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历史记忆
——记清代玉环厅市建设与重大工程历史遗迹
浙江省玉环县车站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最近我连续转载了多篇十世祖张郎湖(坦熊)的文(章),其中,重建玉环厅的文章为多。作为浙江玉环开山鼻祖的郎湖公,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豪迈感,带领民众开疆扩土其乐融融。其壮举能与日月同辉,几百年来一直在邑地民间颂扬或文字间流传。
重温开疆扩土创建玉环厅、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可激发当今人们的斗志,并进一步体会到生活的来之不易。为了加深大家对那段历史更深层次地了解,现将中国新闻网董招春同志“留下历史记忆——记清代玉环厅城市建设与重大工程历史遗迹”全文转载如下:
留下历史记忆
——记清代玉环厅城市建设与重大工程历史遗迹
2019-02-27 09:23:02 来源:中国玉环新闻网 作者:董招春
清雍正四年(1726),浙江巡抚李卫奏请展复玉环山,次年命太平(温岭)知县张坦熊兼理玉环垦务,六年(1728)朝廷照准割太平、乐清两邑之地设立玉环厅,附温州府,为温州分府,政务直隶省。自此,玉环始有独立行政建制。张坦熊升任玉环第一任同知。
玉环展复之初,百业待举,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列为首要任务。当年张坦熊《议详》呈称:“……卑职奉委来山,惟以开田播种为先务。始则栖身布帐,继则搭盖茅篷。今则田畴渐广,居民云集,其文武衙门,观瞻所系。且移置营兵,俱需居室。”《特开玉环志·建置》载:“古者设都分邑,首事营建,如城垣、仓库、官廨、营房,其最大者。而先农坛寺,则奉旨特建,聿彰重农之钜典,关庙祀典方隆,城隍功令攸系,皆宜缔造以弘规制者也。”
厅治驻地择址于玉环岛中部盆地,四周环山,居中宽平如砥,唯东南一角面临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建成区以东青山、中青山、西青山为背景,沿山麓设计。东为农耕区,中为城池,西为商贸区。“古者有籍即有图”,古志中就载有“玉环治图”、“衙署仓廒图”、“环山胜境图”等图样,以规制而建。据记载,玉环厅城市主要公共设施建筑有:
同知衙署:同知公署49间,附禁狱16间,大有仓57间,巡检署16间。
武职公署:参将署43间,左营守备署20间,右营守备署20间,左营千总署8间,右营千总署8间,左营把总署16间,右营把总署16间。
军事设施:城垣、教场、演武厅3间,火药局10间,舂药局16间,军装局16间。
文教设施:义塾、环山书院、学宫、明伦堂、考棚,环山胜景,八角亭,四到亭,科甲联登坊、节孝总坊。
恤政设施:养济院、育婴堂、义冢。
庙宇寺院:先农坛、关庙、城隍庙。
公共交通:街道、桥梁。
雍正八年玉环治图
以上公共建筑次第兴举,井井有条。其中同知公署、城垣、城隍庙、学宫、公共交通、环山胜境等工程巨大。上述古建筑迄今已两三百年历史,经沧桑之变,时事渐更,孰固孰荣,孰兴孰废。笔者依有关志书资料记载和少年记事以来所见所闻,留下一些历史记忆。
同知公署建筑群
清雍正六年(1728)三月,玉环展复设厅,同年秋,兴建同知公署,亦称“同知衙署”“同知衙门”“同知府”,又称“玉环饷铺理民府”“玉环军政分府”“玉环分府”“温州分府”,为官吏办理公务场所。
同知公署舍址,即今玉环市人民政府大院基地(玉城街道东城路6号)。古志中称:“同知署,在中青岭下,楚门过峡,金水行龙,癸山丁向,兼子午三分,内堂亥卯未局,外堂申子辰局,前对天马,后坐华盖,左榜右旗,正合图径,因卜吉于此。”堪称风水宝地。
同知衙署以庭院式布局规制,附设官邸。中轴线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宅门、内宅五进,共计49间。中为大堂,东西两厢为吏房;大堂前为仪门,左为土地庙,右为财神庙,东为羁候房,西为看守所及附建监狱16间;仪门前为大门,东西鼓亭,前列旗杆,照墙,照墙外为府前坦(今人称广场)临黄旗大街,两旁为衙门出入通道。大堂后为宅门、为二堂、为内宅,东耳厨房,西耳库房,东西两厢为门丁房;拆东为东花厅,拆西为西花厅,西花厅后为“一粟园”“速风迟月”“寄庐”“木榴精舍”“高斋”“肺山深处”等题名堂馆。整座衙署环之高墙,气势雄伟,壮严肃穆,成为当年玉环厅城的标志性建筑。
衙署西侧建大有仓49间(即今干部宿舍址),其中大门3间,仓堂3间,平房3间,仓廒40间;衙署东侧近隅咫尺的小山岗上(今烈士陵园台门处)建一小公园,其中一座高檐翘角,幽雅美观的八角亭,登高可瞰览全城景致,供官员和百姓游览歇凉。同知陆玉书有诗云:
[size=18.6667px]
公 庭
公庭俯接市廛间,白板黄茅左右环。
最高衙斋高卧处,枕边能看隔溪山。
岁月悠长,衙署建筑物亦时废时兴,有记载的如:咸丰六年,二堂倾圮,重修后榜曰鉴清堂。同治三年吏房坍坏重建,同时扩建东西户总房,承发房各1间,仪门外添建东侧管差房2间。光绪元年大堂倾塌复修。
民国元年(1912)废玉环厅,改称为玉环县,行政长官称“县知事”,同知公署亦改称为县公署;民国十六年(1927)县知事改称县长,县公署称县政府,今称市政府。
同知公署建筑群
笔者记事时,西边的大有仓,东边的东花厅、八角亭等处已不见,其余房舍基本上保持清代留下的模样。民国廿八年(1939),府前坦前方正中立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20世纪50年代纪念碑拆除,建四合院式的县文化馆,60年代文化馆拆迁,改建成县府大门,中轴线出入。
清代同知公署历史遗址,历经近300年的风雨岁月,至今仍然是玉环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办公所在地,只不过其中房屋几经改造而已。今市政府大院东边围墙还是过去所修修补补的老墙脚,大院里尚生长着百岁以上的樟树、喜树、银杏树、南酸枣树等数十棵古树名木,幸存至今苍翠依然,这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2017年4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玉环撤县设市,批文中指“玉环市人民政府仍驻玉城街道东城路6号”,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繁荣和昌盛,文明的进程始终没有中断过。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皆天下难能可贵。
城池
玉环,四面滨海,岛屿交错,形势险要,系温台之门户,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因战事,两度弃岛迁徙。出于战略需要,议建城垣,以资屏障。古志称“况玉环新复之地,扼要据冲,则城郭沟池,尤我皇上之所孜孜加意者。”“令同知张坦熊兴工”。
雍正六年(1728),张坦熊上任伊始,除建造衙署、营房、监狱、粮仓、邮亭等,于八年(1730)之秋,动工修建城池。关于城墙的选址,民间曾有传说,称同知张坦熊为城址勘定一事正在犯难时,西青山仙人洞走出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老来到厅衙,面见张坦熊,他说:“你衙署背后那座中青山亦称彭祖山,你把城筑在彭祖的项背上,形似一串佛珠于彭祖身上悬挂,此城可固矣。”说后长老即不见踪影。张坦熊洗耳恭听,从其言修筑城墙,故后人称其“朝珠城”“珠城镇”。
筑城工料,原议就地取材,内用土墙,不意浙江观风整俗使蔡仕丹条议必用方石大砖,结果按蔡议,尽用花岗石大块条石叠砌,工程甚巨。而石料取之于乐清湾小乌岛等地,玉环孤悬海上,东涂西岭,更苦于运输之艰辛。维时节届秋初,雷雨时行,当年七月初一和七月廿一日,突降两场特大暴雨,滂沱于塘垟、后蛟之间,冲成自然河道,直通后蛟浦口,故称“天开河”。天公之助,使载石之舟从海上直达城下,至雍正十年(1732)三月巨工即竣,厅城告成。
玉环厅学宫状元桥旧址
玉环厅城,北枕中青山,倚南坡两侧山势而筑。城墙高二丈四尺(合8公尺),宽二丈四尺,周长九百六十一丈五尺五寸(合3205公尺),门楼4座、水门1座、炮台4座、盘洁厅3所。城门和城楼均有名:东曰靖海门,西曰永清门,南曰镇远门,北曰宁海门。城门三重设置,内外为双扇大门,居中为闸门。东西城门外围加筑半月形小城,称“月城”,为保卫城门而设。城墙上外侧用特制大青砖包砌,成齿状掩蔽墙体,称“城垛”,垛口用于射击和瞭望,每垛距离一丈三尺八寸(合4.6公尺),计六百七十五堵。城墙内侧修女儿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南方城墙内外凿池为河,称护城河,俗称里河、外河,水源分别来自府后山、中青山溪水和双风溪,水门相通,入天开河,整座城池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体系。
玉环厅城设计精巧,布局宏敞,雄伟庄观,气势巍峨,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被美喻为“温台之屏蔽”“浙江之蕃篱”,系浙江省内著名的城池之一,名噪一时。同知张坦熊作《玉环城记》《天开河赋》颂记其事。
因年深日久,城墙受自然的侵蚀和人为损坏,至光绪年间,曾3次较大修茸。到笔者少年记事之时,除4座城楼已圮和部分城垛受损外,基本上保持完好。那时行人仍需经过城门出入。东城门炮台上还摆放着数架铁铸的火药大炮(俗称猪娘炮)供游人观赏。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墙防御功能已经消失,可它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春天时,一群群大人小孩在城上放风筝随风来回奔跑;夏时,白天常有人在里河游泳戏水,晚上在城上散步、纳凉;秋时,上城登高观望一片金黄色稻田景致,期望丰收;冬天,雪花飞舞,四周城墙成了一条白色长龙,宛如神话般的仙境,雪后孩子们在城墙上堆雪人,打雪仗,其乐无穷。
民国三十二年(1943),县政府报请省政府批准,拆城墙条石建造县府办公楼和西城门外的一座文化馆楼房。解放以后城墙相继拆除,大批城石用于铺砌老街路面,或建造公房,以及民间取之私用,至今遗存的仅东门和北门山岗尚有老城脚遗址隐约可见,以及环山小学操场前一段护城河(外河),其余已夷为平地。
2015年,东门社区热心于文物事业的人士,在开发山体公园——龙腾公园的同时,修复东门至北门山岗一段城墙,虽没有恢复到原来城墙的高度和宽度,但可以告诉人们,玉环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和巨大工程的古建筑。
城隍庙建筑群
玉环厅城城隍庙是玉环当年规模最大的庙宇之一,原址于同知衙署之东,即今市政府东院地址,清雍正十年(1732)兴建。同知张坦熊作有《玉环新建城隍庙记》,称“玉环展复于今上御极之五年,赖国家声教四讫,薄海内外悉归版图,即以玉环久墟之地,一旦得胥宇之居,岂非边圉臣民之庆哉。乃于官廨营舍告成后,议建城隍庙于府治之东。工役材物悉出于公,不以忧民,凡阅九月而工竣。”
上世纪五十年代玉环农贸市场
古代每座城市几乎都建有城隍庙。“城”即城池,“隍”指干涸的城壕,“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设施,而后人将两者合一统称呼于“城隍”。在古人眼里,一座城池必然有城隍神来护卫,称其城隍老爷,庇佑着城池的安康。当时,地方官上任时都要参拜城隍爷,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庇佑众生的美好愿望。城隍神在历史上也大多有其人,都为造福百姓的贤官。如玉环厅第一任的同知张坦熊堪称玉环开山祖师,厅人感其恩,清乾隆年间亦在城隍庙后进设神位纪念。城隍神成为中华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主要神祗之一。
乾隆二十九年(1764)城隍庙毁于大火,同知王廷相到任时祭拜城隍于“草茅瓦砾之中”。王廷相慷慨解囊,另发动地方力量出资相助,次年鸠工重建,王亲自立下《重建城隍庙碑记》。以后城隍庙又经数度修缮扩建,庙宇宽广,重檐翘角,高墙环绕,古朴典雅,显现一座宫殿式庙宇。
大殿高台而筑,人们进庙门要踏着一层层花岗石台阶拾级而上,寓城隍爷至高无上,朝拜者步步升高。中轴线主要建筑物有山门5间,厢房6间,大殿5间及月台,麒麟门等。山门前两头雕琢精巧的石狮子和一对大石鼓分列两旁,威武庄严。大殿正中最高神位居城隍爷神像,左为太岁爷神位,右为库柜官神位。大殿两翼另有殿宇,东曰“新宫”,为城隍爷和夫人娘娘的寝宫,房内陈列各式家具和寝室用品,俨若新婚洞房;西曰“后宫”,中堂列送子观音神像,周围饰“假山”,山间千百个洞穴摆放着不同形像的小神佛,称“百子堂”,供人点香许愿,求神送子。另建有土地庙,财神庙以及山门前道坦、戏台和化妆楼。整座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形成了“殿宇巍峨,楼阁连亘”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
每年农历二月廿二为城隍爷寿诞庙会。这是境内规模最大的庙会,会期延续七八日余。全县各地善男信女前来为城隍爷“开光”、“贺寿”,或求福、许愿,络绎不绝。庙内庙外悬灯结彩,昼夜演戏文,晚间燃放焰火(烟花)。有些年头还举行城隍爷“坐轿”出巡游街,随从的仪仗队鸣锣开道,前呼后拥;人抬阁、走高跷、化妆排街演唱,锣鼓喧天,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庙会期间即会市,来自温台等各县市商贩云集厅城,从城隍庙东边至西城门的街道上开设临时摊店。生产、生活各类商品应有尽有,还有镶牙、钉秤、打蜡(锡)等各行各业,演杂技、马戏、变“戏法”(魔术)、拉西洋镜、棋势赛及各式小吃等等都前来赶市,不胜详述。当时因玉环地僻,物资短缺,会市是百姓的期待。街道上购物者几乎天天人山人海,生意兴隆。《玉环厅志卷之四·风俗志》中亦有记载:“二月廿二日,为城隍神寿诞,邻境商贩骈集,百货杂陈,农家器具及家常什物终年所需用者多取给于此。庙中召优人演剧,市肆皆悬灯,四乡男女此往彼来,络绎如织,凡七日而罢。”
解放初,会市继续举办过几次,改称“物资交流大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市逐渐消失。20世纪50年代,城隍庙被政府征用,后改建为政府招待所。于此同时,县城信众自发筹集资金分别另择基地建起西门城隍庙和县前城隍庙。1999年,两座城隍庙均经省民宗委批准为宗教活动固定场所。
1977年10月1日玉环漩门港促淤工程竣工
玉环建厅之初,兴举义学、书院,可厅学、考场及训导署均未设立。当年玉环展复《题疏》中提及:“再俟盈宁既庆,教养并兴,若数年之后人文渐盛,另请酌定令该同知考取童生,送学臣考试,量取数名,附入温州府学。”故来玉环开垦移民有志求学的青少年每年均要回原籍应试,若考中秀才仍需继续在原籍“府学”或“县学”就读,然后才能参加省城三年一度乡试考取举人。
乾隆二十年(1755),玉环水孔口(今双龙村)绅士泮光辉等人,上书请求设玉环考点,并愿献良田十亩为开办经费。是年,经浙江巡抚周公题准玉环开设考场,核定岁科学额为文秀才4名,武秀才2名,录取者附入温州“府学”就读。
嘉庆六年(1801),绅士戴全斌等人视玉环经济人文日益发展,士子渐多,没有“厅学”不利本地人才培养,呈请捐建厅学。同知姚鸣廷详请浙江巡抚阮公、学政刘鐶之题准,于八年(1803)二月在厅沿东南(今原县公安局舍址)起建厅学,次年五月落成。厅学,亦称“儒学”,与孔庙一起称“学宫”,也称“学庙”“文庙”“圣庙”。厅学为科举而设,是当地官办的最高学府,由温州府学训导冯至分驻玉环厅学掌管。招考名额增至文秀才8名,武秀才4名,并设禀膳8人(今称助学金),免其丁粮,以示鼓励。
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林例贡生林植三视“环山孤悬海外,无考棚,而厅署湫隘,凡应童试者,几案坐具必自备,殊苦之。”慷慨乐善,捐白银3000两,于学宫东首(今环山小学校舍)独建考棚一所。至此,玉环学宫整体结构按传统“东学西庙”规制,由考棚、明伦堂、孔庙三部分组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学宫建筑群,即:
东首为考棚,又称“考院”“校士馆”。其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由南向北,分别为照墙、大门、魁星阁、文昌阁、仑圣祠,三进两厢。其中二座楼阁高耸,四周围廓相连,通道居中,各自天井,左右侧为“林公祠”“张公祠”等殿宇,古朴典雅。道光六年(1880),环山书院迁入考棚,平时为书院,科考时为考场,一院两用。
西首为孔庙,主要建筑:北座先师殿、祭坛,两厢为讲堂、藏书室、更衣室,钟、鼓亭、碑亭;中为大成殿,大成门,前凿泮池,驾石为桥,称“状元桥”。东西翼为两庑,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前为灵星门,门外左为“德参天地”坊。右为“道冠古今”坊,平地崇基,环以宫墙,气势雄浑。
正中为明伦堂。为读书、讲学、弘道、学术研究场所,也是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社会精英定期集中接受讲教、指导和考评的地方。教育管理机构训导署也设立于此,并建有土地祠、崇圣祠等建筑以及正门前方练武场,称“射圃”(后人称大操场)等设施。
以上三部分建筑物共同构成了学宫的完整格局,是一座规格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文蕴壮观的建筑群。《玉环厅志》卷之七和巡抚阮元《新建学宫记》、李树苑《捐建学宫记》及道光十七年戴湘云《重修文庙疏》、光绪三年中鸿焘《碑记》等文书中均有详实记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停厅学。环山书院易名为环山中西学堂,县立两等小学校以及环山小学于原址延续至今;孔庙相继创办县民众教育馆、玉环简易师范学校(1950年停办)。至20世纪50年代,原学宫建筑物除先师殿已圮(时间无考)和少数房屋改观外,基本上还保持原貌。1960年前后逐渐拆除,改建为县公安局办公楼和环山小学教学楼,唯泮池和状元桥保存,1986年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示着它曾经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是玉环现存最完整的古桥梁之一。
玉环楚门观音堂
城市交通与街市
玉环随着生齿日繁,商贸渐盛,城池内外逐渐形成大街小巷。主要街道有:靖海门(西城门)经府前坦至永清门(西城门)称“黄旗大街”,城隍庙东侧至镇远门(南城门)称南正街(俗称“下街”(头));西城门外,向南延伸至洞桥头称“茶堂街”,向西延伸至双凤溪桥(即三官堂前)称“西青街”,往北折转至西青岭脚称上街(头),还有后街,宫后巷,凤溪路等小街小巷。以上街道至今除少数改建改名外,基本上还存在。
大街交叉路口,一般都建有亭棚悬挂路灯,古时称“天灯”,用植物油(民国时曾用煤油)点燃,为夜间行人照明。如黄旗大街与南正路交叉口的灯棚这块地方至今还被人称之“天灯下”。
当时城内城外,溪水河道纵横,桥梁建筑乃是交通中重要设施之一。据古志中记载:永清桥,在西门内大街;永宁桥,在大街巡署之东;永安桥,一在后街厅治西南,一在中青岭脚;小石桥,在仙人洞;第一桥,在校场西;永定桥,在演武厅东;永丰桥,一在右营宇备署东偏,一在南门外;洞桥,在南门东偏;保安桥,在东岳庙前;龙兴桥,在南城门外等,还有多座无名桥梁和溪上的石碇步。
厅城与境外交通要道均有3条,古时称官道,亦称驿道。以厅城为轴,出南城门至坎门港,水路通往远洋;出西城门经西青岭、西青马道至乐清华锹,水陆兼程通往温州府;往北过中青岭、深浦渡北上陆路,通往省府。民间传闻过去往返一趟省城需要半个月时间,俗称“七(日)上、八(日)落”。古道均为泥沙路,或碎石铺砌,路面狭小,弯曲不平。
民国元年(1912),县城至坎门道路经民间集资改建成中间铺石板,两旁卵石路面后,始有人力车通行往来。解放以后随着汽车公路的开发,古道渐废。现今尚留存几座古路廓和部分偏辟山岭上古道遗迹。
厅城街道两侧房舍多为石木结构二层楼房,抗日战争前后,几家商店改装西式门面。随着商贸活动日益兴旺,各街道形成不同功能的商业区,各有特色。西城门内以服务业为主,菜馆、理发、缝纫、打铜、打银、照相等店铺;西青街经营百货、布匹、日杂、国药、烟酒、粮油、染料等商店,其中老字号的名家名店颇多;茶堂街以南北货、香烛纸炮商店为主,兼营菜市场,即店前设摊(如肉摊、蔬菜摊等),摊前设担(鱼鲜担等)、担前设篮(海涂小海鲜类),以街为市,生意火红。清同知陆玉书对当年西青街的兴隆繁荣作诗一首:
西青街
清晓城门扇扇开,贩鲜人趁海潮来。
黄鱼白鲞同虾蟹,都把樵苏换得回。
民国时期,老城老街基本上是清代时模样,没有多大变化,1964年前后,县府前的老街逐次改建成“城中路”“东城路”大街,而西城门内外的“老街”至今还保留着原址原貌,仍然是当地居民美食小吃和小商小贩设摊聚市的地方。
岁月悠悠,近年来,老街的古屋大多以“危房”为由而“改头换面”,但是,尚可见一部分古老斑驳、飞檐翘角和木格花窗的楼房和浓郁的旧时气息,成了今天玉城老街上的标志性建筑,沿袭着玉环历史的文脉。
环山胜境与公园
环山胜境,位于厅城西隅城外,西青山与千仞岗汇合之峡谷地。由于“玉环地悬海外,为前代之所遗弃”,早已湮没无闻。清雍正年间,玉环岛复垦,被垦民发现此处林木繁茂,峭壁幽崖,奇峰绝壑,飞瀑倾泻,悬崖之上又有一洞穴,旁置捣药石臼,立一石碑,传说仙人张少霞居此练丹,故名“仙人洞”,情景煞为壮丽,玉环展复时予以开发复兴。雍正九年夏,汉阳举人张芸《环山胜景记》中云:“宇庙怪奇伟丽之境,非搜讨所能穷。而其暂开复蔽芜没于荒榛丛莽之间者,迟迟又久,必待圣明之世,地辟壤开,而其奇乃因以复显。”“一经剪辟,无不轩豁呈露,极瑰奇绝特之观。”
环山胜景,风景旖旎,胜迹遍布,据《玉环厅志》记载:“西青岭,半岭有花粉宫、林泉幽胜,夏日多凉。旁有四到亭(为同知黄维浩建)。最西为千仞岗、双凤溪、天鹅沼、石脊梁、万年藤、翠云窝、珠帘岛、玉蟾池、白龙湫、虬树坡、棋枰石、芝药圃、凝碧潭、太乙源、少霞洞、蒲团峡、捣药臼、浴丹泉、琅玕峡、屈曲溪、钓鳌矶、龙骨洞、长啸台、似调亭、丹霞嶂、梯云渡、画卦川、寻真路、谈元座、静观亭、船亭、仙人床,暨飞泉分瀑、峰回路转诸胜,为环山第一胜境,游者拟之方壶蓬岛。”
环山胜景的开发复兴,是当年玉环厅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居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也是文化传播和交往的场所。多少文人墨客和地方官员来此探幽览胜时吟诵了不少烩炙人口的诗篇,仅2009年出版的《玉环古诗选编》中就有138首,如雍正八年(1730)委署浙江台州府经历的广东拔贡生王献猷诗赞:
仙人洞
百尺流泉瀑布垂,天源毓秀拟蓬莱;
小桥风送溪声急,典路峰回石径开。
地辟玉环留旧号,品题仙洞有鸿才;
拔云我亦寻灵窟,辗转层崖满绿苔。
再游仙人洞
更得游仙趣,寻真兴渐浓;
飞花飞绝壁,潭影落高峰。
洞拓曾谁辟,蒙开自景从;
临川今有象,恋恋白云封。
玉环厅首任同知张坦熊和其子张芸(举人)分别撰写的《环山胜境记》《环山胜景记》,对当年西青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留下了详实的记叙和描述。
自古以来就负有盛名的环山胜境游览观赏区,因岁月沦桑,至清末,许多景致已随之改观或消失而显得冷落。
民国十六年(1927),玉环县首任县长谢迺绩鉴于仙人洞山青水秀,有飞泉分瀑,风景幽美,可辟为公园供百姓游览憩息,于拨款复建。一面筑路造桥,整理环境,添置设施,一面发动机关、学校在此义务植树造林,并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仙人洞改名为“中山林”,建“中山林纪念亭”,亭联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亭中立“中山林纪念碑”。经过一番修复,面貌一新,并在中山林入口处的护国寺内设中山林管理处,置专人掌管。
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海防护林
抗战爆发后,中山林无人顾及,树木被盗伐,建筑物渐毁,成了荒旷之地。解放后,因到处大兴土木,近在城郊的中山林壁岩胜景却被石匠开山采石破坏殆尽,山间一点点平坦坡地也被违建的民房和小庙挤满了空间,加之西青山上游修筑水库,水源断流,雄伟壮观的瀑布景致亦不复存在。昔日之风景区,今已面目全非。
不过,这里还存在洞深谷宽,崖高坎叠,山间瀑布平日还有一线常悬,谷底一潭碧水,如遇大雨磅礴或水库泄放时,瀑布犹可重现,奔腾直泻,喷溅若雾,声如雷鸣,可与雁荡大龙湫瀑布媲美,环山胜景仍可待后人重新开发利用。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玉环城区的城市建设,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发生着沧海桑田的变迁,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玉环的发展变化迈出了一个个铿锵的步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古时的城市基础布局,仍然成为今天玉环城区的城市基本骨架,而且仍沉潜在城区的血脉之中,东门社区、南门社区、西门社区……,东城路、西城路、城中路、珠城路、西青街、茶堂街……一个个地名街名无言地铭记着历史的烙痕。其中城垣、衙署、学宫、老街、环山胜境等规模巨大的古建筑和城市设施,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消失,或留下一点点的历史遗迹,但它作为玉环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见证了玉环的变迁与发展,同时携带着一个个的历史故事,成为蕴涵着丰厚文化的城市符号,为世世代代留下丰富的历史文明和历史记忆。
参考资料来源于《玉环厅志》《特开玉环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