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33|评论: 0

怪才李调元 (长篇历史小说)第二部86-89章 袁竹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4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怪才李调元
(长篇历史小说)
部86-89
袁竹著
作者简介:作家袁竹,笔名袁语奏,石竹山人,四川德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逍遥画派创始人,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入库人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授权中国书画名家工作室,《中华英才》半月刊人物风采独家专访百年英才系列人物之一;cctv央视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国画研究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新华社主管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9)入编者, “百度百科”“秒懂百科”“今日头条百科”“360百科”收录词条。袁竹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书画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他的艺术造诣不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作方向,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新的尝试丶新的探索,用国际视野来发展国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他提出新时代国画要走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之路的理念,独创“豹纹斑”、“牛毛纹”两个皴法,将中国画精髓“写意”与世界主流艺术抽象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逍遥山水风格。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大红袍品牌精装图书,20228月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活页教材,20233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袁竹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怪才李调元》《梁启超》《康有为》《蔡元培》《王国维》《大师齐白石》《一代宗师黄宾虹》《张大千》《一代大师黄筌》《逍遥山水醉华夏》等。

86移居囦园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之秋,天际如一幅宏大的水墨画卷缓缓展开,秋风不似往昔那般萧瑟,它带着一种凛冽而又不失温柔的力量,穿梭于广袤的田野之间,仿佛是大自然最悠长的低吟,吟唱着岁月更迭的序曲。
金桂的香气,浓郁而深远,它们不甘寂寞地绽放于醒园内外,每一缕香气都是那么具体而生动,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直接沁入人心脾。那金色的小花,在秋阳的照耀下更显璀璨夺目,它们不仅装点了醒园的每一个角落,也预示着一年中最丰饶的时节已悄然而至。
李调元立于这秋色之中,五十四载的风霜雨雪,在他脸上勾勒出一道道深刻的纹路,这些痕迹不仅是时间的印记,更是智慧与沉稳的累积。他的目光穿透了眼前的繁华,望向那遥远而深邃的天际,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奥秘与变迁。
空气中,除了桂花的香甜,还夹杂着云龙寺飘来的淡淡的焚香与远处农舍炊烟的味道,这些气息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份古老而又神秘的氛围之中。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如镜,每一步踏上去,都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祥和的表象之下,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蜀地的风云变幻,如同这秋日的天气一般,时而晴朗明媚,时而阴云密布。李调元深知,这平静之下隐藏的,是更为激烈的较量与博弈。他站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即将被卷入这场历史洪流中的参与者。他的心中,既有对未知挑战的忐忑,也有对即将展开的新篇章的无限憧憬。
广袤无垠的蜀地之上,天际仿佛被厚重的铅云紧紧束缚,压抑得令人窒息。夕阳苟延残喘,余晖无力地洒在斑驳的大地上,将一切染上了一层悲壮的金红。山川间,不再是往日宁静的画卷,而是被一股不祥的气息所笼罩,仿佛连风都带着几分颤抖与不安。
啯噜的马蹄声,如同地狱深渊传来的雷鸣,轰鸣在这片土地上,震得山峦颤抖,江河呜咽。他们的身影,如同夜色中潜行的巨兽,身披铁甲,手持利刃,眼中闪烁着贪婪与暴戾的光芒。每至一处,便是火光冲天,哭喊声、求饶声交织成一片绝望的交响,直刺人心。村落里,炊烟不再袅袅升起,取而代之的是滚滚浓烟与刺鼻的焦味,房屋被无情地焚毁,只留下断壁残垣,诉说着无尽的哀伤。百姓们流离失所,脸上写满了恐惧与无助,老人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孩童在母亲怀里呜咽,泪水与尘土混杂,模糊了他们的面容。
然而,在这黑暗与绝望之中,一股不屈的力量悄然汇聚。李调元,这位赋闲在家的文弱书生,此刻却如同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他身着素衣,目光如炬,站在村头的高地上,声音坚定而有力,穿透了厚重的阴霾,直达每个人的心田。“乡亲们,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让我们携手并肩,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捍卫我们的家园,驱逐这些侵扰我们安宁的啯噜!”
随着他的话语落下,村民们眼中的绝望逐渐被希望所取代,他们纷纷响应,拿起锄头、镰刀,甚至是简陋的弓箭,汇聚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在这片被战火洗礼的土地上,一场关乎生存与尊严的抗争,即将拉开序幕。而李调元与乡亲们的身影,在这宏大的历史洪流中,显得格外坚毅与震撼。
然而,这正义的揭露,却如同巨石投入静谧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引来了夏家湾上空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天边乌云密布,雷声轰鸣,仿佛是大自然也在为这即将揭开的真相而震颤。邻里间,往日宁静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与不安,每一寸空间都似乎承载着即将到来的巨变。
宋士义兄弟的宅邸,那座曾经显赫一时的庄园,此刻却笼罩在一片死寂与萧瑟之中。朱红色的大门紧闭,门环上斑驳的铜绿在夕阳的余晖下泛着冷冽的光,仿佛是过往辉煌与现今落魄的鲜明对比。门缝间,偶尔漏出一丝微弱的灯火,与外面世界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更添几分神秘与凄凉。
成都制军李世杰的命令如雷霆万钧,不可阻挡。当夜,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踏着沉重的步伐,穿越夏家湾蜿蜒曲折的小巷,铁蹄声在寂静的夜晚中回响,如同命运的鼓点,宣告着变革的到来。士兵们的盔甲在月光的照耀下泛着森冷的光泽,每一步都踏出了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力量。
宋士义兄弟,这两位曾在这片土地上呼风唤雨的人物,此刻却被冰冷的脚镣束缚,他们的面容苍白而扭曲,眼中既有不甘也有绝望。周围的乡亲或远观或低语,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同情、有恐惧,更有对正义的渴望与期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与肃穆,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
随着宋士义兄弟被押解远去,夏家湾的夜晚并未因此恢复平静。相反,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强烈的情感在每个人心中激荡。这场由李调元勇敢揭露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改变了几个人的命运,更在无形中触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些隐藏于暗处的罪恶与不公。而这一切,都将在成都的审判台上得到最终的裁决,那时的天空或许会更加阴沉,但正义的光芒终将穿透云层,照亮这片被阴霾笼罩的土地。
苍茫的天际之下,古城的轮廓被夕阳的余晖勾勒得既壮丽又悲壮。夕阳如血,泼洒在古老的城墙上,将青砖灰瓦染上了一层不祥的绯红,仿佛是大自然对即将爆发的冲突做出的预警。街道两旁,商贩的叫卖声与百姓的低语交织成一首复杂而沉重的交响曲,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而又充满期待的气息。
李调元站在这喧嚣与沉寂的交界,目光穿透熙熙攘攘的人群,直射向那座象征着权力与威严的知府衙门。衙门的大门紧闭,朱红漆面在夕阳下更显威严,两只石狮矗立两侧,目光如炬,似乎也在审视着这世间的不公。门楣之上,牌匾高悬,金色大字“明镜高悬”在余晖中闪烁,却掩不住背后隐藏的暗流涌动。
此时,知州严作明的名声虽以清廉著称,但在这紧要关头,他的铁腕政策如同冬日里的寒风,刺骨而无情。街道上,家家户户紧闭门户,偶尔传来的叹息声,如同夜空中最微弱的星光,微弱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哀伤。赋税的重压如同乌云般笼罩在这片土地上,让人喘不过气来。
李调元的心中,是熊熊燃烧的正义之火,他深知自己站上了风口浪尖,但为了那些无辜受苦的百姓,他义无反顾。他的身影在夕阳下拉长,显得格外孤勇而坚定。当他迈出那一步,为民请命之时,整个古城的空气似乎都为之一震,仿佛连风都停滞了片刻,静候着即将发生的变革。
然而,严作明的回应如同雷霆万钧,他不仅拒绝了李调元的请求,更以雷霆手段进行打压,使得整个古城的气氛降至冰点。夜色渐浓,月光洒在空旷的街道上,更添几分凄凉。但即便如此,李调元心中的信念未曾有丝毫动摇,他深知,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最终,严作明因大计考核的失利而黯然离场,但他的离去并未能立即抚平这片土地上的伤痕。两人之间的恩怨,如同古城墙上斑驳的痕迹,深刻而难以磨灭。而李调元,则成为了百姓心中那道不灭的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铭记,真正的力量源自于对正义的坚持与守护。
中秋之夜,本应皓月当空,万家灯火通明,共赏一轮团圆之月,然而醒园之内,却是一片不同寻常的沉寂,仿佛连月光都为之黯淡,笼罩在一层厚重的阴霾之下。夜色如墨,星辰隐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与悲凉,与外界的欢庆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醒园,往日里生机勃勃的花木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沉重,枝叶低垂,花瓣轻颤,仿佛在低语着不为人知的哀愁。一阵凉风拂过,携带着远处稀疏的鞭炮声,却更添了几分孤寂与凄凉。这风,似乎也穿透了厚重的木门,穿透了李调元与弟弟李谭元之间因家产而生的隔阂,却未能吹散那笼罩在心头的阴云。
八月十七日清晨,天边初露曙光,李调元站在醒园的门槛上,望着这片曾承载无数欢笑的土地,眼中满是不舍与决绝。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夹杂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却也混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转身之际,他仿佛能听到身后醒园的每一砖一瓦都在低语,诉说着过往的温馨与今日的无奈。
南村坝,李氏族人聚居之地,一片古朴而庄严的景象映入眼帘。囦园万卷楼,新筑于祖遗旧宅之上,巍峨耸立,气势恢宏。晨光中,楼台亭阁被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辉,显得格外庄重而神秘。园中,假山池沼,曲径通幽,每一处景致都透露着匠人的巧思与岁月的沉淀。李调元踏入这片新居,既有对未来的不确定,也有对这片宁静之地的向往。
随着脚步的深入,他仿佛能感受到囦园万卷楼独有的气息,那是一种融合了书香与自然的清新,又夹杂着历史沉淀的厚重。四周静谧,只有偶尔传来的鸟鸣和远处孩童的嬉戏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却又恰到好处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李调元站在园中,闭目凝神,试图将这份震撼与美好深深镌刻在心底,以驱散心中那挥之不去的阴霾。
在囦园的新居里,李调元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五味杂陈。他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又想到如今的困境与失落,不禁感慨万千。然而,他并没有沉沦于这些负面情绪之中,而是选择了坚强地面对现实。
他知道,生活总会有起起落落,重要的是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一颗坚定的心。于是,他开始在囦园中埋头苦读,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他也继续关注着时事民生,用自己的笔杆为百姓发声。就这样,李调元在囦园中度过了他的后半生。虽然他的生活没有了往日的荣华富贵,但他却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的诗词流传千古,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而他那坚韧不拔、为民请命的精神,也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从绵州诗人何人鹤《游醒园和李司马园亭即事韵》中不难看出他对李调元移居醒园出现的冷寂深感遗撼:
园林幽敞乐闲身,雨过山村尽洗尘。
二月清明春最好,重游不见种花人。
诗酒家风继谪仙,青春桃李日争艳。
花开花谢长如此,人事凄怆欲问天。
振衣齐步上高台,独立萧条四望开。
风和雨斜亭午后,双双燕子故飞来。
堤前杨柳暗垂丝,魂返春阴日暮时。
寂寞山林谁赌墅,一溪烟雨冷残棋。
87章知州访醒园
乾隆五十六年,秋风萧瑟,罗江城上飘扬着一片金黄与翠绿的交织。驻地罗江的绵州知州府内,新任知州潘讱斋正整理着案头的公文,他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窗外那连绵的云龙山脉。
潘讱斋,浙江仁和人,自富顺知县升任绵州知州,早有耳闻绵州的文化底蕴深厚,尤以云龙山下的醒园和园内那位博学多才的李调元先生最为著称。心中既是仰慕,也是好奇,促使他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探访之路。
一日清晨,潘讱斋身着官服,带着几名随从,策马向云龙山而去。山路蜿蜒,两侧的松柏苍翠欲滴,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更添几分幽静。行至醒园门前,只见园门半开,园内翠竹掩映,古木参天,隐隐透出几分清雅之气。
潘讱斋下马,轻轻叩响了园门。不久,一位长衫儒者缓缓走来,正是李调元。二人一见如故,寒暄过后,李调元便领着潘讱斋游览醒园。园内布局精巧,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处都透露着主人的匠心独运。潘讱斋不禁感叹:“真乃人间仙境也!”
李调元领着潘讱斋登上高台,放眼四望,只见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潘讱斋心中涌起一股豪情,挥毫泼墨,写下了第一首诗:“琴鹤贻远谋,云龙望气佳。几筵新涕泪,游鉤旧生涯。草色青迷路,苔痕绿上阶。高台瞰四极,秋意澹人怀。”
随后,二人又游览了万卷楼,楼内藏书丰富,典籍浩如烟海。潘讱斋被李调元的学识所折服,又写下了第二首诗:“已陟万松岭,还登万卷楼。泰山兼土壤,海纳百川流。滴露晨光起,然藜夜未休。古香如可挹,欲去更夷犹。”
在醒园的一日,潘讱斋与李调元谈经论道,吟诗作对,两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之际,潘讱斋深感自己才疏学浅,向李调元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和学习的愿望。他写下了第三首诗:“才疏余短发,禄薄仗长搀。自信心常逸,人嫌骨本凡。问奇探奥窔,学语仰雕镵。勿屏门墙外,因风惠一缄。”
回到知州府后,潘讱斋对醒园和李调元念念不忘,他时常回想起在醒园中的那些日子,那些与李调元共度的时光。他提笔写下了第四首诗:“座上人俱醉,园中人独醒。鸡群常混迹,鱼服欲潜形。潺水升卿月,京门颂福星。主恩不遗旧,名已贮金瓶。”
岁月如梭,潘讱斋在绵州知州的任上兢兢业业,为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爱戴。而醒园和李调元的故事,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回忆和向往。每当秋风起时,他总会想起那云龙山下的醒园,想起与李调元共度的那些美好时光。
88章醒园诗会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的春天,二月初一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绵州的醒园之上。园中的桃李,经过冬日的沉寂,此时正竞相开放,花香四溢,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的目光。
这天,绵竹知县裕容斋早早地起床,带上了一坛自家酿制的绵竹大曲,前往安县拜访好友张仲芳。两人久闻李调元醒园中的桃李盛景,决定一同前往赏花。
李调元虽已年迈,但精神矍铄,对诗词歌赋仍抱有极大的热情。他见两位知县来访,心中甚喜,便领着他们漫步于园中。
园中,桃花灼灼,李花如雪,繁花似锦,美不胜收。裕容斋和张仲芳被这美景深深吸引,不时驻足观赏,赞叹不已。李调元见状,便提议分韵牌集诗,以记录今日之盛景。
三人围坐在亭中,裕容斋先起诗头:“频年踪迹似踰垣,老病逢春只避喧。”张仲芳紧随其后:“谁使蓬蒿开竹径,顿将桃李比芳园。”李调元则接道:“乡风共试郫筒酒,往日空游下泽辕。”三人你来我往,诗词间流露出对美景的赞叹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会正酣,园中又传来一阵欢声笑语。原来是绵州知州潘讱斋和参军蒋玉墀也闻讯赶来赏花。潘讱斋一见此景,便知今日必有佳作,于是也加入了诗会。
潘讱斋的诗作风格与李调元等人截然不同,他更注重对景物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他的诗中写道:“文光上徹紫薇垣,调进清平早息喧。”表达了对李调元才情的赞美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
诗会结束后,众人移步至园中另一处景致。这里有一片小池,池边栽满了莲花和桤木。李调元指着这片景致说道:“小屋西边偶凿池,水栽莲芡岸栽桤。”众人皆被这片清幽雅致所吸引,纷纷驻足观赏。
这时,池中的鱼儿跃出水面,仿佛在欢迎客人的到来;树上的鸟儿也欢快地鸣叫着,似乎在为诗人们的佳作喝彩。李调元见此情景,心中一动,又赋诗一首:“鱼跃青波知迓客,鸟拳风叶听吟诗。”
潘讱斋听后大加赞赏,说道:“此诗真是妙极!不仅描绘了眼前的美景,更将我们的心情融入其中。”众人皆点头称是。
日落时分,诗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醒园。李调元望着远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今日的诗会将成为他们一生中难忘的回忆。而醒园中的桃李盛开、诗人们的欢声笑语也将永远留在他的心中。
89章四子分家
1798年,嘉庆三年戊午,岁在暮春,花事已了,满目皆是落英缤纷。李调元,这位曾名震一时的文人墨客,此刻已步入了他生命中的第六十四载春秋。岁月不饶人,他斑白的鬓发和微驼的背脊,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沧桑。
这一年的春天,对李调元而言,尤为不同寻常。继母吴氏的离世,给他的心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吴氏虽非生母,但多年来悉心照料,母子情深。她的离去,让李调元深感失去了一个亲如生母的依靠。
二月二十日,李调元召集了四个儿子,他的目光在他们脸上一一扫过,最终落在了手中的一纸文书上。他深吸了一口气,沉声宣布:“今日,你们四人便分家立户,各自过活去吧。”四个儿子面面相觑,心中各有不舍与忐忑。李调元深知,这是他作为父亲必须做出的决断,尽管心中充满了不舍。
分家之际,李调元又亲自订立了万卷楼的规约。这万卷楼,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藏书万卷,是他留给子孙后代最为宝贵的财富。他希望子孙们能够珍视这些书籍,继续传承家族的文脉。
然而,命运的打击似乎并未就此停歇。三月二十九日,妾室林氏也离他而去。林氏陪伴他多年,两人感情深厚。她的离去,让李调元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孤寂。
在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下,李调元的生活仿佛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他时常独自一人坐在万卷楼中,沉浸在书海之中,寻找着心灵的慰藉。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想起继母吴氏和林氏的音容笑貌,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酸楚。
然而,生活总要继续。李调元知道,他不能沉溺于过去的悲伤之中。他必须振作起来,继续前行。于是,他开始在万卷楼中整理书籍,撰写文章,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付诸笔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调元的心境也逐渐平复。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着如何更好地传承家族的文脉。他决定将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传授给子孙们,希望他们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家族的文化传统。
就这样,在嘉庆三年的风雨岁月中,李调元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然而,正是这些磨难和挫折,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文人的风骨和担当,成为了后人敬仰的一代宗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