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群体独自在家一日三餐是个操心事儿,社区开办公益性老年食堂;娃娃放学早家里无人照看,社区开办托幼中心;辖区内企业和工薪阶层聚集,社区开设政务服务代办点;打造公园城市社区商业,满足居民日常缝补维修的“烟火”需求……近年来,天府新区瞄准社区基层治理“细微末节”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系统性变革,努力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社区治理的探索创新与改革升级,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近日,记者跟随由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组织的“微改革,大创新:区域发展新动力”媒体调研采风活动媒体采访团一道,深入天府新区各个社区街巷一线,通过一场场对话与走访,深度梳理这座公园城市如何践行“家门口的改革”,在驰而不息的微改革中,持续创新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乡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深化服务内涵
提供“菜单式”多元服务提升改革成效
七月盛夏,骄阳似火。上午11点左右,尽管尚未到饭点,但在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南山社区的“邻里朋厨”社区共享食堂,已有几位老年居民早早地坐在食堂里面的休闲区吹着空调耐心等待。随着饭点临近,青笋烧鸡、小鸡炖蘑菇、红烧鱼、木耳肉片……相继热锅出炉的菜品大多少油、少盐、少糖、少辣,且口感更为软烂,收获了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南山社区党委副书记陈相汐向记者介绍,社区打造共享食堂的初衷是为了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特别是解决辖区内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用餐问题。“我们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了专门的就餐卡,对其进行双重补贴,即商家让利+社区补贴方式,并且年龄越大补贴力度越高!”
家住在南山社区恒大名都小区的梁大爷已近古稀,几乎每天都相邀几名老友乘坐社区巴士来共享食堂就餐。“饭菜又便宜还合胃口,还能和熟人摆会儿龙门阵,社区办这个食堂整得巴适!”
在和社区负责人的沟通过程中,记者还意外得知天府新区各个社区近年来正在推行的一项“小区架空层改革”,在老人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其居住小区某栋居民楼的架空层,见到了南山社区打造的“梦响南山”格格屋,在这个近300平方米的公共活动空间,有机配置了“伏枥老党员”工作室、儿童乐园、图书室等功能区域,集会客、议事、休闲等多种实用功能于一体,成为社区居民经常光顾的共享空间。
记者了解到,早在几年前,天府新区便开始探索创新开展小区架空层改造提升工程,制定并出台小区架空层公共空间管理指导意见,相继示范打造首批小区架空层试点72个。伴随今年5月份,《四川天府新区直管区公园城市规划管理创新规定(2024)》正式实施,率先在全国将底层架空确定为硬性规定,也意味着天府新区在住宅小区底层架空的改革创新实践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切实满足居民希望“增进邻里交流互动,提升小区居住舒适度”的普遍需求。
针对居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天府新区长期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定制模式。“通过深入调研、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分析居民需求偏好,结合线上线下渠道,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生活状况的居民群体,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服务方案。”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社治处相关负责人谈到,通过系列社区服务“微改革”,在保障基本生活服务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内容,促进居民身心健康、能力提升和全民共享。
》》》强化资源配置
“整合一切力量”放大改革效应
沿着天府大道一路往南,开始进入被植被有序覆盖的丘陵缓坡地带,掩映在这片盎然绿意下面的,便是占地8000多亩麓湖公园社区。
今年5月,四川天府新区麓湖公园社区近零碳排放社区试点案例,获选国家生态环境部2023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这是四川省唯一入选的社区案例,也是54个入选案例中,唯一一个以社会组织麓湖社区基金会为主体申报的入选案例。
据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党支部书记杨璐介绍,社区采用了创新形成多元主体共创共建的绿色家园运营模式,通过社区基金会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近零碳社区建设,其中共建共治累计投入600万元,设施设备、建筑节能改造等由企业投入上千万元。
谈及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的由来,华阳街道麓湖公园社区的党委书记王燕感触颇深,“麓湖公园社区规划居住人口15-20万人,湖域面积2100多亩、市政公园及配套600余亩,仅这些公共区域每年就需要投入很大一笔管理成本,如果仅依靠财政资金是完全不能覆盖的。”王燕表示,这就倒逼我们需要找到一条适合社区实际的高品质可持续改革发展道路,推动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促进社区公共管理和活力、创造社区共同体,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也因此应运而生。
支持社区低碳环保、议事协商、社区节日、儿童友好、社区教育、残障融合……基金会的功能服务已逐步实现居民公共需求全方位覆盖。据介绍,目前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在积极探索在地商业消费捐、居民乐捐,同时,还通过培育、孵化、投资社区的社会企业,使社区商业收益可以回到基金会,基金会再反哺社区的长效发展,使之实现社区资源充分整合,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不是被动接受服务的获得,而是更多邻居一起,为家园共建出钱、出心、出力、出席。是一种付出后获得的快乐。”入驻麓湖公园社区近10年的范姐谈到,通过基金会这个纽带,将所有社区居民拧在了一起成为同生共长的社区共同体,“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付出,每个人也在相应获得”。数据显示,成立四年多以来,麓湖基金会总吸纳社会捐赠资金3000余万元,成功培育孵化4只冠名专项基金,1只社区微基金,18只小区微基金,并孵化志愿者骨干1478名,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万小时。
(图片由白桦提供)
(图片由逍遥提供)
将目光投向这座公园城市更为广阔的社区阵地,通过不断创新与改革,撬动、整合、利用各方资源,并发挥其最大效应正成为大家普遍做法。在煎茶溪社区,引入再生资源运营企业开设“垃圾银行”,充分调动市民、市场的积极性,合理推动实现垃圾分类;在安公社区,引入专业社会服务组织,以“社区合伙人”形式成立社区海洋儿童发展中心,为社区儿童提供家门口的普惠性早期教育服务;在高饭店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先后探索多家管理服务公司承接辖区土地、企业和物业管理服务,为村里创造数百个就业岗位,每年带来数百万元集体分红……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天府新区在基层治理改革过程中,一直鼓励基层社区与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加强协作,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公共空间共建、公共难题共治、公共服务共享,实现社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共融
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赋能改革发展
“多亏了有社区的‘磊哥调解站’从中协调,不然这个事情不晓得要拖好久才能彻底解决。”谈及社区为企业的服务工作,四川晶研地质工程勘探有限公司负责人杜金锐赞不绝口,据其介绍,其公司曾与物业中介机构因办公场地租赁面积与金额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僵持不下之际经“磊哥调解站”多次协调,成功化解矛盾纠纷。“本来当时都准备搬走了的,但社区的暖心服务还是打动了我,确实是在不遗余力帮我们解决问题。我还专门给社区送了面锦旗,感谢他们。”杜金锐谈到。
杜金锐开办企业所在的秦东社区,位于天府总部商务区核心区域,是典型的产城社区,辖区企业多、企业商事纠纷多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为此,秦东社区因地制宜开设“磊哥调解站”,以社区党组织为“战斗堡垒”,充分导入所在天府中央法务区法务资源,提供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援助服务、人民意见征集等多项实用功能服务。数据显示,“磊哥调解站”成立三年以来,始终秉持公平中立原则, 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00多起, 其中重大纠纷10余起, 涉及金额1900余万,辖区企业和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图片由马骥提供)
社区治理,关键在自治,切实发挥各类基层组织的协同共治作用。在天府新区,与“磊哥调解站”类似的,还有城南坡社区创新打造“老兵盖碗茶”服务阵地,推动退役军人工作多线融入社区发展,成功构建起以党建和公益为纽带、志愿服务为支撑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老兵盖碗茶’已经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社区居民提供了近20万杯免费茶水。”城南坡社区社区党委书记吴大燚介绍,一杯盖碗茶,成了社区与老兵的“连心茶”,汇聚起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的“向心力”。
近年来,天府新区在基层治理“微改革”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企业、驻区企业、居民以及群团组织等多元主体参加基层治理的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微网实格”治理体系,打造街道中心、社区分中心、一般网格站、微网格点四级阵地,形成协同治理的“合力”,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加快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切实为国家级新区改革发展夯实基础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