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01|评论: 2

[转帖] 经济学家蔡昉:老年照护等家务市场化,将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复制链接]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4-11-10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能够照顾老人的人口数量与需要照料的老人数量之间的比例在下降,这或成我国老龄化社会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1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演讲中发出这样的警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17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蔡昉看来,中国家庭在家务劳动上的时间投入与国际相比并不算高,但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极高,这意味着她们是在就业之余承担家务,实际负担沉重,随着未来养老照护需求的增加,能够进一步挖掘的家庭劳动时间有限。

  对此,蔡昉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家务劳动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这不仅能显著稳定女性就业,还能为其他群体创造就业机会,而且家务劳动从无偿劳动变成市场化的有偿劳动后,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提升经济增长能力,也能够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

  以下是蔡昉的演讲全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我把照护经济当作银发经济的特殊例子。我们既要看到发展照护经济的紧迫性,也要看到照护经济产业链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它虽然是银发经济,但是实际上是朝阳产业。

  我主要谈论几个事实:

  第一,老龄化要求更多地照顾活动。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老龄化和养老面临的矛盾是照护比在下降。也就是能够照顾老人的人口数量与他需要照料的老人数量之间的比例在下降。这个比例的下降基本上是自然现象,无法改变。老龄以后,必然有一个阶段是需要别人照顾的。虽然我们进入老年,不一定需要照顾,但是部分老年人由于残疾、重病导致失能,他们是必须有人照顾的。

  我关注到一个数据,虽然不同类别的国家的老龄化程度和预期寿命不同,但是需要人照顾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即人口预期寿命与预期健康寿命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接近的。

  60岁以上不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余寿的比例,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25.6%。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占比为24.2%,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占比为24.7%,低收入国家是25.5%,基本上都围绕1/4的水平。中国的占比与其它收入组国家相比还要低,是23.6%。

  这个数据表明,一方面,我们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口相比更健康,我们的医疗卫生发展更好,保障也更好;另一方面,与高收入国家相比,我们的年龄不是很大,虽然我们的老龄化比重提高了,但是目前高龄老人占比较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们的余寿年限中,需要被照料的年份相对少一些。但是,这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我们在这方面的负担是会提高。这几乎是定论。

  第二个现象或者事实,是我们的家庭照顾负担已经很重了。当然,在谈论家庭负担时,不仅照顾老人,还照料其他人,特别是孩子,照料老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看一个跨国数据,在每天的24个小时中,我们有多少时间从事家务劳动,家务劳动也是无偿劳动。中国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占比为11.1%,我查询到的73个国家的算术平均值是12.5%。也就是说我们的家庭劳动负担没有比其它国家重,甚至略轻一些。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是极高的,达到60.5%,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的,其它国家的算术平均值仅为51.6%,差距很大。

  这意味着,中国妇女的家务负担虽然不重,但是她们是在就业之余进行家务劳动。其他国家的女性就业率并不高,因此可能是专职做家务工作。

  所以,我们的负担还是很高的,似乎也没有太大潜力可挖掘,但是老人照料这部分的需求又很大,这也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几乎所有相应年龄的人都会为这些照料问题发愁。对于年轻人而言,看到了这样的事实,他们的生育意愿不高,担心生孩子和养孩子。

  第三点,就是如何将照料这种需求转化为一个产业。我和英国劳动经济学家皮萨里德斯交流,他的观点是市场化,就是把家务劳动市场化和产业化,这可以带来真金白银的银发红利。

  第一方面,家务劳动市场化后,可以显著稳定女性就业。对中国的影响来说,近年来我国整体劳动参与率是下降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下降更快,女性50岁之后劳动参与率更是陡然下降。也有调查显示,年龄较大的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后,实际上是转向家务劳动了,例如帮助带孩子。这种情况下,家务劳动既成为女性的负担,又减少了她的收入。因此,如果家务劳动实现了市场化、职业化和产业化,从而解放了这部分劳动力,可以稳定劳动参与率。

  这与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也可以衔接起来,不然这部分劳动力就没有意愿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同时这部分劳动力回归市场,也能与那些职业化的照护人员形成合理的劳动分工。

  第二方面,家庭照护实现社会化、职业化,也能为其他群体创造了就业机会。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未来我们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城镇化需要赶超。而且,我们的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之间存在18个百分点的差距。这意味着未来还会有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进城。未来进入城市的人口就不再是新毕业的大学生了,而是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劳动人口,其中年龄偏大的女性劳动者,这部分人也需要就业。目前我们还有20%的人口在农业中就业,高收入国家只有1%到2%的人口在农业部门就业,所以我们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进城。我们应该给他们就业的机会。

  第三方面,就是人工智能和人力资本可以在这个领域形成良好的结合,即我们称之为经典的应用场景。很久以前,有一个瑞典的学者认为,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会替代很多工作岗位,唯独替代不了照料人。目前看来,这个观点不太准确,实际上现在很多机器人可以照料老人和孩子。但是,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照顾老人、孩子没有人情味,机器人替代不了人照顾父母的情感。

  所以,把人工智能和人的照料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通过合理分工,把一些苦累的活交给机器人来干,照顾人的职业也会变得体面,有人力资本的支持,可以提供更好、高质量的服务。

  第四个方面,是对经济增长有好处。将家务劳动转变为社会化的劳动,市场劳动本身就直接创造GDP。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做过一次时间分布调查,发现城乡居民的无酬劳动占到有酬劳动的53%。无酬劳动就不计入GDP,如果将其全部转化为GDP,那么整个GDP增长三分之一。我认为这可以直接提高我们的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能力。

  最后一点,能够显著降低家庭的负担和成本,这可以提高生育意愿和生育率。

  现在我们的人口发展战略,是以应对老龄化和少子化为重点,一老一小两个过程,也是两个极点。但这不是全部,还应该包括一老一小这两点之间的全生命周期。

  我认为养老工作做好了,就能向全社会传递一个良好的预期,包括对就业相关的预期,对人们的生育意愿等,都会产生更好的激励作用。
dxp

发表于 2024-11-1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市场化,应该也要引导多种形式并存,毕竟还要考虑不同的收入条件,而且要以人为本,低收入者怎么办?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