中国》。
文章称,来自国内方方面面的专家,都参与了红旗河西部调水课题第二次专家研讨会,包括中科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总公司以及清华、北大等多家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
这篇文章称,参与这次会议的专家总体认为,红旗河西部调水方案意义重大,且没有不可逾越的难点,值得不断推进和深化。
这项工程的前景,展现了一系列诱人的情景,诸如调水1000亿立方米、彻底改变新疆、沙漠造数亿亩良田、移民2亿等等,确实令听者、看者血脉喷张,再一次为祖国的伟大工程点赞。
旨在突破西北地区水资源瓶颈、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大型调水方案“红旗河”方案,就是利用跨区域调水,取水来源地是我国青藏地区的一条大河“雅鲁藏布江”,从而缓解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北麓自西向东流动的雅鲁藏布江,流水量十分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1654亿立方米,而且流经地区人口十分稀疏,水资源需求量较少。
红旗河方案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取水,沿青藏高原东侧边缘,穿过横断山脉往北调水,把水调入黄河上游。
调水工程同时继续往西,沿着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北麓往新疆地区调水,可以实现全程自流。
如同当年三峡工程,绝大多数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一样,红旗河工程显然同样“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
三峡工程建成了,成为了我国防洪、发电、航运、补水、生态等综合效益良好的伟大工程。
红旗渠工程量极为浩大,施工难度也极大,如能实施,将会极大改变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茫茫大漠为万顷良田。
据专家分析称,这项工程结束后,新疆最少可生活2亿人!以荒漠为主的新疆将由此改变,一定会成为祖国最美的大花园。
不过从建设提议伊始,就有质疑重重,这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红旗河工程就要考虑国际纠纷问题,建设阶段则需要考虑复杂条件作业下的工程难题及地震多发地带的抗震问题,及建设成本问题,建成通水之后则需要考虑水价问题及运行维护问题。
红旗河工程规划线路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阶梯的台地边缘,这些地方并非一路坦途,而是地势条件复杂,处处高山深谷,河流、山脉纵横。
在青藏高原、三江并流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青藏高原边缘地带、新疆等生态极度脆弱地区大规模建设施工及大规模的环境改造,还需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这几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再加上人力、物价的上涨,红旗河工程需要的投入肯定远超于南水北调工程,且耗时巨大。
甚至有人认为,新疆的生态极其脆弱,任何剧烈的,大规模的人工改造都有可能造成永久的,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