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315|评论: 1

一代宗师黄宾虹(长篇小说)第一部7-10章 袁竹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3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代宗师黄宾虹(长篇小说)第一部7-10章

袁竹著

作者简介:作家袁竹,笔名袁语奏,石竹山人,四川德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逍遥画派创始人,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入库人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授权中国书画名家工作室,《中华英才》半月刊人物风采独家专访百年英才系列人物之一;cctv央视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国画研究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新华社主管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9版)入编者, “百度百科”“秒懂百科”“今日头条百科”“360百科”收录词条。袁竹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书画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他的艺术造诣不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作方向,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新的尝试丶新的探索,用国际视野来发展国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他提出新时代国画要走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之路的理念,独创“豹纹斑”、“牛毛纹”两个皴法,将中国画精髓“写意”与世界主流艺术抽象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逍遥山水风格。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大红袍品牌精装图书,2022年8月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活页教材,2023年3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袁竹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怪才李调元》《梁启超》《康有为》《蔡元培》《王国维》《大师齐白石》《一代宗师黄宾虹》《张大千》《一代大师黄筌》《逍遥山水醉华夏》等。



第7章游八咏楼

1871年,清同治十年辛未的春天,江南的烟雨如诗如画,为金华城披上一层朦胧的面纱,使这座小城更显宁静与古朴。辛未似乎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而这一年,年仅八岁的黄宾虹,已经如同初露锋芒的玉石,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慧与敏锐。

次孙黄崇惺,一位年轻有为的才子,今年终于金榜题名,被授为庶吉士,即将启程赴闽中任职。他在赴任的途中特意绕道金华,一来探望家族长辈,二来也想看看这位被家族寄予厚望的早慧长辈。黄崇惺的到来,无疑为黄家增添了几分喜悦与骄傲。

黄家的庭院中,翠竹摇曳,花香袭人。黄崇惺在长辈们的陪同下,走进了黄宾虹的书房。只见书房内摆放着各种书籍,笔墨纸砚一应俱全,黄宾虹正专心致志地翻阅着一本古籍。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仿佛已经预见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

黄崇惺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黄宾虹的肩膀,微笑着称赞道:“宾虹,你年纪虽小,但才情出众,将来必定能够光耀门楣。”黄宾虹抬起头,露出羞涩的笑容,谦虚地回应道:“过奖了,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两人的对话在书房中回荡,伴随着窗外的烟雨和竹影摇曳,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而这一刻,也将成为黄宾虹人生中难以忘怀的回忆之一。

一日清晨,阳光如细丝般透过轻薄的云层,悄然洒落在金华这座古城的街头巷尾,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黄崇惺,一位热爱诗词与历史的文人,突然兴起,提议去探访金华的名胜——那座传说中的八咏楼。黄宾虹,虽年纪轻轻,但对诗词与历史亦怀有浓厚兴趣,听闻此议,欣然相随。

二人步行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心情随着微风与阳光而轻快。不久,便见一座古朴典雅的楼阁映入眼帘,那便是八咏楼。楼身古朴,飞檐翘角,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静静地伫立在金华的天地间,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故事。

踏上八咏楼的台阶,每一步都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河。登上楼顶,凭栏远眺,金华城的美景一览无余。崇惺望着眼前的景色,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他闭上双眼,深深地呼吸着这历史的空气,仿佛能够听到那千年的风声、雨声、诗词声。

突然,他睁开眼睛,诗兴大发,开始低声吟咏起前人的诗词来。那些诗词如同涓涓细流,从他的口中流淌而出,带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韵味。黄宾虹虽然年幼,但聪颖过人,他静静地站在一旁,聆听着黄崇惺的吟咏,心中对诗词的热爱与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两人就这样站在八咏楼上,任由时间流逝,任由心灵与历史交汇。直到夕阳西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座古朴典雅的楼阁,回到金华的街头巷尾,继续他们的生活与旅程。

在深深的夜色下,灯火映照下的八咏楼显得格外静谧而神秘。黄崇惺望着面前这位正沉浸在沈约诗境中的少年黄宾虹,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黄崇惺微微一笑,带着一丝戏谑,他轻声问道:“宾虹,你可知道这楼为何唤作八咏?”

黄宾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微微一笑,仿佛早已胸有成竹。他轻声回答:“我虽年幼,但心中也铭记着前人的智慧。这楼名,源于南朝那位才情横溢的沈约。他曾在此楼之上,挥毫泼墨,写下了八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赞美金华的山水之美,抒发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因此,后人便以‘八咏’为名,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的不朽之作。”

《八咏诗》是南朝文学家沈约的组诗作品,包括《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悯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等八首诗,是沈约守金华时为建元畅楼而作。其体裁属于杂言体,是受到乐府诗的影响,与六朝流行的咏物抒情小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前人把《八咏诗》称作别开生面的作品。这八咏诗分别为∶

登台望秋月

望秋月。秋月光如练。照曜三爵台。徘徊九华殿。九华瑇瑁梁。华榱与璧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上林晚叶飒飒鸣。鴈门早鸿离离度。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且慕。经衰圃。映寒丛。凝清夜。带秋风。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蒙蒙。{车兰}天衢而徙度。轹长汉而飞空。隐岩崖而半出。隔帷幌而纔通。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闲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

会圃临春风

临春风。春风起春树。游丝暧如网。落花雰似雾。先泛天渊池。还过细柳枝。蝶逢飞摇扬。燕值羽参池。扬桂旆。动芝盖。开燕裾。吹赵带。赵带飞参差。燕裾合且离。回簪复转黛。顾步惜容仪。容仪已照灼。春风复回薄。氛氲桃李花。青跗含素萼。既为风所开。复为风所落。摇绿蔕。抗紫茎。舞春雪。杂流莺。曲房开兮金铺响。金铺响兮妾思惊。梧台未阴。淇川始碧。迎行雨于高唐。送归鸿于碣石。经洞房。响纨素。感幽闺。思帏帟。想芳园兮可以游。念兰翘兮渐堪摘。拂明镜之冬尘。解罗衣之秋襞。既铿锵以动佩。又絪缊而流射。始摇荡以入闺。终徘徊而缘隙。鸣珠帘于绣户。散芳尘于绮席。是时怅思妇。安能久行役。佳人不在兹。春风为谁惜。

岁暮愍衰草

愍衰草。衰草无容色。憔悴荒径中。寒荄不可识。昔时兮春日。昔日兮春风。含华兮佩实。垂绿兮散红。氛氲鳷鹊右。照耀望仙东。送归顾慕泣淇水。嘉客淹留怀上宫。岩陬兮海岸。冰多兮霰积。烂熳兮客根。攒幽兮寓隙。布绵密于寒皋。吐纤疏于危石。既惆怅于君子。倍伤心于行役。露缟枝于初旦。霜红天于始夕。雕芳卉之九衢。霣灵茅之三脊。风急崤道难。秋至客衣单。既伤檐下菊。复悲池上兰。飘落逐风尽。方知岁早寒。流萤暗明烛。雁声断纔续。萎绝长信宫。芜秽丹墀曲。霜夺茎上紫。风销叶中绿。山变兮青薇。水折兮黄苇。秋鸿兮疎引。寒鸟兮聚飞。径荒寒草合。桐长旧岩围。园庭渐芜没。霜露日沾衣。愿逐晨征鸟。薄暮共西归。

霜来悲落桐

悲落桐。落桐早霜露。燕至叶未抽。鸿来枝已素。本出龙门山。长枝仰刺天。上峯百丈绝。下趾万寻悬。幽根已盘结。孤枝复危绝。初不照光景。终年负霜雪。自顾无羽仪。不愿生曲池。芬芳本自乏。华实无可施。匠者特留眄。王孙少见之。分取孤生枿。徙置北堂陲。宿茎抽晚干。新叶生故枝。故枝虽辽远。新叶颇离离。春风一朝至。荣华并如斯。自惟良菲薄。君恩徒照灼。顾已非嘉树。空用凭阿阁。愿作清庙琴。为舞双玄鹤。薜荔可为裳。文杏堪作梁。勿言草木贱。徒照君末光。末光不徒照。为君含噭啕。阳柯绿水弦。阴枝苦寒调。厚德非可任。敢不虚其心。若逢阳春至。吐绿照清浔。

夕行闻夜鹤

闻夜鹤。夜鹤叫南池。对此孤明月。临风振羽仪。伊吾人之菲薄。无赋命之天爵。抱局促之短怀。随冬春而哀乐。懿海上之惊凫。伤云间之离鹤。离鹤昔未离。迥发天北垂。忽值疾风起。暂下昆明池。复畏冬冰合。水宿非所宜。欲留不可住。欲去飞已疲。势逐疾风举。求温向衡楚。复值南飞鸿。参差共成侣。海上多云雾。苍茫失洲屿。自此别故羣。独向潇湘渚。故羣不离散。相依江海畔。夜止羽相切。昼飞影相乱。刷羽共浮沉。湛澹泛清浔。既不经离别。安知慕侣心。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且养凌云翅。俯仰弄清音。所望浮丘子。旦夕来相寻。

晨征听晓鸿

听晓鸿。晓鸿度将旦。跨弱水之微澜。发成山之远岸。怵春归之未几。惊此岁之云半。出海涨之苍茫。入云途之弥漫。无东西之可辨。孰遐迩之能算。微昔见于洲渚。赴秋期于江汉。集劲风于弱躯。负重雪于轻翰。寒溪可以饮。荒皋可以窜。溪水徒自清。微容岂足翫。秋蓬飞兮未极。塞草寒兮无色。吴山高兮高度。越水深兮深不测。羡明月之驰光。顾征禽之驶翼。翼伊余马之屡怀。知吾行之未极。夜绵绵而难晓。愁参差而盈臆。望山川悉无似。惟星河犹可识。孤雁夜南飞。客泪夜沾衣。春鸿旦暮返。客子方未归。岁去欢娱尽。年来容貌衰。揽袵形虽是。抚臆事多违。青緺虽长复易解。白云诚远讵难依。

解佩去朝市

去朝市。朝市深归暮。辞北缨而南徂。浮东川而西顾。逢天地之降祥。值日月之重光。当伊仁之菲薄。非余情之信芳。充待诏于金马。奉高宴于柏梁。观鬬兽于虎圈。望窈窕于披香。游西园兮登铜雀。攀青琐兮眺重阳。讲金华兮议宣室。昼武帷兮夕文昌。佩甘泉兮履五柞。簪枍栺兮绂承光。托后车兮侍华幄。游渤海兮泛清漳。天道有盈缺。寒暑递炎凉。一朝卖玉碗。眷眷惜余香。曲池无复处。桂枝亦销亡。清庙徒肃肃。西陵久茫茫。薄暮余多幸。嘉运重来昌。忝稽郡之南尉。典千里之光贵。别北芒于浊河。恋横桥于清渭。望前轩之早桐。对南阶之初卉。非余情之屡伤。寄兹焉兮能慰。眷昔日兮怀哉。日将暮兮归去来。

被褐守山东

守山东。山东万岭郁青葱。两溪共一泻。水洁望如空。岸侧青莎被。岩间丹桂丛。上瞻既隐轸。下睇亦溟蒙。远林响咆兽。近树聒鸣虫。路出若溪右涧吐金华东。万仞倒危石。百丈注悬潨。掣曳写流电。奔飞似白虹。洞井含清气。漏穴吐飞风。玉窦膏滴沥。石乳室空笼。峭崿途弥险。崖岨步纔通。余舍平生之所爱。歘暮年而此逢。欲一去而不还。怅邹衣之未褫。揖林壑之清旷。事氓俗之纷诡。幸帝德之方升。值天纲之未毁。既除旧而布新。故化民而俗徙。播赵俗以南徂。扇齐风以东靡。乳雉方可驯。流蝗庶能弭。清心矫世浊。俭政革民侈。秩满归白云。淹留事芝髓。

黄宾虹的声音如清泉般流淌,不急不缓,却充满了力量。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诗意与情怀。黄崇惺听后,不禁点头称赞,心中对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黄崇惺听闻,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惊喜的光芒。他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似稚嫩的孩子,竟拥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见识,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随后,他带着几分期待和好奇,继续问道:“你既然对这八首诗有如此深入的了解,那么,你可否告诉我,这八首诗中,哪一首最为人们所称赞,最为流传千古?”

黄宾虹闻言,微微低下头,仿佛在深思熟虑。片刻之后,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轻轻吟诵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又如清泉流淌,那是《登八咏楼》中的一句,道尽了历史的沧桑,也彰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黄崇惺听后,不禁连连点头,对黄宾虹的才华和见识更是赞不绝口。他深知,这个孩子绝非池中物,日后必将成为一代豪杰。他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培养这个孩子,让他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黄崇惺在听闻黄宾虹的诗词歌赋后,眼前一亮,他猛地一拍桌面,大声赞叹,连连对黄宾虹的才情表示由衷的敬佩。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默默发誓,日后定要倾尽全力,精心雕琢这块家族中的瑰宝。

在八咏楼的雅致空间里,他们二人仿佛沉醉于诗词的海洋中,畅谈古今,吟咏风雅,仿佛忘却了尘世的纷扰,也忘记了时间的流转。直到夕阳的余晖洒满了大地,他们才如梦初醒,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片诗意的天地。

回到家中,黄宾虹的母亲方氏见他们归来,脸上绽放出如春日阳光般温暖的笑容。她看到儿子与黄崇惺相谈甚欢,眼中闪烁着骄傲和欣慰的光芒。而此刻,黄宾虹的四弟懋赞刚刚降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欢乐。他的到来,仿佛为这个家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让整个家族都沉浸在喜悦和幸福之中。

黄崇惺虽然是黄宾虹的族侄,年龄却比他大得多。他这次来金华见到黄宾虹能对答如流大加赞赏。此后,黄崇惺寄给黄宾虹《劝学赘》、《凤山笔记》、《重刊潭滨杂志》等书。

每当提及八咏楼,人们总会想起黄宾虹与黄崇惺的那次心灵碰撞。那座古楼,在金华的夜色中静谧而庄重,仿佛诉说着千百年的故事。而黄宾虹与黄崇惺的对话,更是为这座古楼增添了几分神秘与传奇。如今,八咏楼因他们的故事而名扬四海,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圣地。

在那段岁月里,黄宾虹与崇惺共同探索着书画的奥秘,他们的对话如涓涓细流,汇聚成艺术的海洋。那些关于笔法、墨色、构图的探讨,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光,指引着黄宾虹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八咏楼,正是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他们心灵交汇的圣地。

第8章四书·五经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的秋天,江南水乡的黄家府邸里,年仅九岁的黄宾虻正坐在窗前的书桌旁,手捧着一本泛黄的《论语》,稚嫩的脸上写满了专注。窗外,梧桐树叶随风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与书中的古训相呼应。

这日,阳光正好,黄家的家仆通报,说是有贵客来访。黄宾虻的父亲黄定华急忙放下手中的事务,亲自出门迎接。只见来人是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身着青色长衫,头戴方巾,眉宇间透着一股威严又不失亲切的气质。此人便是再次来金华的次孙黄崇惺。

黄崇惺身后,还跟着一位与他容貌相似的年轻人,那是他荐举来金华的歙县经师程健行,同样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程健行此来,是为了教授黄家的子弟《四书·五经》。

黄定华对程健行的到来感到十分荣幸,他深知程健行在经学上的造诣,因此特地在家中设宴款待。席间,宾主相谈甚欢,话题从诗词歌赋到天下大事,无不涉及。黄宾虻虽然年幼,但也在一旁静静地聆听,偶尔插上一两句自己的见解,虽然稚嫩,却也让在座的长辈们刮目相看。

次日,程健行便开始了他的教学。他先是为黄宾虻讲解了《四书》中的《大学》和《中庸》,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黄宾虻听得如痴如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接下来的日子,程健行又教授了《五经》中的《诗经》和《尚书》。他逐句逐句地解释,让黄宾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黄宾虻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

日子一天天过去,黄宾虻在程健行的指导下,学业突飞猛进。他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性格也变得更加沉稳。黄定华看到儿子的变化,心中不禁感到欣慰。

转眼间,到了黄宾虻的十岁生辰。黄定华特意邀请程健行前来参加庆典。宴会上,黄宾虻亲自为程健行敬酒,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感激之情。程健行也回赠了一副自己亲笔书写的对联,上面写着:“学海无涯勤是岸,书山有路志为梯。”寓意着只要勤奋好学,就能攀登到知识的顶峰。

从此,黄宾虻与程健行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他的教诲下,黄宾虻不仅学业有成,更成为了一个品德高尚、胸怀大志的人。而这段师徒之间的佳话,也成为了江南水乡流传千古的美谈。

第9章拜师学画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江南水乡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轻纱般的薄雾,洒在黄家的庭院里。黄家的书房内,十岁的少年黄宾虹正专心致志地临摹着一幅《松菊图》。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绘画的热爱与渴望。

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士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常常教导儿子要勤奋好学,博采众长。黄宾虹不负父望,除了熟读经史子集,还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的好友倪易甫,善书画,精于画理是一位当地有名的画家,他常到黄家观赏黄宾虹父亲收藏的古书画,每当这时,黄宾虹总是侍立一旁,仔细听他论画。

黄宾虹时常向他请教绘画之道。倪易甫见黄宾虹天赋异禀,又勤奋好学,便悉心指导。他让黄宾虹反复临摹自己的《松菊图》,并教他如何握笔、运笔,如何在起笔与收尾之间掌握力度。有一次,黄宾虹写了个“大”字,倪易甫反转纸张一看,摇头道:“字背后只在起笔处有三个点,这是使力未平的缘故。”黄宾虹听后,心中一震,从此更加刻苦地练习书法,力求每一笔都力透纸背。直到黄宾虹晚年还时常忆起倪翁所讲的"作画当如作字法,应笔笔分明,方不致为画匠"的教诲,这几乎贯串了黄宾虹一生的临摹和创作主张。在倪翁的指导下,黄宾虹很快掌握了临摹与速写的基本功,并画了大量的时事画、插图、山水画。

这一年,黄宾虹随父亲游览杭州。西湖的美景如诗如画,让黄宾虹流连忘返。在一家书画店里,他见到了一幅王蒙的山水画。那画中山峦叠翠,云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黄宾虹被深深吸引,站在画前久久不愿离去。回家后,他时常回想起那幅画,心中充满了向往。

除了临摹倪易甫的画作外,黄宾虹还时常拿出家中收藏的古书画细心观赏。他尤其喜爱白石翁(沈石田)的山水画册,那画册中的山水构图巧妙、笔墨精湛,每一幅都仿佛是大自然的缩影。黄宾虹在观赏中领悟着绘画的精髓,也在心中描绘着自己的山水世界。凡是家藏的和能借到的古书画,他都临摹至再,直到烂熟于心为止。他还临摹到董玄宰、查士标、王蒙、沈周等古人真迹,大大提高了眼力和功力。

这一年,梁启超也在中华大地上诞生。而黄宾虹则在江南的水乡中,默默地耕耘着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的笔下,松菊傲然挺立,山水灵动飘逸,每一幅画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才华。他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下去,总有一天他能在艺术的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

岁月如梭,转眼间黄宾虹已经长大成人。他的绘画技艺日益精进,在江南一带小有名气。但他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和倪易甫的指导,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着心中的世界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第10章篆刻之旅

同治十三年,江南水乡,烟雨朦胧。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十一岁少年黄宾虹,正处在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他的家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世家,世代传承着对文化的尊重与追求。

黄宾虹自幼聪慧过人,对书籍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一日,他在家中的藏书阁中闲逛,无意间翻到了一本名为《字诂》的古籍,那是宗族前辈黄生(白山)的著作。书中对汉字的起源、演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个故事,深深地吸引着黄宾虹。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仿佛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与此同时,黄宾虹的父亲发现了儿子对篆刻的浓厚兴趣。家中收藏着邓石如、丁敬等大师的印集,这些印集对黄宾虹来说,就像是璀璨的星辰,遥不可及但又充满诱惑。父亲深知篆刻之道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磨砺,便每次只取出印集让黄宾虹欣赏片刻,便匆匆收起。

然而,少年的心总是充满了好奇与冒险。一日,父亲外出访友,黄宾虹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渴望,偷偷地将印集取出,放在了书桌上。他小心翼翼地翻开,那一枚枚精美的印章仿佛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他拿起刻刀,模仿着印集中的样式,开始了他的篆刻之旅。

一个月的时间,黄宾虹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废寝忘食,沉浸在篆刻的艺术之中。他临刻了邓石如的篆刻十多方,每一方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他不知疲倦地雕刻着,直到刻刀在指尖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父亲归来之日,黄宾虹紧张而又期待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父亲看。父亲初时还不敢相信,但当他亲眼看到儿子操刀刻字,那份熟练与专注让他惊叹不已。他抚摸着那些篆刻作品,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

“宾虹,你真的让我刮目相看。”父亲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欣慰,“你不仅继承了家族的文化传统,还找到了自己热爱的艺术。篆刻之道,需要恒心与毅力,更需要一颗敬畏之心。我希望你能继续努力,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黄宾虹听后,心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他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从此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学习篆刻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而他的故事,也在家族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一代传颂的佳话。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