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 http://www.cnrack.com.cn 公司经营范围: 佛山货架 东莞货架 、等物流设备
遍布国内的高端传感设备普遍长着一颗“外国芯”,照这一趋势发展,物联网产业浪潮在中国拉动的将是“外需”而非内需
物联网正在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竞相布局的战略制高点,而中国能否胜出的关键之一就看是否拥有作为产业核心技术的中国芯片。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的芯片制造和设计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导致物联网的很多识别感知设备只能依赖“外国芯”。
80%以上的传感器芯片都是国外的
据了解,目前中国80%以上的传感器芯片都是国外的,由于缺乏高端芯片技术的掌控,国内企业制造的传感器普遍是“傻大黑粗”,而且成本也无法降下来。
RFID、传感器等识别感知设备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也是物联网技术突破的核心。《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我国感知设备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尤其涉及高端芯片研发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专业从事RFID超高频技术研发生产的一家深圳上市公司的技术总监武岳山说,目前,深圳从事RFID相关活动的企业估计有200家以上,绝大多数企业主营国外代理、生产加工等业务,涉及芯片设计研发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而真正能够拿出芯片设计产品的那就更少了。可以说,在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与国外是有不少差距的,其中在2004年发布的ISO10008-6标准中,涉及核心的几十项知识产权没有一项是中国的。
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以非说,目前,一些国内颇具有规模的芯片企业也只是处于跟随的层面,甚至只是简单模仿,因此我国的芯片大多因为知识产权问题不能出口到欧美,而只能销往亚非拉。
记者调查发现,在芯片的生产能力上,中国国内工艺也落后于国外。目前,国外12英寸芯片生产线已经非常成熟,而国内知名的芯片厂商上海华虹、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等尚未具备这些生产线。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徐林说,由于缺乏这些先进的工艺,国内芯片设计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日韩、台湾地区等进行生产代工。
正是由于芯片生产、设计能力的缺失,导致遍布国内的高端传感设备普遍长着一颗“外国芯”。据了解,目前中国80%以上的传感器芯片都是国外的,由于缺乏高端芯片技术的掌控,国内企业制造的传感器普遍是“傻大黑粗”,而且成本也无法降下来。
对于缺失“中国芯”的危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看得更远:如果我们在物联网发展初期在芯片领域不能有所作为,中国很有可能像在计算机、互联网浪潮中一样再次落后。中国电子工业摆脱低档次产业结构、结束靠引进高档芯片组装加工赚取微薄利润的希望,将会变得更加渺茫。而且感知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都存在安全隐患。
走不出“代代引进、代代落后”的怪圈 产品展示
芯片行业是一个吞金的企业,动则百亿元的投资,且升级速度快,市场风险非常高。按照摩尔定律,半导体制造技术每18个月集成度提高一倍,而成本成比例递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