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61|评论: 3

高义奎:古老的铁匠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5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场古作坊》之三
古老的铁匠铺
高义奎
火井高场在民国时期,不论街上、乡下,都有私人开的铁匠铺,如街上有王铁匠、张铁匠、曹铁匠……,乡下的麻柳林(后迁卧龙岗下)有庾铁匠、合江桥头有佘(读“蛇”)铁匠、王河坝有张铁匠,大堰口有高铁匠、二郎坝有朱铁匠、双庙子有高铁匠等开的铁匠铺。
据传,古时候铁匠供奉的祖师爷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李老君,名叫李耳,也是道教的祖师爷,著有《道德经》)。传说他善于建炉炼丹,因此被打铁行奉为祖师爷。二月十五是其生日,铁匠们都到老君堂为其祝寿,举办隆重的仪式。还有一种说法,说铁匠与道士是师兄弟,铁匠是师兄,道士是师弟。所以,道士化缘到铁匠铺,要主动向师兄问好,铁匠便热情接待。道士若不守此规距,铁匠则罚道士跪于炉前认错。若道士不认错,铁匠可以用钳子、铁铲打道士,甚至将火炉翻过来扣在道士头上,俗叫“戴纱帽”。这只不过是传说而已。
在火井高场“海屋”背后,有清咸丰戊午(1858)年立的火井庾氏墓碑碑文记载,庾氏先祖庾一三是“湖南武刚州宝庆府文安里杨家湾人也,自雍正三年(1725)上川省邛州火井高家场贸易,因家焉。”并有小诗曰:“少小抛书托世缠,经营也较该书贤,炉锤火熏纯青侯(指打铁),宰割刀轻战白天(指开屠)”。
据庾一三的八代孙庾明忠(现年80多岁)讲,庾家在湖南老家就以打铁为业,这是火井打铁业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记载。此后代代相传,直到清朝末年,传至庾家第六代庾国志,其子庾文轩才6岁时,庾国志便暴病身亡,眼看祖传手艺难以为继。幸有庾国志之妻刘氏聪慧贤能,持家有方,让庾国志之徒弟(不知其名)仍然留在庾家铁匠铺继续打铁。等庾文轩长到十二三岁,在其师哥的耐心指教下,好不容易才逐渐学成手艺,继续打铁为生,方使庾家祖传手艺得以传承。庾文轩,原家住高场后面的卧龙岗下,膝前有三个儿子,长子庾明刚、次子庾明忠、老三庾明先。民国末年,庾文轩带领儿子们,先后到芦山县的公义场岩堰口、玉溪河、宝盛场等地开两盘洪炉打铁,由于手艺精湛,对人热情,服务周到,所打的锄头、刀具等,如顾客发现有“夹灰”、“玉口”都包调换,很受群众欢迎,生意十分红火。1950年解放后不久,庾家父子就地加人了芦山铁器社(铁工厂)。他们手艺高超,服务热情,不但打造普通铁器,还打造挖木瓢专用的粗细挖刀、圆凿,木匠用的锛锄、猫儿刀、凿子,以及老百姓喜欢用的鞋爪子(固定在鞋底的防滑铁件)、脚马子(绑在草鞋底下防滑的铁器),还有马掌(钉在马蹄下的铁件)、铁链子等高难度产品,深受芦山群众赞扬。直到1961年,老铁匠庾文轩才带着儿子们回到火井。据庾明忠说,当时,芦山当地政府再三挽留,并不予办理迁移手续。最后,因其父庾文轩年老体衰,执意回乡,方得应允。庾文轩回火井后,与王铁匠、朱铁匠一起组织了“三合农具社”。后来,庾家父子又加入了火井铁工厂。庾文轩和老大庾明刚已先后去世,老二庾明忠后来调到邛崃县五金公司工作,现已退休,老三庾明先现为火井铁工厂退休职工。今天,火井高场唯一的打铁铺——河北街339号,就是庾明先之子庾强开的,现已采用先进的电动打铁锤、鼓风机、砂轮机等进行生产。主要打造锄头、镰刀、齐刀,大刀、菜刀、铲子、火钳、豆杵子、猫儿刀、凿子等,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庾家打铁,世代传承,手艺高超,遐迩闻名。从第一代老铁匠庾一三“自雍正三年(1725)上川省邛州火井高家场贸易,因家焉”算起,直到今天仍继承祖业的庾强,庾氏铁匠在火井已连续相传了九代,历时二百八十余年,实在罕见,可谓古老矣!
又,民国时期,高场民间流传着“邓杀猪,王打铁”的说法。这“王打铁”说的就是河北街西段有名的王铁匠。王铁匠名王永章,字福元,自来以打铁为生,膝下有五子,长子王尚华、次子王尚品、老三王尚富、老四王尚荣、老幺王尚先。老二王尚品从小与父学打铁,长大后继承父业(其父已故),手艺更精,远近闻名。他打造的铁器有锄头、镰刀、菜刀、锛锄、猫刀、凿子,等等。不但手艺精湛,而且服务周到,特别是有顾客远道而来,当天不能返回,便免费留宿他家,他还要招待吃饭,深受顾客赞誉。如南宝乡小胡椒的朱祥玉、朱祥国、朱祥林,还有远至白石河、天台、大川等地的顾客,就常有借宿他家的。
王尚品平时除在家开洪炉打铁外,还特别造有一座炼铁炉,也叫“炒铁炉”,用以将生铁,如收购来的废锅铁等,炼成熟铁,供打锄头、镰刀等用。炼铁炉是用黄砂石之类的耐火材料建成,约有一米高,呈圆锥形,下底直径约1米,顶上直径有80 公分,中间有20公分的空心,靠下部安有炉桥,下有炉膛、炉门。炼铁时,将生铁放进炉中,从炉顶口放入一尺来长的青“柴垮子”点燃,中用大风箱使劲拉风,将炉中火焰强压入炉膛使之熔铁,并将炉顶口用塞子塞紧,不让火焰往上冒。此时,拉风箱的人要接连不断地使劲拉,中途不能停歇,直到生铁熔化为止,这是最累人的活路。待生铁熔化时,要用长铁铲不断翻转,使之炒成熟铁。之后才能停止拉风箱,再用铁锤翻打成团,立即取出宰割成小铁块备用。每次可炼熟铁20来斤。
王尚品打铁致富,解放后,他家被划成“富农”成份。后来他也参加了火井铁工厂,已于1970年病故。
另有一个姓佘的铁匠,名叫佘吉成,是个外地人,来火井孙家湾一户杨姓人家安家。民国年间,佘铁匠在火井天灯坝合江桥头一间简陋小房里开了一盘洪炉打铁,生活很贫困。解放后,火井成立铁工厂,佘铁匠也进了铁工厂,不久便调入邛崃北街铁工厂(后改为“阀门厂”)。再后来,佘铁匠的儿子杨春泉学业有成,便进了铁工厂担任保管职务,以后还担任了阀门厂党支部书记。杨春泉家住城里,现已退休。
此外,民国三十二(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有成都九眼桥人,某兵工厂工人叶氏兄弟叶辉尧、叶辉容、叶辉良等——据叶家后人讲,当时因兵工厂遭日本飞机轰炸,便来到火井谋生,于火井天主堂外开设洪炉,锻造配件,专门修理枪支(因为民国时期,富裕人家大都有保家用的枪支,所以民间藏枪不少),生意很红火。解放后,国家严管枪支,民间不准藏枪,叶氏弟兄便改修民用猎枪(砂枪),以及修锁、配钥匙、修电筒等。而且,叶家几弟兄皆在火井安家落户,现已子孙兴旺发达。
旧时,打铁所需的煤炭,有专门做煤炭生意的人,用马驮送炭来卖,都是从荥经,或大邑购来的上等块煤,用时都很节约,不得有一点浪费。铁匠打造锄头、镰刀、菜刀、挖刀、锛锄、凿子等有刃口的铁器所需之钢材,如“土钢”、“苏钢”等,都是从荥经买的。其时,老铁匠王永章的第四子王尚荣在经营棕绳,当时的火井棕绳主要销往荥经、汉源、建昌(今之西昌)等地。每次,王尚荣背棕绳去卖,回来时都要带回一批钢材,卖给高场及附近的铁匠铺。
解放后,轰轰烈烈地开展土地改革、对私营工商业改造等运动,随后便成立了火井区铁工厂(铁器社,后归邛崃县手工业管理局领导),集中了火井、高何、油榨、三和、南宝五个乡的铁匠共30余人,厂房原在江西馆(今河北街262号),后迁到火井女学堂(今河北街66号)旧房舍内。当时要求进厂的工人自带铁锤、铁钳等简单工具,生产锄头、镰刀、菜刀、铲子,等等。该厂自1961年起,先后添置了柴油机、皮带锤、扁担锤、圆车钻床、鼓风机、空气锤、磨刀机和砂轮机等,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当时,火井区铁工厂集中了五乡铁匠,其中,不泛精英。例如,有一位专门修枪的高手,他就是今高何镇何场村人黄恭义(已去世)。1929年,在民国时期何场名人季叔平(时任国民党重庆海关监督)的关照下,黄恭义进入重庆航空修理厂学习专业钳工。之后,又先后在国民党上海、汉阳、重庆等几个兵工厂当工人,制造步枪等枪械。他在火井铁工厂是专业钳工高手,是修枪(猎枪)的能人。因为当时山区森林密布,常有老虎、野猪,老熊、麂子等野兽频繁出没,损坏庄稼,或伤禽畜,甚至有时还要伤人,所以,山民们大都有猎枪防卫。周围几个乡镇,甚至芦山县太平场、兴隆场、大川等地,都常有人慕名前来修理猎枪。又如庾明先手艺精湛,尤其是他打的菜刀叶薄、锋利,火候洽到好处,刃口不卷不缺,远近闻名,连年被评为县上的先进生产者。该厂历任厂长有:任开仲、徐世明、黄先云、陈海山、王福田、郭成福、曹显华、庾明先、曹显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改革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延至1987年,火井铁工厂负债累累,解体停业,全部资产充作银行抵贷。再后来,退休工人便经由政府社保局按月发给养老金,安享晚年。
至今,火井除了高场还有一家庾强开的打铁铺在营业外,乡下只有双童村高仁永打铁铺在运转。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古老的火井铁匠铺已告别它曾经的“辉煌”, 自然进入适应生产发展的时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4-9-5 19:0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铁匠铺只是萎缩,还能生存下来,原因是发村还有需求。

发表于 2024-9-8 11:1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9-13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师精神可嘉,值得我们晚辈学习!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