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古代时期:自古以来,巴人善歌舞,用跳舞来表达豪迈的情感。达州有史记载,最早舞蹈为巴渝舞(武舞),是巴人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由巴人组成“龙贲”军,手执梃杖,前歌后舞,“殷人倒戈”,从而取得胜利。
数千年来,达州流传最广的群众文化舞蹈有龙舞、武舞、巫舞、傩舞、狮舞、车灯、钱棍、彩船等。
民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达州新舞蹈(现代舞)开始发展,吸收世界现代舞蹈元素,并结合中国传统舞蹈素材进行创作。那时,达州虽无职业音乐舞蹈表演团体,但有群众演艺组织。1925年,达县“正俗新剧社”为私立淑慎女子小学义演《虎口行》等新剧,幕间穿插表演儿童歌舞《葡萄仙子》《三蝴蝶》等。1933年,川陕苏区演出工人舞、农民舞、红军舞等,首次从现代生活中选择与运用舞蹈语汇。1947年,大竹师范学校成立“梨声音乐舞蹈团”,分设舞蹈队,排演《山那边好地方》等舞蹈。民国时期通常称舞蹈表演为“比舞”。
新中国初期:1949年,解放军南下,北方群众舞蹈秧歌舞、腰鼓舞,随之在达县城普及。新中国成立后,达州群众文化舞蹈由各级文化馆站、工青妇群团及居民街道参与开展。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达城均有龙舞、狮舞、车灯、钱棍、彩船等街头表演。20世纪50年代初期,外地群众文化歌舞有十大姐、采茶舞、小放牛等,流行到达州,在街头表演盛行一时,群众围聚观看。
1951年,达县地委宣传队在达县文化馆业余话剧组的基础上成立,1956年改为达县专区文艺工作团(文工团)。达州群众文化舞蹈开始走向城市舞台,不断改变、创新。“秧歌舞”道具由当初的彩绸改为彩扇,名“扇儿舞”;钱棍舞道具改短,名“健身舞”。新舞蹈进一步发展,借鉴世界现代舞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舞蹈。达州群众文化舞蹈经专业人士挖掘整理创新,参加省上和全国音乐舞蹈会演,获奖不断。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适应群众文化需要,达城凤凰头建成一个扇形宣传平台,节假日,群众载歌载舞表演文艺节目。
1960年,达县民兵师文工团成立,演员主要来自达县专区艺校和民中师生。1961年,艺校、民中停办。艺校演员学生安排到帽鞋社、民中学生安排到钟表社上班,业余时间排练节目。演出节目有舞蹈、合唱、独唱、器乐演奏、相声、快板、活报剧等。演出地点在马蹄街工人俱乐部(京剧团),场场爆满。还不时去凤凰头宣传平台及基层厂矿演出,舞蹈节目主要有《洗衣歌》《採茶扑蝶》《快乐的啰嗦》《阿哥追》等,深受欢迎。
1963年,民兵师停办,该文工团演员加入达县二轻宣传队,另有木器厂、印刷厂群众演员加入,刘国唐任队长。主要演员有龙开斌、唐润祥、祝厚祥、杨祖烈、杨祖武、黎加榕、刘茂曲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地革委宣传队组建,以二轻宣传队为主,加上丝厂宣传队,以演样板戏、跳革命舞蹈为主,常与军分区宣传队、达县地区文工团同台演出。当时,刘晓庆在军分区宣传队弹奏扬琴。
20世纪60年代,重庆大批知识青年先后来到达县地区插队落户,增添了群众文化舞蹈新力量。重庆知青周波和陈梦莉表演双人舞蹈(芭蕾舞)《白毛女》,周波饰杨白劳,陈梦莉饰喜儿,踮着脚尖跳芭蕾舞,动作美丽轻盈,让达州人大为赞叹,一时成为美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县地区厂矿企事业单位成立文艺宣传队,以演样板戏、跳革命舞蹈为主,纺织厂、达钢、渠钢、罐头厂、肉联厂、蚕丝厂等大型企业较为知名,是当时群众文化舞蹈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除夕夜,电视台播放春节联欢晚会,消失多年的交谊舞第一次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受此影响,在达州的公园、凤凰山、大操场、南门河坝等空旷地,交谊舞风行,后演变成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坝坝舞。
1980年春节,达县市文化馆在灯光球场举办群众舞蹈艺术会演。纺织厂刘承碧表演车车灯媒婆,手拿长烟杆,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获得热烈掌声,大家叫她“笑怪”。
1982年,“达城之春”音乐会举办,连续九届,吸引了众多群众文化歌手和舞蹈爱好者参与追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形成了达州文化品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坝坝舞盛行,多流行于中老年妇女之间,也有少数年轻人或男性,是老百姓锻炼身体、自娱自乐的舞蹈方式。1999年,坝坝舞单全杰舞蹈队,经通川区关工委挂牌取名银霞艺术团,成为达城第一家挂牌的群众文艺团体。
新世纪:进入21世纪,达城群众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群众文化舞蹈发展迅猛,参加者多是中老年人。他们聘请专业舞蹈老师教学,创作编排了不少大中小舞蹈,不计报酬,到社区、乡村、学校开展惠民演出,参加“双红”活动、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及各种群众演艺活动或比赛,展示自我风采,丰富文化生活,传递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而今,随着相关部门对群众文化日益重视,达城群众文化舞蹈更加姹紫嫣红。下面列举部分群众文化舞蹈代表人物和作品:
戏曲舞蹈《俏花旦》: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扮演天真活泼、可爱泼辣的年轻女子。舞蹈《俏花旦》将戏剧与舞蹈结合在一起,音乐结合传统京剧、川剧打击乐及唱腔,生动地表现了花旦这一角色的表演风格,凸显女子“俏”的美丽。
表演者系巴山红叶艺术团傅祝萍、罗丽萍、邬泽琼、张平、郑永萍、杨小玲、余惠英、廖珍、李红梅等,注重对中国古典舞蹈手、眼、身、法、步舞姿的运用,年龄虽过五十,却跳出了花旦动态时的优美及青春洋溢的巴蜀少女形象。
领舞傅祝萍系通川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退休前是供销社职工,自小爱好舞蹈。近年来加入群众文艺团体,多次在群舞《刘三姐》《赞歌》《映山红》《春花梦》等担任领舞。《刘三姐》获达川区一等奖;《赞歌》获达州市二等奖。傅祝萍被评为达州市文联系统“文艺志愿者先进个人”。其双人舞蹈《花开通川》(刘代清)、《新龙船调》(杨建国)、《草原英雄小姐妹》(罗丽平)很受观众喜爱和欢迎。尤其是双人舞蹈《逛新城》(熊克林、傅祝萍),傅祝萍将一个藏族少女初进城的喜悦、活跃、俏皮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舞表演唱《瓜熟果甜乐人家》:作词王永恒(左6)、作曲梅光辉(左3)编舞王文桂(左5)。表演者系银霞艺术团王萍、李霞、胡秀丽、刘正秀、唐兴群五人。该作品用四川清音达州方言歌舞形式表演,表现出农村丰收的喜悦。表演者饰演农村妇女,诙谐幽默风趣,给观众带来笑声。
银霞艺术团多次参加省市级比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6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现任团长刘华。主要舞蹈有《洗衣歌》《康定溜溜的情》等。
原创舞蹈《美丽通川如画来》:作曲梅光辉,编舞况满园,红枫艺术团杜红兵、曹玲、周玉琼等20余人表演,表现出农村妇女在风景如画的田园场地劳动的情景,充满了诗情画意。2021年,获中国厦门文艺演出金奖。
红枫艺术团于2001年成立,彭挂卜任团长,后由杜红兵接任团长。杜红兵系通川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新冠疫情期间创作《心中的歌》,被四川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征用。艺术团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舞蹈比赛,获奖无数,主要舞蹈有《桃花扇随想》《风吹稻花香两岸》等。
民族舞蹈《赞歌》:编舞覃洪远,田园艺术团表演,表演者张孝菊、谭其勇、黎萍、余琴、何萍等。这是一部融合了传统蒙古族民间舞蹈精华的作品,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深切爱意和美好祝愿。2022年,获达川区一等奖。
田园艺术团成立于2017年,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有团员26人,主要节目有舞蹈、器乐、小品、三句半、群口快板等。主要舞蹈有《映山红》《江南情》等。
原创舞蹈《达州是个好地方》:作词刘国唐,作曲潘广宇,编舞冯月、曾庆碧,群艺中心表演,主要表演者陈再华、王晓娟、叶英、陈克素、侯迎春、王清等。该舞蹈通过情景舞蹈剧的形式,赞美达州是个好地方,激发观众对家乡的热爱。2024年5月,获达州市关工委、达州市舞蹈家协会等颁发的“最美舞蹈编导”“最美舞蹈”奖状。
群艺中心成立于2003年,团长王成兰。这是专为爱好广场舞的群众搭建学习舞蹈基础的一个平台,20年来培养了上百名学员。另有其他舞蹈《但愿人长久》《国韵》等。
双人舞白毛女片段《红头绳》:芳华艺术团熊克林和刘华表演,熊饰演杨白劳,刘饰演喜儿。该舞蹈充分表现出一对穷苦的父女苦中作乐过好新年的情景,获达川区二等奖、通川区二等奖。
熊克林:小时候喜欢唱歌、跳舞,1968年进入罗江区宣传队,1969年修铁路参加民兵宣传队赴陕西慰问演出,1978年参加三汇川剧团,1980年参工到罗江农具厂,1998年调至地区五金工具厂。退休后加入群众文艺团体,表演舞蹈、戏剧、小品等。他的舞蹈基本功扎实,身段灵活。
群众文化舞蹈:看大戏(巴山红)、我的祖国(金秋风采)、阔步迈进新时代(三月三)、阿佤人民唱新歌(巴山红叶)、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关爱)、 彝族欢歌 (通川区政府机关老协)、再唱山歌给党听(凤凰)、天浴(老体协)、茉莉花(华文)、人民是江山(现代)、盛世欢歌(天使)、想西藏(凤舞飞扬)等。举不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