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自称是“外卖小哥”的人,在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不少晒工资条的短视频,“被朋友推荐这个专送,说1万块钱好跑的,我真服了!最后就发了2551块钱,吃饭房租就这样了,又白干了一个月。”
相关视频中,他频繁吐槽“当外卖员收入低”“平台克扣太高”……视频内容引发网友热议。几个月的时间,70余条短视频,总播放量近500万,点赞、评论和转发量也很大。
引发广泛关注后,所涉的外卖平台企业报警,警方将视频发布者张某带走调查。通过调查确认,这些短视频包括其中出现的工资条,全部都是伪造的。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不少网友表示气愤,“假扮外卖小哥骗取流量,这种乱象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还能大行其道?”“平台不报警,这种人是不是还可以继续躺赚?”“用付出太多辛苦就能赚到钱,这种行为必须严肃处罚,不然还有下一个!”
梳理公开报道,从去年开始,不少短视频博主选用外卖骑手作为剧情人设。去年8月,一则“深夜外卖姐姐送餐下楼发现车被偷”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经查为博主策划拍摄的虚拟故事;9月,外卖员爬泰山送键盘获500元跑腿费一度成为热点,事后澄清其实是某键盘品牌策划的直播带货;社交媒体上,晒工资条、吐槽大半夜接到偏远地带订单的“外卖骑手”大有人在,真假难辨。这些披着骑手外衣的博主,或摆拍卖惨博取同情,或制造冲突挑起对立,消磨了公众的同情与善意,也抹黑了骑手群体形象。
《工人日报》也刊发评论指出,在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需多方发力共同营造和维护,其中短视频等互联网平台尤其需要承担起责任,不能为了流量放任谣言“变现”。对于冒充外卖小哥等劳动者身份,挑动对立情绪这种无底线博流量的行为,应建立起有效的联合惩戒机制,秉承“零容忍”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