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年来,基层减负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有些地方却陷入年年减、年年加重的怪圈,屡屡引发社会关注。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自己身兼田长、街长、网格长等多职,“帽子”戴了不少,任务越来越杂,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去年起担任的“路长”一职更是让自己不堪重负。
比如,西部某乡镇要求各村社党支部书记担任村级路长,开展入户走访排查工作,要求详细调查并记录每个家庭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数量和车辆状态,同时登记驾驶人信息、驾驶证、车辆年审和报废情况,并建立相关台账。但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只有公安部门有权查看居民驾驶证等信息。
报道指出,要求村社干部入户“执法”,体现出当地一些上级部门安排基层工作的随意性。在这些上级部门看来,属地责任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只要工作有人干、责任有人担,并不在乎政策是否合理,基层能否承担,封个“长”就能甩“锅”,挂个牌就要担责,这是典型的懒政思维作祟。
而“路长制”等制度的出台,让基层干部每天疲于应付各项检查,做台账、写档案、拍照片,不少干部戏言自己现在“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每天“忙出一身汗”,但群众“就是不点赞”。长此以往,危害极大,既会疏远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扰乱基层正常运行秩序,也会破坏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报道最后指出,当前各地正在全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干部负担有所减轻。但应该看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或部门不能把减负当甩锅,靠给基层挂牌子、戴“帽子”来甩担子,到头来负担没减,落实却打了折扣。应进一步明晰权责,强化依法行政,让村社干部把该干的干好,不该干的不干,减轻基层干部负担,持续巩固拓展减负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