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刘禹锡在月下独饮,看寒露依坠,月下增辉;“静水鳞波柔,寒露微秋,只舟荡天涯”元稹踱步湖岸,看水波横荡,野舟自横。寒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自古便活跃在各文人雅士的诗篇里,悄然孕育着无尽的诗意与哲思,有着这个时节特有的仪式感和君子风雅。
夜观星宿,专属“装修季”
时至寒露,天上的星空也开始了“换季工程”,由牵牛星、织女星、天津四组成的“夏季大三角”让出天顶,来自玄武七宿的室宿一、二和壁宿一、二组成“秋季四边形”,提醒古人是时候整修房屋了。古代文人认为方正的“秋季四边形”好似屋顶的天花板,将其视为遮风挡雨的住室,并 赋予它们“室”“壁”的名字。而从气象和农事的角度来看,此时温度降低、降水减少,田间该收的和该种的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农闲期,人们终于得空可以修缮房屋,准备过冬。此外,收割后的庄稼所遗留下的秸秆,也可以用作纯天然的装修材料。因此,每当古人观察到“秋季四边形“”在顶空出现时,便成为了动工动土的佳期,现如今“金九银十”仍然是装修的旺季。
在装修风格上,文人雅士意在营造优雅和谐、舒适惬意的家居环境,对于其修身养性裨益匪浅。刘禹锡的陋室之美在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追求的是高洁的君子气节和高雅的生活志趣。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豁达填满了内心,便可安然于“陋室”了。“陋室”的美,贵在清静,贵在古朴,贵在素雅。
登高怀古,秋江垂钓
寒露至霜降期间,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因此寒露节气前后,有登高的习俗。登高最早与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有关。古人为了安排好冬季生活,秋收之后往往要上山采些药材或是狩猎,自两汉时期便已形成“季秋大射”的传统,后来渐渐简化为登高爬山。登高抒怀便成为了这段时间的保留项目。前有杜甫题诗《登高》,号称“古今七律第一等”,一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下了对萧瑟秋景的无限感怀。后有书画家赵孟頫为不能归家的友人绘制故乡秋色,描摹出层林尽染的北国之秋,宽慰友人思乡之情。
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在明末书画大师陈洪绶的笔下,便有《秋江泛艇图》,以木叶丹黄的秋林为前景,江上游人悠闲划艇为远景,勾勒出一幅秋日宁静清逸的画卷。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文人雅士们总会相约垂钓。正所谓“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时候,在江边静静垂钓,听着渔夫高歌,也不失为一种闲情雅致。
枫红菊黄,赏君子风骨
寒露时节,连续的降温催红了枫叶,造就了秋季山林间最美的景色。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中便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夕阳晚照,枫叶流丹,竟比二月春花还要绚烂,写尽了古人的青睐。这句古诗也为后来湖南长沙岳麓山上的爱晚亭,带去了命名的灵感。枫叶,正是秋风中的诗行,是古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绝佳写照。
昼暖夜凉,晴空万里,菊花竞相开放,大地一派深秋景象。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在秋季开花,不畏霜寒露重,深秋菊花开得最艳丽,争奇斗艳,自成秋日里的一道亮丽景观。菊花是少有的中华文化之花,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菊花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高风亮节,穿越历史的烽烟,在屈原、陶渊明等人的笔下,菊花更是有了独特的人格属性。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获得了“花中隐士”的封号。而屈原的生活,“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也使菊花成为一种高洁的象征。秋菊已开,文人雅士们约上三五好友,看菊展、赏菊韵、品菊茶,诵菊诗、说菊事,过最诗意的秋天。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在寒露时节登高望远,望的是天地,念的是远方,看的是自己;他们醉吟菊花,与友相逢,把酒言欢,忧思已忘,共话桑麻。寒露,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携上三五好友,结伴踏秋,看层林尽染,品茶听曲,也是晚秋里极具君子风雅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