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孝不孝不能看表演
曾参是春秋末期人,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颜回一样,是孔子的学生。也做了官。开始是小吏,官不大,月薪不高,工资是三釜米。后来,官越做越大,薪水不断上涨,月薪达到了三千钟米,比初为官时多了上千倍。曾参有了这么高的工资收入,肯定自已是用不完的。至于是用来救济灾民,还是养了许多歌妓,让自已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没人知道。但有次曾参领到三千钟米后,却在众人面前大声嚷嚷:过去做小吏,月薪三釜米。每次领到就赶忙背回家,供养双亲,心里真快乐。现在我的月薪提高到三千钟米,父母却不在了。拿到这三千钟米,我真想哭啊。
后人就把曾参这一表演,作为曾参是个大孝子的依据;说曾参是一个笃行仁孝的人。我不以为然。
事实上,曾参做小吏时,每月领到三釜米赶忙背回家。不仅仅是用来供养双亲的,包括曾参自已在内的全家人,都要靠这三釜米过日子的。而且,在过去养儿防老,天经地义,没有人不是这么做的。所以,过去中国人有多子多福一说,老了就是要靠儿子养。一个人如果没有生个儿子,就要担心老无所养了。父母老了,曾参无论干什么工作,甚至有没有工作,贍养父母都是他必须负起的责任,义不容辞的。至于心里真快乐。当然当然了。过去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吃不饱饭、甚至要饿肚子是常事。曾参做了小吏,有月薪三釜米,能够供养父母和妻儿了。心里怎么能不高兴呢?只要他哥哥家里时不时断饮,要到他家里来借米,弄得他可能也难以为继时,心里才会不高兴的。所以,每月领到三釜米,赶忙背回家供养双亲,心里真快乐。这样的话,是根本不用说的。自已的工资,本来就是供养父母妻儿的。人人如此,需要说吗?譬如人天天要吃饭,如果哪个人说:我今天吃饭了。这不是笑话吗。
现在月薪提高到三千钟米,父母却不在了。拿到这三千钟米,真想哭啊。我认为这样的话,也是不需要大声嚷嚷的。父母不在了,子欲养而亲不在,想哭是人之常情。曾国藩连保姆死了,都说“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呢。但想哭,睡在床上可以哭;坐在办公室可以偷偷地哭;尤其自已大口吃肉时,就更要哭了。为何这些时候曾参不说真想哭;却在领到三千钟米时,当着大众的面要大声嚷嚷:我真想哭啊。而且,真想哭的话,也会偷偷地流出眼泪来,并且会用衣袖迅速抹掉泪水。一个大男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哭泣,是有些不好意思的。可曾参大声嚷嚷真想哭,却为何不见眼眶里满含泪水,并且在用衣袖擦拭?这样的大声嚷嚷,谁看到谁都会说,是在表演。或者是在借“子欲养而亲不在”这个题目,向别人弦耀,自已做了这么大的官,拿这么高的薪水了。
曾参是著有《孝经》一书。能著书,是一个人有才能的表现;也可能是特别喜欢动笔,就写出了一点东西来。但不能说所著之书,就是写自已。写了《孝经》,就是大孝子;写了《水浒》,就是行侠仗义之人;写了《聊斋志异》,就是妖魔鬼怪。如果因为曾参写了《孝经》,就把曾参说成是孝子。连做了大官,拿到三千钟米,就说父母不在了,真想哭。这样的表演,都说成是曾参仁孝的表现。就不仅仅是牵强附会,而且是大错特错了。也让人深思,历史上的名人,有些是不是吹捧出来的?
衡阳柏坊铜矿 唐铁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