荩草(jìn),又名绿竹,因其叶片卵状披针形,碧绿如竹叶得名,叶片和竹叶十分的相似,也被叫作是竹叶草。
荩草异名:菉竹(《诗经》),王刍(《毛诗传》),黄草(《吴普本草》),蓐、鸱脚莎(《尔雅》郭璞注),菉蓐草(《唐本草》),细叶莠竹、毛竹(《广州植物志》),马耳草(《吉林中草药》)。
植物特性
生长山坡草地,一年生。秆细弱,无毛,具多节,常分枝,基部节着地易生根;叶片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纤毛;总状花序细弱,轴节间无毛,无柄小穗卵状披针形,灰绿色或带紫;花黄色或紫色;颖果长圆形,与稃体几等长。花、果期8~11月。
植物价值
苦,平,无毒。全草药用。功用:止咳、定喘,杀虫。
清热,降逆,解毒,袪风湿。外用治疥癣,皮肤瘙痒,痈疖。
「主治」: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本经》)。
治身热邪气,小儿身热(吴普)。
洗一切恶疮,有效(大明)。
以植物染料在中国有记载起源于周朝,而荩草是黄色染料的重要原料。
荩草色素成分为荩草素 ,是黄酮类化合物,可用直接法染棉、毛、丝得鲜艳的黄色。
荩草口感也鲜嫩,常常会被牛羊来当做食用的草类,有着一定的饲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