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92|评论: 0

通江银耳:百年传承 再现千年芳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它,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被誉为“菌中之冠”;它,发祥于青山环围、云雾萦绕、溪流盘曲的“九湾十八包”,“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是对它的写照;它,采用原生态段木栽培技术,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百年匠心传承只为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这就是通江银耳。千年沉淀的文化传承,历史认同的品牌优势,实践验证的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全面突破,凝聚成了通江银耳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中国银耳之乡”厚重的历史内涵。在这个氤氲着浓浓烟火气的川东北小城,通江银耳已成为一种象征,也是通江人勤劳拼搏的一种隐喻,这里有对祖辈事业的传承,更有热爱家乡的人在蹚出一条条向前的路。揭开面纱 仙子诞生


大凡美好的事物,总会伴着一段美妙的传说。通江银耳也是这样。传说很早以前,一个名叫青冈的小伙子跟着父亲一起到通江陈河落居。天上有一位种植银花的仙子,在凡间遇到了他,二人一见钟情,结为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非常恩爱。婚后,村子里瘟疫四散,群医无策。银花仙子便从头上摘下银花煮水给村民服用,药到病除,救了整个村的村民。可仙子的行为却触怒了玉帝,便派人捉拿她。青冈不肯放人,大骂天庭,结果被变成了树木。临走时,仙子摘下银花送给青冈,脱下身上的纱衣,深情地盖在他身上。后来,晶莹的银花变成了银耳,纱衣变成了陈河(现通江县陈河镇)雾,和青冈相依相偎。银花仙子和青冈的爱情故事,赋予了通江银耳美好的色彩,反映出人们对通江银耳这一珍馐的青睐与留恋。这是万物之间的原始本真,也是通江银耳的直接特性。从生物学上讲,银耳的实质是一种真菌,在大自然中已存在千千万万年。发现认识银耳,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人工栽培以前,银耳伴随黑木耳偶然出现于林木中干枯的木材上。因为它的生长发育阻碍了黑木耳的收成,耳农们长期把它视为黑木耳生产中的一大“祸害”,因其形状酷似蛇泡子,遂以“蛇泡子”呼之。民国《万源县志》谓为“艳阳蒸醒,元气骤泄,业此者深以为忌”。黑木耳生产的历史有多少年,这种偶长“蛇泡子”被耳农们“深以为忌”的现象就持续了多少年,直到人们认识到银耳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之后,经过耳农的反复试种,才有了银耳的人工栽培。据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记载,通江银耳的人工培育成功,是在清光绪六七年间(1880-1881年),而陈河乡雾露溪畔的“九湾十八包”则是它的发祥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已在县域内西北陈家坝、河坝场、涪阳坝、新场坝、草池坝等地普遍推广。通江银耳人工培育成功后,便迅速传播。清光绪末年传入万源,民国十年传入南江,还相继传播到陕西、湖北、河南、福建等省以及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产量迅速提高,大大激发通江银耳贸易快速发展,外地客商纷至涪阳(现通江县涪阳镇),“恒丰泰”等耳商会馆沿街林立,经营范围不断拓展,产品远销江沪,市场价格随之攀升。鉴于通江银耳的种植法和贸易已由通江相继传播到国内外,197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银耳》一书中,正式指出:“四川通江是我国人工有意识进行银耳生产的发源地”,进一步确立了通江是中国银耳发祥地的“泰山北斗”地位。1995年,通江县被全国“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暨宣传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好银耳,在通江。

“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这是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李玉在视察通江银耳产业时给出的定位与评价。神奇的北纬31度,亚热带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大巴山阻隔,形成丰沛降水,造就了通江终年山环水伺、温和湿润的独特环境。雾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山丘栉比,溪流盘曲,云雾缭绕,坠露淅沥,银耳沐雾吮露灵动滋生。雾,不愧是银耳的催生剂和营养液。
青山绿水间,银耳菌踏着渺渺雾露,飘飞青冈丛林,邂逅天然伴侣香灰菌,亲山水之灵气,感日月之精华,通江银耳自此勃生。通江之山水,通江之雾露,孕育了通江之银耳花。我本仙境,自生仙品。离开通江,离开这种周全的成长爱护,便难求得它周全的品质优点。培养一朵通江银耳,并不容易。一年一季,二月砍山,三月钻孔点种,四五月发菌,六月排堂,耳农亲手种下“银色梦想”,银耳在耳堂里陆续盛开,直到十月收获完毕。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