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史称临邛、邛州,筑城历史已有2300余年,系秦惠文王时期秦蜀守张若所筑巴蜀四大古城(秦城)之一。史上邛崃的学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史籍上未见记载,但可从史志上所记学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推断出来。
《汉书·儒林传》云:“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说明远在古时的夏、商、周朝,大中华地区的乡里就有了“校““庠”“序”这样的教学机构。据考证,西周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种,设在周都城或诸候国都的学校名国学,地方的学校称乡学。在周都城或诸候国都城国学中上学的,一般为王公贵族子弟;上乡学的,多为地方上有权有钱人家的子弟。
秦灭六国一统中国后,为了巩固大一统的帝国统治,决定扩大办学范围,在各州郡县也设地方官学,取代原有的乡学,直接向臣民灌输官方文化。这种官学制在西汉逐渐完善,学习内容除读文识字外,主要是讲解孔子学说等儒家经典,故有人称官学为儒学。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灭巴蜀,秦军占领今邛崃地区,五年后在这里筑临邛城。不久,秦在今邛崃市境域置临邛县和蒲阳县(县治在今羊安永丰村),归益州蜀郡管辖。
由于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在各州郡县推广设立地方官学,作为原巴蜀地区的四大古城之一和最早设县的临邛县,地方官学存在的历史应该始于秦始皇执政时期。
在今邛崃市城区文庙街北侧,有一处大的院落,东院为邛崃市宾馆,西院系颐城小区的一幢电梯公寓。这个大院原属邛崃市招待所,在被拆除的旧文庙地基上修建。邛崃文庙规模庞大,在其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曾与邛州官学及管理学校教育工作的学正署、训导署同设在一个大院子里。清康熙《直隶邛州志》(以下简称《康熙志》)记载:“儒学(官学),在州城南,唐武德(年)间建。明洪武甲子年,同知张郁重建。水乐壬辰年,知县罗质重修戟门、明伦堂……万历五年,知州鞠以正修造文庙正殿三间……后乃残阙。万历三十六年,知州谭天相重修两庑及敬一库房……庙祭为虔。甲申尽毁。”该志又载:“学街(文庙街的前身),州治学前,左达兴贤街,右通正南街。”这两段文字表明,这个地方唐代就是邛州官学所在地。
旧时官学多和文庙并存,内有泮池,进入官学读书又可称作“入泮”。清代邛州官学(文庙)占地10庙有余,内外各有一池,外池人称月儿塘。学生入学之初进行的入学仪式,需绕内池三圈,然后入棂星门,进大成殿参拜至圣先师孔子,仪式完毕后方能算是官学的正式学生。老一辈人的记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庙尚存,庙的右侧仍保留着学正署、训导署房舍。
明清时期邛州的官学由学正管理,办公的地方称学正署。旧志载,“学正署,在州治南,唐武德年间建。”明代,“学政行署,在州治北善政街。原系鹤山书院。”“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因旧址坍废,知州段以信将学正署改置文庙街文庙右侧。”说明了旧时学正署所在位置的变迁过程。
至于官学和文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史志记载的文庙发展史便可知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诏令“各州县皆立孔子庙“,“明永乐初年,孔子庙更名文庙”。由此可知,临邛最早的孔子庙应该是在贞观年间建在临邛官学里的,明永乐初年更名文庙。也就是说,官学在前,孔庙在后,文庙更靠后了。另外,明永乐十年知县罗质在城西建过社学,康熙时废。笔者认为,城西社学既然是官府主建,也应该是地方官学性质的学校。
除了官学,民间更多的是私人开设的私学。据查,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孔子办的学校就是这一类型。古临邛设地方官学后,官学、私学应并存于所管辖的范围内。最早的私学,应以学习文化知识和儒学知识为主,这可能就是古人把官学、私学统称为“儒学”的原因吧。
隋唐时期专业性质的学习机构出现,西汉蜀郡临邛人胡安、严君平、林闾都曾开设过讲授道德文章和易经学说的类似专业私学。晋代史学家陈寿的《益都耆旧传》记载:“胡安,临邛人,聚徒于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经”,明人曹学佺的《蜀中广记》亦称:“白鹤山在邛州西八里,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胡安通晓天文、历象、阴阳之数,精《周易》,聚徒白鹤山讲学为不争的事实。清嘉庆《直隶邛州志》(以下简称《嘉庆志》)云:“讲易堂,州西一里,汉胡安故宅。明万历六年,知州鞠以正因其(胡安)基址创修讲易书院,今废。有郡人王廷节所撰碑记。”明万历六年创修了讲易书院,说明当时的办学规模、入学人数都是很可观的。
古临邛地区讲授各种学问的私学应该很多,易学和道德学之所以出类拔萃,主要是临邛有胡安、严君平、林闾这样的大易学家和道德学家作老师。其中严君平的道德文章,在中国道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深受士人钦佩和景仰。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少时就从其学习,扬升任京官后,称赞君平才高德厚。杨雄在所著《法言·问明篇》中写道:“蜀庄(严君平)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扬雄在严君平、林闾的教授下深研易经理论,写出了易经专著扬名于世,可见当时易经和道德学说在临邛的影响力,也说明了普通私学和专业私学在境内的繁盛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