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兴是区镇,青狮是一个乡,两地在60年代初期修建了一条简易公路,用碎石铺装。从此,这条道路就是两地之间重要的交通线,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之间的交通线。
70年代初,走在这条公路上的车辆非常少,客车不用说是没有的,就是汽车那也是难得一见,两地的货物,主要是靠马车和牛车。
最早似乎有一辆四轮的马车,由两匹马拉,矮小,其中一匹是白色的,或者不是马儿,而也许是骡子,但人们都说是马车。再后没几年就只有牛车了。一条黄牛拉着一个板车,板车上整齐码着货物。驾车的师傅穿着一件蓝色咔叽布的长袍工作服,在黄牛与板车之间跟着走,牛车晃晃悠悠不紧不慢,师傅偶尔拿着手中的鞭子呵斥一下黄牛,黄牛在呵斥声中加快了步伐,然后不多几步后有恢复原来的慢慢吞吞,嘎吱嘎吱的声音渐渐远去,牛车很慢,每小时大概只能走三四里路吧。牛车上拉的货最多也只有几百斤。每天往返于两地之间的黄牛拉车的师傅大约50多岁了,一般也不理人,只是默默的跟着牛车走,有一次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带着约莫两三岁孩子,因为恰好同一个方向,又并着走,妇女笑着和牛车师付搭话,一开始牛车师付也不怎么理,攀谈起来,牛车师傅居然和妇女娘家很近,算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妇女也很高兴,说着说着就谈起大家公认的熟人。牛车师傅话也多起来,脸上也有笑意了,甚而请妇女把孩子让到牛车上座。 再后来有了一辆拖拉机,不算很大的拖拉机,上坡的时候“公公公”冒着黑烟,拖着一个大拖斗。这辆中型拖拉机也不是天天走,大约每周能见到过一两次。
还有一辆摩托车,两轮的摩托车倒是天天走,绿色的油漆,突突突突突的,司机带着防风镜跑得飞快。早上和上下午都会跑一个来回,是邮政上的摩托车,货架上两边各搭着一个大帆布袋子,里面就是报纸和杂志,当年的两报一刊就是靠这样的摩托车驼着的。
70年代末期,大约也多了几个手扶拖拉机在路上跑。因为没有班车,两地之间的人只能靠两条腿,当他们看见跑得并不快的手扶拖拉机的时候,疲乏瞬间转化成勇气,年轻有力气的人都会纷纷冲上去爬车,遇到拖拉机爬坡减速轻松就能上去。当然也有运气更好的人正好拖拉机手是熟人,那么偶尔也会停下来把这个人捎上。运气最差就是拖拉机手碰到趴车的人太多干脆停下来把全部人赶下车。人们自然不自觉,司机一转身,又有好些个人重新爬上去了。 而今,类似青狮至义兴镇这样乡镇间的公路早已修成柏油路。比早年间的碎石路好得多。路上车辆也多起来了,按点的班车也有很多趟,爬车的人早就没有了,而那时爬车的年轻人已是胡子花白的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