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33|评论: 0

一代宗师黄宾虹(长篇小说)第一部15--18章 袁竹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5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代宗师黄宾虹(长篇小说)第一部15--18章
袁竹著
作者简介:作家袁竹,笔名袁语奏,石竹山人,四川德阳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逍遥画派创始人,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入库人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授权中国书画名家工作室,《中华英才》半月刊人物风采独家专访百年英才系列人物之一;cctv央视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国画研究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新华社主管新华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9版)入编者, “百度百科”“秒懂百科”“今日头条百科”“360百科”收录词条。袁竹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书画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他的艺术造诣不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作方向,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新的尝试丶新的探索,用国际视野来发展国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他提出新时代国画要走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之路的理念,独创“豹纹斑”、“牛毛纹”两个皴法,将中国画精髓“写意”与世界主流艺术抽象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逍遥山水风格。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大红袍品牌精装图书,2022年8月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活页教材,2023年3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袁竹创作的长篇小说有《怪才李调元》《梁启超》《康有为》《蔡元培》《王国维》《大师齐白石》《一代宗师黄宾虹》《张大千》《一代大师黄筌》《逍遥山水醉华夏》等。

15章潭渡村
黄宾虹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
歙县潭渡村在那片被岁月轻柔抚摸过的徽州大地上,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历史的长卷之中。这里是黄宾虹魂牵梦绕的故乡,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他童年的欢笑与梦想,每一缕炊烟都缠绕着他对艺术最初的感悟。
一个春日清晨,薄雾轻绕,桃花笑春风。黄宾虹踏着青石板路,穿梭在古朴的村巷间。他的眼中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手中紧握着父亲赠予的一枝细竹毛笔,那是他探索艺术世界的钥匙。潭渡村的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了他心中最宝贵的画布,他用稚嫩的画笔,尝试着勾勒出眼前的景致,虽显笨拙,却满含真情。
夏日炎炎,黄宾虹常漫步于村边的溪流旁。溪水清澈见底,鱼儿悠游其间,两岸杨柳依依,蝉鸣声声入耳。秋风起时,潭渡村换上了金黄色的外衣。稻田里,金黄的稻穗低垂,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黄宾虹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望着这丰收的景象,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他铺开宣纸,尝试着将这份丰收的喜悦融入画中。笔触间,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未来的憧憬。这幅画,虽显稚嫩,却已初具大家风范。
冬日雪后,潭渡村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黄宾虹穿上厚重的棉衣,踏雪寻梅。他发现了一株傲立于风雪中的寒梅,花瓣上挂着晶莹的雪花,显得格外坚韧与高雅。这一刻,他仿佛听到了梅花低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不屈。他迅速取出画笔,将这份感动定格于纸上。这幅《雪梅图》,不仅是他对故乡的深情告白,更是他艺术生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故乡在黄宾虹的脑海中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在往昔的岁月里,潘山史景升曾深情地描绘过潭滨的地理风貌,将其比拟为歙地的中原腹地。他赞美那里的山水,熠熠生辉,婀娜多姿;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建筑宏伟,壮丽非凡。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人文荟萃,风俗醇厚,如诗如画。正因如此,无数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英杰之士,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使得整个家族繁荣昌盛。
然而,在芶且偷安的家族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族人们习惯于浅薄浮躁,性格猥琐,精神疲惫,生活萎靡。这样的风气使得整个家族日渐衰微,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当我们回首往昔,看到如今的衰败,不禁让人感慨万分。然而,历史的长河总是滚滚向前,无论兴衰荣辱,都会在时间的沙漏中留下痕迹。我们可以通过族谱的记载,以及老一辈人的口述,追寻到家族曾经的荣光。那些曾经的辉煌,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叹不已。
在古老的新安之地,有一支黄姓的族人,他们的祖先曾身为晋朝的太守,名讳公积,其安息之地便选定在黄墩。那里,是这一脉黄姓子孙迁往新安的起始点。时光流转,到了唐朝,旌孝公芮,这位英勇而智慧的先人,他带领着族人从黄屯原渡过了波光粼粼的潭水,一路向北,最终来到了这片被光公之墓守护的村落。于是,我们的村庄便得名“潭渡村”。
这村子,枕着蜿蜒的山冈,环绕着清澈的溪流,瓦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传承着孝友的美德,子孙们铭记着先人的恩德,用他们的言行诠释着彬彬有礼、谦恭礼让的古风。
放眼四周,山峦起伏,陵阜蜿蜒,仿佛触手可及。西北方向的太守山,山势欹斜,人们称之为斜山;而与后坞村相连的那座,则因形似凤凰,得名凤山。走过函泉,登上黄麋塘岭,便可见到那井塘山、高屋山,它们高耸入云,四周景色疏朗,仿佛是大自然的画卷。
在这群山之间,我们漫步巡游,欣赏着每一处峰峦的秀美。南边,龙首山巍峨耸立,气势磅礴;东边,飞布山和高嵋山峙立,守护着这片土地。而那灵动的气息,仿佛在山间穿梭,让人心旷神怡。
这便是我们的潭渡村,一个承载着历史与传承、自然与人文的古老村落。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与勇气,也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在那朦胧的晨光之中,嵯峨嶻嶭,仿佛被轻纱般的云雾所遮掩,若隐若现,如同隐藏在时光背后的古老秘密。目光穿过飘渺的雾气,遥遥望去,只见天际尽头,似乎没有边际,而在那无尽的天际北侧,天都峰与莲花峰宛如两位沉睡的巨人,在云海的波涛中悄然浮现,他们的身影在云雾的缭绕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中的神山,充满了神秘与诱惑。
村之水,如同天赐的瑰宝,丰盈的溪流在前方熠熠生辉,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而过。澄澈的水面映照出蓝天白云,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万物的倒影。潭湖环绕其后,宛如翡翠镶嵌在大地之上,静谧而深邃。
四周的山峦,如同古老的守护者,屹立不倒,山涧中的水流潺潺,沿着塌渠而下,各因其地势的高低而奔涌而出,形成一幅壮丽的画卷。水声轰鸣,仿佛大自然的乐章,激荡人心。
溪上,有一个神秘的潭,名为黄潭,又被称为将军潭。这个潭水幽深,碧绿如玉,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潭水波光粼粼,随着微风的吹拂,泛起层层涟漪。周围的山石树木倒映其中,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
宋祥兴年间,德庵公孝则因中原故土沦丧而悲愤不已,他与徽州招讨使李公铨结纳,共同谋划恢复失地。然而,元兵突至,大势已去,他们只能隐居于这黄潭之上,聚众保护乡曲。
至元庚寅年间,天下大乱,邑中盗起。德庵公因招抚叛民凌六一等而脱数千人于锋刃之下,他不求赏格,只愿守护一方安宁。因此,众人尊称他为将军,潭水也因此得名将军潭。
明嘉靖年间,一座巍峨壮观的建筑拔地而起,那便是被后人尊称为逸民祠的圣地。它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岳,矗立在村子的上游,其壮丽之姿,让人敬畏三分。人们因其地势高耸,便亲切地称之为“上祠”。
从逸民祠旁,一条宽阔的溪流蜿蜒而下,清澈的水面映照着蓝天白云,波光粼粼。溪流中,一块巨石横卧,这便是著名的暮枫滩。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巨石上,宛如一片燃烧的枫林,故得名暮枫滩。
横跨溪流之上的,是一座雄浑的石桥——潭渡桥。桥身坚固,石缝间长满了青苔,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桥上的石栏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桥下溪水潺潺,与桥上的行人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述素公惟叙为了造福后世,慷慨解囊,倡导并捐赠了大量财物,筑起了十座坚固的石垛。这些石垛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流两岸,宛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石垛之间,大木交错,翼以长阑,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缃城公更是慷慨大方,他不仅捐赠了巨额资金,还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在他的努力下,原本的木桥被更换为更为坚固的石桥,使得潭渡桥成为了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
在溪流的南岸,一座高耸的亭子矗立在那里,那便是滨虹亭。亭子四周绿树环绕,花香扑鼻。每当夏季来临,亭内凉风习习,成为了村民们避暑的好去处。从亭中眺望,江流滚滚,气势磅礴,让人心胸开阔,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以上,便是那令人震撼的江流景色,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在古老的传说中,潭湖的水脉如丝如缕,悄然分流,孕育出两股清流。一股源自槐塘、棠樾的宁静田野,携带着乡土的醇厚与清新;另一股则自舒塘、帐山而来,带着山涧的灵动与野性。帐溪的水,绕过斜山的蜿蜒,最终汇聚于这深邃的潭湖之中,仿佛是大自然的恩赐,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无尽的生命力。
潭湖之上,有四座桥梁凌空而起,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故事与传说。最高处,是那横跨湖面、以卷洞之姿呈现的高阳桥,它如同一位智者,静默地俯瞰着湖面的波澜不惊。往北,通向斜山的潭湖桥,则如同一条纽带,连接着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安宁。而在其下方,花桥则以繁花似锦的姿态,展示着自然的美丽与繁华。
再行半里许,一座石梁跃然眼前,它通向遥远的黄麋岭,被赋予了“仙人桥”的美誉。桥石之上,留有一枚巨大的足迹,长达尺余,仿佛是哪位仙人的杰作,为这桥梁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与传奇。
潭湖的水流,经过通济、世济二桥,一路蜿蜒前行,最终汇入百花台,汇入那更为广阔的浙江之中。而这一切,都仿佛是大自然的恩赐,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个名为“莘墟塌”的村落,它静静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潭湖与四桥的传奇故事,也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与繁荣。
昔日,先子庸公眼见农夫们为生计而疲于奔命,那份困顿与疲惫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不愿袖手旁观,于是,不惜耗费巨资,毅然决定从菖蒲滩的鲍汪溪口开始,开凿一条水道,绵延三里有余。这条水道开通之后,大大便利了乡间的灌溉与交通,使得乡亲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乡亲们感激不尽,为了纪念庸公的恩德,便将此处易名为“黄潭塌”。
时光荏苒,后来金声公之子德翁,见黄潭塌因年久失修而日渐破败,便决定重修此塌,让这份恩泽得以延续。这一善举被载入了郡志,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此外,还有一条水圳,它源自大溪,流经芜田,向北蜿蜒而入村庄。水圳先流经五猖塘,再注入上塘,然后分岔为二:一条流向下塘,穿过上圈门,经过义仓后,与南面的河流相汇;另一条则经过金雁桥,向北折而向东,穿过后井庐墓所,直至白果树处,水流四散,滋润着广袤的田亩。然而,时光流转,这条曾经润泽万顷的水圳,如今已荒废多时,上塘也因此枯竭,令人扼腕叹息。
在这片土地深处,村落的道路平坦开阔,宛如棋盘般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自那繁花似锦的百花台,沿着清澈的溪流溯流而上,直至西溪,蜿蜒百里的道路,正是这方水土的官道,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历史的痕迹。
村口,两座古老的牌坊屹立,它们是由以祚、以正两位德高望重的家族先辈所建。一座象征着忠诚,历经风雨,仍旧屹立不倒;另一座则是对高尚节操的赞誉,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世子孙的心灵。然而,那座象征着高尚节操的旌节坊,在光绪庚子的风暴中,不幸坍塌,只留下一地的废墟与无尽的哀思。
向西行进,不过数十步,便可见一座古朴的庵堂——胜莲庵。它初名青莲,宛如一朵盛开在尘世间的青莲,清雅脱俗。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本彻的僧人,为了修复古虹桥而四处奔走,最终募得善款,成功修复了桥梁。之后,他选择在此庵堂栖息,每日施舍姜茶给过往的行旅,用一颗慈悲之心温暖着世人的心灵。
临近河边,一座庙宇巍然矗立,名为大王庙。庙内供奉着金龙四大王,其中主神为谢遂,他身旁还有萧公伯轩、晏公戎子及部将的塑像。这些神灵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使得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
大王庙的西侧,有一座巍峨的台子,名为函成台,俗称三元殿。创自明万历年间,此地独踞溪山之巅,汇聚了天地之精华,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杰作。步入其中,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溪水潺潺,仿佛天籁之音,回荡在山谷之间,让人心旷神怡。山峦叠嶂,苍翠欲滴,仿佛一幅泼墨山水画,令人叹为观止。楼阁高耸入云,伟丽峭蓓,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阳光洒落在琉璃瓦上,熠熠生辉,犹如金色的海浪在翻滚。檐角上的铜铃随风摇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回荡在山谷之间,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庄严。走进楼阁,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隧道之中。木质的梁柱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如初,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墙壁上镌刻着历代的书画作品,笔墨间流露出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让人心生敬畏。站在楼阁之巅,俯瞰整个溪山胜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仿佛是大地的脊梁,支撑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近处的溪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这里,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大自然的宠儿。它的美,既在于建筑的雄伟壮丽,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自然之美。每一次踏足此地,都会被它的宏大与震撼所深深吸引。它高耸入云,仿佛是与天地相连的纽带,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与变迁。
在那遥远的村落深处,一座古朴的亭子静静地伫立在中洲之畔,其名字“孝行里”,刻在横梁之上,昔日乃是由那位才情横溢的方两江元焕亲手书写。亭子双层檐角如翼欲飞,八扇窗棂通透,光影斑驳,与不远处的函成台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和谐宁静的画卷。
然而,与这宁静画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座名为八卦亭的建筑。它曾在明朝的某个时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后来又被人们重新修复,规制更加华丽。然而,战乱的硝烟再次笼罩了这片土地,贪婪的土人觊觎着东记栈的储备,一场意外的火灾再次将八卦亭化为灰烬,如今只剩下荒芜的遗址。
往西行走百余步,便是一座名为奇烈坊的建筑。这是为了黄是的未婚妻吴氏而建的。据说,这里曾经有一株古老的松树,如今却已不复存在;奇烈坊本身也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损毁。在它的左侧,是从学公妻薰烈妇的墓坊。在雍正年间,文会曾对其进行过重修,并立下了丰碑以表纪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墓坊也逐渐荒废,成为了历史的遗迹。
这些道路、亭台、坊墓,都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化。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的悲欢离合。如今,虽然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的故事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传说。
临溪而建的宅垛,似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石制的栏杆环绕其周,犹如历史的守护者,默默守护着家族的安宁。墙壁上,椒图的彩绘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那高高蹲踞的鸱吻,犹如家族的守护神,俯瞰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每一个家族的子孙。
在这片土地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祖祠。这座祖祠,是孝先公的倡导下兴建的。当年,他携手采公、本耀二公,精心挑选地势,勘察原野,计划着这座祖祠的兴建。然而,由于时局的混乱,工程一度被迫中断。
直到康熙年间,孝先公的后裔们——尔类、家佩、家珣、应先等诸位公卿,才终于实现了先人的遗愿,完成了这座祖祠的兴建。祖祠内,门堂、寝室、斋庖等一应俱全,各种器具如筠铡、铸釜、筐莒等也皆备。每年的祭祀时节,家族中的老少都会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先人的恩德。
家族的子孙繁衍兴旺,已经多达千余人。在这些子孙中,不乏有贤能之辈。他们深知家族的兴衰荣辱,皆系于祖祠之上。因此,他们屡次刻写祠产簿,以确保家族的财富能够永远传承。同时,他们还计划为家族的子孙们颁布世次排行,从三十五世开始,以明确家族的辈分和血脉。
这座祖祠,不仅是家族的历史见证,更是家族的精神寄托。它承载着家族的荣誉与梦想,见证着家族的兴衰与繁荣。在这座祖祠的庇护下,家族的子孙们将继续努力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在古老而庄重的宗祠之上,悬挂着一块沉甸甸的匾额,上面镌刻着四十八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辉煌的往昔。匾文曰:“耆俊诞生,才德兼备,品性易直,举止端庄。新都之地,绥靖四方,治理有方,政绩斐然。至真至纯的品性,赢得美誉远扬,世代传承,奕奕生光。威望如海岳之高耸,功绩如日月之辉煌,照耀着伦理纲常。如木之本培则枝叶茂盛,如水之源洁则芬芳四溢。家族和谐肃穆,传承悠远昌盛。”
宗祠背后,曾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松林,它们矗立在那里,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与变迁。然而,在咸丰末年,战火纷飞,这片古松林也未能幸免于难,悉数遭到了兵祸的摧残。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
在这片废墟之上,依然屹立着一座朱氏古墓,它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家族的荣耀与辉煌。古墓旁,还有一座古老的社坛,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保留着古朴的气息。这些古老的遗迹,成为了家族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家族精神的象征。
这座宗祠,不仅是家族历史的载体,更是家族精神的寄托。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与变迁,也传承着家族的荣耀与辉煌。在这里,每一代人都能够感受到家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够汲取到家族的智慧和力量。这座宗祠,是家族的灵魂所在,也是家族未来的希望所在。
自那古老的祖祠向右行走不过数十步,便向北转而又向西,穿越三家门户之后,抵达了一个名为观武坦的地方。此处矗立着一座名为依月楼的建筑,其窗棂三面皆空,与远处的祖祠遥遥相望。而在与祖祠相对的方位,屹立着壶德祠,它的创建者是那位令人敬仰的维城公。壶德祠的建成,离不开叙升、锡文等诸公的鼎力相助与热忱参与。
尽管壶德祠的规模相较于祖祠略小,但其布局与风格却与祖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祠内应有之物,无一不备,尽显庄重与肃穆。而在壶德祠的南面,则是一片故地,那里曾是义仓的所在。义仓的设立,始于明天寿公的远见卓识。
时光流转至乾隆年间,细城公之子履昊公,亦以慷慨之心,捐出巨万之资,于莘墟、梅渡滩等地置办了义田,这便是如今人们所称的“东西庄”。
继续向西行去,经过文英公的墓地,便来到了贻安堂。这座堂宇,仿佛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期望,静静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家族的兴衰与变迁。
在岁月的长河中,贻安之地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祭祀的烟火。祠堂的屋顶已破败不堪,仿佛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今日的寂寥。同治年间,父亲黄定华曾倾尽心血,以黄金为资,重建了祠堂的龛位,用以供奉祖先的灵位。
每当北行,经过潭湖,跨过那座古老的高阳桥,眼前便铺展开一条通往赤勘与棠樾的古道。而在贻安的西侧,静静地伫立着永思堂,它见证了无数代人的思念与缅怀。
从永思堂向西折转,再向南行几步,便来到了曾经的畿辅令尹的旧宅。这里曾是湛公的故居,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旧宅已换了主人,如今也归入了祠堂的财产之中。继续向西,便可见到颓败不堪的燕翼堂,其破败程度令人唏嘘不已。
再往西去,便是坟塘园,那里是思养堂六位祖先的安息之地。园中有一座石碑亭,静静守护着这些墓碑,但它们已被荒草和荆棘所掩盖,仿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这里,每一块墓碑都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每一片荒草都诉说着无尽的哀思。
在一路向北的步履中,历史的尘埃似乎被悄然拂去,露出了那深藏不露的明珠——明藩参公华济美的祠堂,以及唐旌孝公的安息之地。这里,曾是孝德的源泉,汇聚成一股暖流,以至于这片土地上曾绽放出灵芝和连理木的奇异景象。
往昔,这里只有一座孤独的碑亭,一根挺拔的绰楔,被坚固的墙垣所环绕,仿佛守护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然而,时光流转,祚公为光公建立了一座庄严的享堂,三楹之间,供奉着光公的灵位。那扇门上,赫然挂着“庐墓所”的匾额,字迹遒劲有力,出自四庸子材士公之手,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
曾经,这里还有几株古松,它们或虬枝盘曲,或偃卧如盖,姿态各异,尽显岁月的沧桑与奇古。白山公景琯,这位才情横溢的诗人,曾为它们写下过吊松的诗篇,将它们的美丽与哀愁,都融入了那流淌的墨香之中。
向南一拐,便来到了朱家井畔,那里是思养堂的所在。再向右穿过一条小巷,春晖、思诚、萝莪三门之厅便映入眼帘,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每一处景致,都蕴含着深深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为之沉醉。
在那片宁静的荷花塘畔,东方矗立着一座庄严的礼堂社。这座社庙的右侧,静静地坐落着孝子公祠,它前方是一片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的园林,仿佛是岁月沉淀下的静谧与深邃。然而,在光绪癸巳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雷火无情地将这片园林化为灰烬。幸运的是,在灾难之后,黄宾虹与侄儿艮峰齐心协力,补植了这些树木,如今它们已长得郁郁葱葱,足以合抱。
穿过礼堂社的三门,走过那座名为金雁的古老石桥,便来到了存诚堂。向西望去,敦睦堂静静地伫立,两者都面朝荷花塘,仿佛守护着这片水域的宁静与和谐。塘的西边,则是上祠,那里曾是德庵公的逸民祠,过去有着精致的房屋,但战乱之后,这里也遭到了破坏。
从上祠向南走,经过庄严的周王庙,穿过许龙坊,便是一条通往外界的大路。这条大路,不仅连接着外界的繁华,也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记忆。而上述所述,皆是这片土地上那些承载着家族历史的支祠,它们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与变迁,也寄托了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与思念。
在潭水之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彼此间相互辉映。林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仿佛是大自然的绿色屏障,守护着这片宁静之地。其中,有一处园林名为“嘉树”,一处馆舍名为“玉兰”,还有一处楼阁唤作“潭潭”,它们共同构成了景文公的一处别致府邸。
紧挨着潭潭阁的右侧,有一家酒肆,名为“挹翠园”。这家酒肆四周被围墙环绕,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花丛与竹林交相掩映,形成了一处名为“清心亭”的雅致所在。而这里,也正是昔日细姑庵的原址,如今被精心重建,焕发着新的生机。
细姑,这位传奇的女子,乃是似松公的女儿,字洪源。她的一生,与洪氏一族的兴衰紧密相连。洪源的女儿一纲,原本生活在深州的一个殷实之家,然而战乱突至,一纲的丈夫在巷战中不幸阵亡。面对家族的变故和生活的艰难,细姑坚守着对丈夫的忠贞不渝,独自结庐修行,展现了非凡的坚韧与毅力。
洪族中的贤者们,为了纪念细姑的贞操与品德,特地为她编纂了一本《孤芳录》。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细姑的一生和她的事迹,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为《孤芳录》题词的人多达四十余人,其中不乏黄氏族人中的杰出人士,如材士、白山等公,共计十五人。他们的题词或赞美细姑的忠贞不渝,或感慨时局的沧桑变迁,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对细姑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在潭湖之畔,坐落着一处幽静的园林,名为非园。此地昔日曾是中阳公的百步园,岁月流转,园子辗转到了白公的手中,他便为这方天地赋予了新的名字——非园。园中的景致别致,有一轩,名唤染汁,它静静地伫立着,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墨香与诗意。又有一阁,称作斐盖,是子孙们研读典籍之所,寄托着白公对后代们的殷切期望与厚望。
非园之内,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数十株老梅了。它们错落有致地生长在斜山上,仿佛是大自然的点缀,为这园林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雅致。斜山之名,便由此而来,而此地也因此得了个俗名——斜山园。
在斜山之下,山麓旁有一座亭子,名为泠然亭。亭中清幽,可以俯瞰整个园林的美景。而亭子的西侧,隔着潭湖,有一座高楼,它矗立在高阳桥畔,曾是刘氏的宅邸。这里曾发生过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位遗失了金子的过客,主人刘斗明在发现后,毫不犹豫地将其归还。为了表彰他的高尚品德,好事者在他的室内悬挂了一块匾额,上书“还金处”三字,以示对他义举的赞誉。
沿着湖边向南行去,不过数十步的距离,便又见到一座楼阁,名为四望楼。这是子钟公的居所,他在此处远眺四方,胸怀壮志。四望楼与泠然亭、染汁轩、斐盖阁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非园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非园中,每一处景致都仿佛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人在漫步间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子钟公与汪司马伯玉,昔日互为知己,频繁往来,彼此间的情谊深厚。每当四方之客造访于公之府邸时,也常因敬仰汪司马的才情而顺道拜访。在这些尊贵的访客中,不乏像戚少保继光、秦殿撰鸣雷这样的名士,他们的名声在当时尤为显赫。
子钟公的花桥之南,是他归隐的乐土,那里有一间名为“后乐”的轩,与一座叫做“黄山”的楼阁相映成趣。子钟公曾在那里凿池种花,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清幽与雅致。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公离世已久,这片土地也转归文会所有。文会仍旧在此地祭祀公及其家族中的先贤,并将此地更名为“济美”,寓意着传承美德,延续辉煌。
在康熙年间,员次公接手此地,并进行了新的修缮。他邀请群彦在此学习交流,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文化的聚集地。楼中藏书丰富,旨在为宗族子弟提供学习的资源。在每一卷书籍的卷首,都钤有一枚印章,上面刻着这样的字句:“孝里经书,子孙是教;鬻及遗毁,是为不孝。”这十六个字,既是对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也是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庄重承诺。
在村子的入口处,十几户人家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仿佛被研磨的碓声与潺潺流水交织成一首乡村的交响乐。那清澈的溪流仿佛触手可及,其旁,垣墙、竹林与篱笆中的木槿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卷。每当门户敞开,那青翠的山峦便映入眼帘,仿佛是大自然赠予的瑰宝。
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世琬公的后裔,他们世代相传,繁衍生息。沿着宽阔的道路前行,人们称之为前街,街道两旁商铺林立,各种生活所需一应俱全。店铺之间,夹杂着几户民居,有的叫高异,有的称鼎升,这些名字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那些传统的山货店铺虽已不在,但旧时的名字却仍旧沿用至今,传承着岁月的痕迹。
越过数亩荒地,便是竹山铺。这里,菜园与桑麻交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蔬菜与瓜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落的布局分为上、中、下三圈门,每扇门后都隐藏着不同的故事与风情。
从义仓向西转弯,便是一条横路,人们称之为横路上。在这条路上,陆家园的西侧坐落着几间房屋,其中一间便是我先人的故居。虽然历经风雨,略显破败与狭窄,但那份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沉淀却让人心生敬意。每当回想起这里,心中便充满了对先人的思念与对故乡的眷恋。
在追寻太高祖天伟公的晚翠堂遗址时,遍寻无果,仿佛历史的痕迹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消逝。于是,向西而行,穿过了一道名为下圈门的古老门户,径直前行,燕翼堂映入眼帘。它的庄严与静谧,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在其东侧,便是荆崖公名璧的故居,那是一座承载着家族荣耀与记忆的古宅。
继续向北行去,眼前出现了一条名为花桥路的小径。花桥路上,花香四溢,仿佛能闻到历史的芬芳。在下圈门的西侧,发现了课耕楼的旧址,那里曾是惟贞公赋遂初日时所筑的楼阁。楼中曾有人置酒设宴,供人眺览,尽享山水之美。然而,时光荏苒,如今这楼已成了他人的住宅,我再也无法登楼远眺。
继续向西行去,来到了中圈门。从中圈门直行至朱家井,井边石壁上刻着“明朱仁修”的字样,似乎在诉说着井的古老与神奇。我南折而出,沿着簟巷前行,来到了社屋前的左侧。这里便是村子的西边,一座古庙静静矗立,名为天都庙,俗称石头庙。庙旁有一口汲井,名为太和井,井水清澈甘甜,滋养着这片土地。
漫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每一处古迹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让陶醉其中。
在那遥远的地方,一位名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他的《一木堂诗文集》、《社诗说》、《义府》以及《字诂》等著作,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世的文化天空。他曾西北行,穿越五猖塘,驻足于阑干之下,眺望远方。在他的南边,便是子静公那宁静而高雅的湛高峰书屋,如今已成为人们纪念他的圣地,被俗称为栗树园。
转向北方,那里曾是古屋林立,但岁月无情,如今所谓的童冠巷、黄潭世泽前阶沿、平头井等地方,都已被历史的尘埃掩埋,只留下一堆堆的瓦砾,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步入里门孝行里,便来到了中村。这里有一座庄严的百岁坊,矗立在道路左侧,是为元公所立,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再往前走,又有一座跨越道路的牌坊,屹立在道口,似乎在守护着这片土地。
穿过圈门,便来到了承德堂,这是细城公的旧宅。细城公一生乐善好施,义举无数,他的善行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土地。他的后裔居住在邗江,那里的屋舍虽已历经沧桑,但依旧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砾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那些曾经辉煌的古屋、街道、水井,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那位名公,他的诗歌、他的义举、他的精神,都将永远被铭记在这片土地上,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
踏入更楼,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眼前的景象宏大而震撼。高耸的楼阁,斑驳的砖石,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经过社屋的西侧,一座曾经辉煌的建筑映入眼帘,那便是叙升公的慎德堂,俗称重华广胜堂。然而,此刻它已化为一片废墟,断壁残垣间,只余下历史的痕迹。
三门厅的西侧,一条狭窄而幽深的小巷映入眼帘,它名为老屋巷。如今,小巷荒凉而闭塞,仿佛被时光遗忘。巷口的门框已倾斜,仿佛不堪重负,即将倾倒。北行几步,便来到后井,井水清澈,却映照出周围的荒凉。折而向西,莲坡公宗义的寿穀堂便出现在眼前。虽然屡经易主,但匾额依旧高悬,字迹遒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主人的风采。
再向东北行去,潭湖路左侧,一座古朴的堂宇映入眼帘。它名为贵和堂,是族兄秋宜肇敏的宅邸。秋宜曾宦游楚地,留下《秋宜阁诗》及《黄山纪游》等著作。然而,身后堂宇已毁,只余下几间余屋,已质于他族。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环顾四周,这些屋宇虽已破败不堪,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每一块砖石、每一道门槛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厚重。
环行于西南之地,一条被岁月浸染的街道静静地躺卧在那里,那便是久喜巷。昔日的繁华早已随风飘散,只余下满巷的荆蒿,它们顽强地生长,几乎没过了行人的脚踝,一直蔓延至那古老的雁桥之旁。桥东,一座老屋静静地伫立,显得尤为宏敞,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
再往东行,便可见到锡文公的怀德堂。这座堂宇,乃是康熙戊戌年间所建,历经风雨,却依旧屹立不倒。质,这位出生于东浙的才子,早年游历江淮,后于丁酉年间回归皖地,对里闸怀有深深的眷恋。次年夏日,他选择在此宅定居,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首往昔,甲子岁月匆匆而过,三元之数恰好周而复始。百余年来,人事更迭,如潮水般涌动。昔日的先民们,以布公为首,仗义疏财,勤勉节俭,共同筑就了家族的辉煌。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后人们渐渐忘却了先人的教诲,沉醉于奢侈靡费之中。这种奢靡之风,如同洪水猛兽,侵蚀着家族的根基,使得家族逐渐走向衰败。
在这种奢靡之风的侵蚀下,家族中的人们开始变得孤僻傲慢,不再团结一心。最终,家族的辉煌如同过眼云烟,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这座老屋和怀德堂,却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家族的兴衰荣辱。
昔年,黄潭公的训诲与著作汇集成文集,其中《尊敬堂》、《见心楼》、《望云楼》、《敬修堂》、《可继堂》以及《素轩》等文章,多达十数篇,皆是深情叙述村中那些古老的宅院与往昔的故事。然而,岁月如梭,历史的痕迹在时光中逐渐模糊,就如泪白山公与凤六公在乔梓修所编纂的杂志中所述,那些旧日的景象已变得难以考证。
族中的次孙太史崇惺,曾在闽中重新编撰这本杂志,并付诸重印,使这些珍贵的记忆得以流传。然而,当他再次回到故乡,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深感悲痛。昔日繁华的村落已变得凋敝,再也不复他儿时记忆中的模样。
近十数年来,村中的故家耆老,如同落叶般相继凋零,他们的离去带走了无数的故事与智慧。同时,随着商务的向外转移,那些曾经弃商归田的乡亲,如今却已无力耕作,只能依靠微薄的收入度日。户庭冷落,食篓空悬,礼教的沦丧更是让人心痛。村落中不时传来的喧嚣与诟病之声,仿佛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哀歌,在巷陌间回荡不绝。
在那遥远的岁月里,楼宇倾颓,支柱断裂,仿佛天地间的力量在无情地摧毁着一切。碎石与泥土堵塞了前行的道路,昔日的美景在时光的侵蚀下逐渐消逝。绿意盎然的土地变得贫瘠,河流淤塞,山川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树木在疾雷中破碎,宏伟的建筑在骤雨中崩塌,天灾与人祸交织,仿佛永无止境。
啊,这世间的变迁,何其令人唏嘘!今昔对比,兴衰更迭,每每令人感慨万分。孙公之言,虽道尽了世间的沧桑,但在我眼中,仍有更为深重的悲哀。这世间的起落,难道真的是天意难违,命运无常?抑或是我们人类自身在对待自然与万物时,缺少了应有的敬畏与呵护?
我写下这些文字,既是自省,也是寄望。愿我们都能从过去的兴衰中汲取教训,珍视眼前的美好,用心栽培与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愿这些文字能引起族中贤者的共鸣,共同为家族的繁荣与未来贡献力量。
黄宾虹曾写了一篇文章《叙村居》,对其故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1908年,《叙村居》连载于“国粹学报”第42、43期,署名黄质。
岁月流转,黄宾虹曾几次离开潭渡村,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但无论他走到哪里,故乡的记忆始终如影随形,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那片熟悉的土地,那些熟悉的画面,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思念与创作的冲动。他用一生的时间,将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化作了一幅幅传世佳作,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美丽的潭渡村,以及一位艺术家对故乡永恒的爱恋。
第16章墨韵初绽
1879年,清光绪五年,已卯之春,江南的歙县,春风拂面,柳絮纷飞。黄宾虹,这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年,站在故乡的渡口,目光坚定,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将要离开祖居地,返回繁华的金华,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黄宾虹家境富裕,但他自幼聪颖好学,尤其对书画情有独钟。家中有不少藏书,但每有闲暇,他总是阅读古籍,临摹名家字画,渐渐地,他的画技也在这不断的临摹与学习中日渐精进。
返回金华,是黄宾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带着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踏上了返回金华的旅途。一路上,他欣赏着江南水乡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抵达金华后,黄宾虹没有片刻停歇,便立刻参加了丽正、长山两所书院的入学考试。考场之上,他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幅幅画作如行云流水般展现在考官面前。考官们被他的才华所震撼,纷纷点头称赞。最终,黄宾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这两所书院,并获得了课赏费(奖学金)的资助。
有了课赏费的资助,黄宾虹的生活变得宽裕了许多。他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可以更加专心地投入到书画的学习与创作中。他自购了文房四宝,每日晨起便开始练字作画,直到夜深人静才肯罢休。
在书院里,黄宾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书画之道,互相切磋技艺,共同进步。黄宾虹的才华得到了朋友们的认可与尊重,他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走书画之路的决心。
然而,书画之路并非坦途。黄宾虹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有时他会对自己的画作感到失望与沮丧,但每当这时,他总会想起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黄宾虹在金华已经度过了数载春秋。他的画技也在这不断的磨砺与锤炼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作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赞誉,他也因此成为了江南地区一位小有名气的书画家。
然而,黄宾虹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他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于是,他继续努力学习、勤奋创作,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在黄宾虹的心中,书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将江南的美景和人文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书画艺术的魅力与力量。
就这样,黄宾虹在金华的书画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踏上书画之路,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理想。
第17章雪上加霜
1880年,清光绪六年,春寒料峭,江南水乡的一隅,黄宾虹的家中弥漫着淡淡的忧虑。这一年,黄宾虹十七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在乡里的书院里早已名声在外。
春天的一个清晨,黄宾虹怀揣着家族的期望,踏上了返回家乡歙县参加院试的征途。经过数日的舟车劳顿,他终于抵达了熟悉而又陌生的县城。他心中既有对考试的紧张,也有对家乡的亲切和怀念。
院试之日,黄宾虹挥毫泼墨,文章一气呵成,犹如龙蛇飞舞,令考官赞叹不已。不久,捷报传来,黄宾虹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获得了院试的隽选。然而,喜悦之情尚未消散,一个意外的消息却如晴天霹雳般砸来——他的名讳“元吉”与当朝某位贵人重名,犯了忌讳,因此无法以这个名字入谱。
这个消息对于黄宾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他心中充满了无奈和不甘,但家族的命运却不容他多作停留。此时,家中的生意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父亲经营的广达布号和成昌钱号因为连年亏损,不得不同时歇业。家庭经济的崩溃,让原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黄宾虹的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辍学外出谋生。
面对家族的困境,黄宾虹心中虽然痛苦,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就此沉沦。他毅然决定回到金华,继续在书院就读,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光耀门楣。
在金华的日子里,黄宾虹遇到了两位重要的恩师——李灼先和李咏棠。两位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对黄宾虹的影响深远。他们经常带着黄宾虹游历金华北山的三洞,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景观的韵味。在憩园中,黄宾虹阅读了两位老师珍藏的书籍,受益匪浅。
在憩园的日子里,黄宾虹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人生的智慧。他明白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岁月如梭,转眼间黄宾虹已经长大成人。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在书画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一代宗师”。然而,在他心中永远铭记着那段艰难的时光和两位恩师的教诲。他时常回到憩园,追忆往事,感慨岁月匆匆。
每当春风吹拂着金华大地的时候,黄宾虹总会想起那个春天的故事。那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走向成功的起点。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篇章,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第18章拜师学画
1881年,清光绪七年,辛已之年,黄宾虹踏入了一个充满无尽奥秘与魅力的艺术殿堂。他年方十八,青春如同初升的朝阳,照耀着他对绘画的无尽热情与憧憬。他仿佛置身于一幅宏伟的画卷中,感受着艺术的脉动与呼吸。
江南水乡,烟雨蒙蒙,宛如一幅水墨长卷。在这片宁静而深邃的水域,黄宾虹听闻了陈春帆的大名。陈春帆的画室,位于一座古朴的庭院之中,四周环绕着翠竹与流水,仿佛与世隔绝。他踏过青石板路,穿过蜿蜒曲折的回廊,心中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与好奇。
庭院内,绿意盎然,翠竹摇曳生姿。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黄宾虹仿佛能听到那悠远的古韵在空气中弥漫,感受到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心头荡漾。
当他踏入陈春帆的画室时,一股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画室内挂满了陈春帆的杰作,每一幅画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他仔细端详着这些画作,感受着每一笔、每一划所蕴含的情感与力量。
画室中央,陈春帆正专注地挥毫泼墨。他的笔触如龙蛇飞舞,墨色淋漓,仿佛要将整个宇宙都纳入画中。黄宾虹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他仿佛看到了艺术的灵魂在跳跃、在燃烧。
这一刻,他受着艺术的魅力与力量。他知道,这将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将在这里开启他的艺术之旅,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
初见陈春帆的那一刻,黄宾虹仿佛置身于一幅宏大的画卷之中。他眼前所见的,是一位气质如松、才情横溢的绘画大师。陈春帆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流露出深厚的艺术底蕴。黄宾虹被这股震撼人心的气质深深吸引,他恭敬地向陈春帆行礼,声音中充满了对绘画的热爱与决心。
陈春帆的目光如炬,他仔细打量着黄宾虹,仿佛要看透他的灵魂。他见黄宾虹眼中闪烁着对绘画的渴望与执着,脸上更是洋溢着诚恳与敬畏,心中不禁赞叹。他知道,这位年轻人天赋异禀,必将在绘画的道路上大放异彩。于是,陈春帆收黄宾虹为徒,决定悉心指导他学习绘画。
在陈春帆的指导下,黄宾虹开始了他的绘画生涯。他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中,四周挂满了各种风格的画作,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他日夜勤奋,从最基本的笔墨技巧学起,每一笔每一划都力求精准。他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感受着笔墨在纸上的舞动,仿佛能听到它们呼吸的声音。
陈春帆不仅教授他画技,更传授给他画理。他教导黄宾虹如何观察自然、感悟生活,如何将所见所闻转化为笔下的艺术作品。在陈春帆的引导下,黄宾虹开始学会用心去感受世界,用画笔去描绘生活的美好。他的画作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让人为之震撼。
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里,黄宾虹不断地成长和进步。他深知自己的道路还很长,但他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在陈春帆的悉心指导下,他将在绘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随着学习的步伐愈发坚定,黄宾虹的技艺在岁月的洗礼下如磐石般日益坚实。当陈春帆看到那熠熠生辉的才华在黄宾虹手中绽放,便深知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毅然决定引领他踏上四方之旅,去寻找那更为广阔的天地,感悟那深邃而宏大的自然之美。
他们穿越了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了繁华的义乌。这座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商贾云集,人声鼎沸。阳光洒落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香料的味道,交织成一股令人陶醉的香气,仿佛能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
黄宾虹站在街头,目光如炬,仔细观察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看到了那些忙碌的商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自信,仿佛每一个交易都是一场关乎命运的较量。他看到了那些穿梭在街头巷尾的行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仿佛这座城市就是他们心中的乐园。
他举起画笔,将这一切生动地记录在纸上。那些色彩鲜艳的建筑、那些繁华的街道、那些忙碌的人群,都在他的笔下跃然纸上,仿佛让人置身于这座繁华的城市之中。他用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脉搏,用笔去描绘这座城市的灵魂,将那些生动的瞬间永远地留在了画布之上。
随着画笔的挥舞,黄宾虹的技艺也在这趟旅程中得到了升华。他感悟到了自然之美的力量,也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那些繁华的街道、那些忙碌的人群、那些色彩鲜艳的建筑,都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风景,激励着他不断前行,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在义乌的日日夜夜,黄宾虹仿佛置身于一幅宏阔而震撼的画卷之中。这里的天空仿佛触手可及,蓝得深邃而纯粹,如同艺术家笔下的无尽苍穹。每当夕阳西下,江边的渔舟便开始了它们悠扬而深情的歌唱,那歌声穿越水波,回荡在空旷的江面上,宛如天籁之音,让人心醉神迷。
江水的颜色随着夕阳的余晖变幻,从翠绿到金黄,再到深邃的蓝黑,仿佛是大自然在轻轻地调色,将最美的色彩献给了这片土地。江风拂过,带着湿润的水汽和淡淡的鱼腥味,那是生活的味道,是义乌独有的气息。
与陈春帆一同登上山顶,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云海翻腾,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云卷云舒,如同大自然在呼吸,那壮丽的景象让人心生敬畏。站在山顶,俯瞰整个义乌,城市的繁华与自然的宁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而震撼的画面。
每一次的游历,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黄宾虹用心去感受这里的一切,品味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他看到了江边的渔舟唱晚,感受到了山顶的云卷云舒,更在每一次的游历中,对绘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这里的景色,这里的气息,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光阴荏苒,仿佛历史的长河在缓缓流淌。黄宾虹,这位未来的艺术巨匠,在陈春帆大师的悉心指导下,度过了数个春秋。他所处的画室,宛如一座艺术的殿堂,四面墙壁挂满了古今中外的名画,色彩斑斓,气势磅礴。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画室的每个角落,为这片艺术的海洋增添了几分温暖与生机。
每当黄宾虹站在画布前,他都能感受到那股来自心底的激情与冲动。他手中的画笔如同魔法棒,轻轻一挥,便能将心中的世界呈现在画布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画作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与情感。
然而,黄宾虹深知自己离真正的艺术殿堂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力求在画作中融入更多的生活感悟与人生哲理。在陈春帆的悉心指导下,他不仅学会了绘画的技巧与理论,更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品味人生。这些宝贵的经历与感悟,如同一块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他的艺术之路上,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画室之外,世界在悄然变化。四季更迭,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每一个季节都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不同的色彩。然而,对于黄宾虹来说,这些变化只是他艺术之路上的点缀。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不断地追求艺术的极致,让自己的画作能够触动更多人的心灵。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黄宾虹用他的画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座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艺术的巅峰之上,令人仰望、赞叹。而他,也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艺术之路上前行,用自己的才华与汗水铸就更多的辉煌。
在陈春帆的悉心指导下,黄宾虹置身于一片浩渺的艺术天地。他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的轮廓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仿佛披上了金色的纱衣。远处,霞光映照下的湖面波光粼粼,犹如万点碎金洒落,美得令人窒息。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夹杂着泥土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微风吹过,带来丝丝凉意,树叶随之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自然的乐章在耳边低语。
黄宾虹站在画布前,手中握着画笔,目光专注而深邃。他用心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将这一切的美好融入笔端,流淌在画布之上。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与情感,仿佛要将这宏大的世界尽收眼底。
在这片天地之间,黄宾虹不仅学会了绘画的技巧与理论,更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品味人生。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美好的一切都吸入肺腑之中。这些宝贵的经历与感悟,如同种子一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以后,黄宾虹成为了一代宗师级的画家。他的画作不仅技艺精湛、风格独特,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生哲理。然而,他始终铭记着陈春帆的恩情与教导,将恩师的教诲融入自己的画作之中,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的无穷魅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