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看似一个平凡的日子,发生过几件中国人震惊世界事情
2021-10-16 21:38
北京时间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运载火箭划过夜空,与月亮浪漫同框。
10月16,看似一个平凡的日子,除了今天神十三发射,还三件中国人必须铭记的事情:
108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出生于浙江绍兴;57年前的10月16日,钱三强等科研人员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8年前,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成功返航。
百年瞬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图源央视新闻
▲张爱萍将军(右一)在试验场向周恩来报告。图源央视新闻
1964年10月16日,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腾空而起,随后,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极为壮观的蘑菇云。一直等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室的周恩来总理,马上将好消息报告给毛泽东主席。接到这个消息,毛泽东作出指示:“一定要再次确认是否是核爆炸,以便使外人相信。”防化学院原院长苗汝坤等7名战士在第一时间冲进了蘑菇云。
苗汝坤:原子弹爆炸之后,烟云起来了,防化兵7个人第一波就冲进去了,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把爆炸辐射的这个面积,就测出来了。
▲周总理向《东方红》全体演出人员宣布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图源央视新闻
这一声东方巨响
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杆子
我们也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
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
掌握了原子弹技术
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值得一提的是,和原子弹同一天生日的,还有大名鼎鼎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1913年,钱三强在浙江绍兴出生了;
1929年,16岁的钱三强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36年,钱三强从清华大学毕业,
并于次年赴巴黎大学深造,
师从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
1940年,年仅27岁的钱三强获得
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1946年,
钱三强和妻子何泽慧先生在法国居里实验室,
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份四分裂径迹。
他们的论文在国际上掀起一阵巨浪,
钱三强还获得了法国国家科学院的
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一位中国人。
钱三强成为法国科研中心研究导师,
他的科学研究到达了巅峰状态。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
他却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回国!
钱三强说,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
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我们背井离乡,远赴重洋,赴欧留学,
目的就是为了学到现今的科学技术,
好回去报效祖国。
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
应回到祖国,和其他科学家一起,
使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
生根、开花、结果。”
带着满怀爱国热情,
钱三强和妻女排除万难,跨越重重阻碍,
回到了魂牵梦萦,阔别11年的祖国。
他要用这十几年的科学研究报效祖国,
为国争光。
回国后,钱三强参与中国科学院的组建。
随后,钱三强积极投入到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和王淦昌、彭恒武等一起,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并提出了发展我国核科学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钱三强还想方设法吸引海内外人才,
仅仅几年时间,就有一大批有学术造诣和
奉献精神的核科学技术专家从西方、东欧
回到祖国,这其中包括
赵忠尧、邓稼先、杨承宗等一大批科学家。
身处工作一线,他毫无怨言,
一次次带领小组攻克一个个难关。
1959年6月,
苏联单方面终止与中国的核合作研究
并撤走全部专家。
“自己动手,从头做起,
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成了中国人民的誓言。
钱三强为了国家的全局利益,甘心忍辱负重,带领科研团队义无反顾,前往西北隔壁沙漠地,隐姓埋名,攻坚克难,一待就是几十年。
终于, 在钱三强51岁生日当天,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对钱老而言,
应该是最好的生日礼物了吧。
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安全着陆
2003年10月16日 上午6时23分
18年前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在人们的牵挂中
踏着苍茫草原的晨光平安归来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
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的国家
18年过去了
人们可能还记得航天英雄
成功返回地球并着陆的画面
却很难想象和体会
杨利伟在飞天任务重经历的死亡26秒
他到底承担了怎样的惊心动魄
“那是一种濒临死亡,坚持不住的感觉
我以为我就要牺牲了。”
看过这篇文章,你就会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作 “航天 英雄 ”。(节选自《天地九重》 作者 杨利伟)
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火箭起飞了。
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火箭逐步地加速,我感到压力在渐渐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们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的身体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但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是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一个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们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脑子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的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108年过去
钱三强老先生早已驾鹤仙去
57年过去
罗布泊上的蘑菇云早已随风而逝
18年过去
四子王旗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几个小时过去
酒泉戈壁滩上深夜的一声轰鸣
也随着神舟十三号的升空渐行渐远
10月16日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
却因为沁入了航天人前赴后继的智慧和血汗
成为一座丰碑
永载史册,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