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网上发了邛崃学校教育史话五篇文章,因第六篇《学堂与学校》《崃山文艺》将刋用,故未在网上再发。有网友问我,前五篇文后均注明(未完待续),怎不见结尾文章。今将此文发麻辣网,以了全文收尾之愿。
据史籍记载,国内的学堂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翻阅几本保存下来的邛崃旧志,邛崃兴办学堂始于什么时候未见说明。
邛崃的书院兴办时间比学堂晚,但名声却响亮得多。鹤山书院是最早在《邛州志》上有记载的邛州书院,由魏了翁先生兴办于宋代,最早的校址在今文昌中学和学道街一带的古考棚地区。因此推断,邛崃早期的学堂兴办时间不会晚于宋代。
到了清未民初,学校开始取代学堂逐渐成为邛崃教学的主要机构,一直沿用至今。
私塾起源于春秋末期,是从更早的塾发展而来的。西周时期,塾只是乡学中的一种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私塾出现,逐渐成为私人设立的主要教学处所,通常只有一个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学堂与学校的区别在于学堂侧重传统教育,而学校则更接近现代化强调科学和民主;学堂的教育内容多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而学校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近现代技能。
在私塾上学的大多是幼儿和少年,今天八九十岁的老邛崃人小时候不少上过私塾。邛崃的北街至今还有私塾巷,传说这条街上临解放时仍有私塾存在。晚清时期邛州私塾在城乡很普遍,分散馆、专馆和义馆几种形式。散馆一般指教师自己开设的私馆,向学生收取学费和书籍、学习用品费用,无入学年龄限制,学习期限不固定,学习课程也不尽相同。专馆系富裕之家为培养子女,聘请教师开设的独立学馆,不对外招生;也有亲朋好友共请教师设的专馆,学习对象是几家的子女,但学生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义馆多为宗族和会馆出资聘请教师组织,带有公益性质,学生只交部分费用。
民国政府成立后邛崃大力推广学校办学形式,对学堂和各式私塾采取改良控制取代办法,直至学堂完全被学校代替,历史悠久的私塾也渐次减少,只剩少量的散馆残存。民国二十五年,全县只剩私塾108所,改良私塾32所。到了民国三十七年,私塾减少到43所(其中女塾2所),改良私塾减少到31所(其中女塾1所)。1951年邛崃的私塾完全停办,至此全县仅存公办的各类学校。
学堂存在的历史虽然比学校早,但邛州城区及乡镇两级普及学堂却在明清时期。到了清光绪二十九年,邛州的学堂进一步规范,由政府支拨办学经费的称官学堂,由地方学田庙产筹资办学的称公学堂,由私人或社会团体筹集办学资金的称自立学堂,单设高小的为高等小学堂,单设初小的为初等小学堂,初、高小兼设的为两等小学堂,开展幼儿教育的则称蒙养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全州有高等小学堂2所,初等小学堂49所,女子两等小学堂1所,共计52所。宣统三年高等小学堂增至5所,初等小学堂增至54所,女子两等小学堂还是1所,共60所。学堂虽不少,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能进入高等小学堂上学的学生并不多。光绪二十九年创办的邛州官立高等小学堂从开办至民国二年的十年间,常年仅一个班一年毕业学生4人。
清末,邛州学堂开始改设学校。到了民国初期,邛州改为邛崃县,全县学堂均要求改成学校。初时邛崃县政府规定初等小学学制四年,高等小学学制三年。民国四年政府又把小学分为两类,一类为国民学校和高等小学,学制分别为四年和三年;一类为预备升学的预备学校,分设在中学校园内。
据民国《邛崃县志》、1993年版的《邛崃县志》和《邛崃市志(1986~2005)》,民国初年至2005年邛崃县(市)主要有以下老牌学校。
邛崃县联合县立中学校。校舍由前清试院改设。光绪三十三年,视学闵鸿洲禀准开办邛州官立中学堂。次年大邑、蒲江两县派代表来邛,协商联办中学获准,官立中学堂改名邛属中学堂。1911年秋,四川保路运动兴起,邛崃罢市,学堂停办。民国三年4月,又经三县协商,议定恢复学校,更名邛州联合县立中学校,学制四年。民国7年秋,校址被驻军占用,只好迁至今书院街邛崃一中职工宿舍。民国十七年秋第十二班学生毕业,大邑、蒲江先后自办中学,联中停办。
四川省邛崃县第一中学。校址城区原学道街北端,初期占地总面积553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327平方米。学校创办于民国 34年秋,名四川省立邛崃高级中学校。从创办到1949年,共招男生10个班,女生5个班,约600学生。后学校不断发展,校名几经变更,1950年为川西邛崃中学校,1951年兼收初中生,1953年改名四川省邛崃中学校。1960年只招高中生,更名四川省邛崃高级中学校。1963年恢复为四川省邛崃中学校,高初中生兼收。“文革”中,曾取名四川省邛崃“五.七”一中。1978年,更名四川省邛崃城关第一中学校。1994年邛崃撤县设市后,改为四川省邛崃市第一中学校(2009年底迁入城北学子路新校区,原城区校园的一部分改设文昌中学)。
邛崃县东安初级中学校。邛州联合县立中学停办后,即筹办邛崃县立初级中学校。民国17年秋,招收第一班,学生约40人。教育局长石恒智代校长,不久由县人李国桢任校长。民国19年秋招收第三班后,规模始具。从民国21年起,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民国时期共毕业39个班,学生约1500人。1950年改名邛崃县初级中学校,学生183人,教职工23人。1951年私立蜀才、敬亭联合初级中学并入,改为邛崃县第二初级中学校,9个班,学生584人,教职工37人。1960年更名邛崃县东安初级中学校,增至20个班,学生1005人,教职工72人。1966年发展到19个班,学生1000人左右,教职工65人。“文化大革命”初期,该校停办。
邛崃县私立敬亭初级中学校。前身为民国21年县人张清平(字志和)捐办的邛崃县私立敬亭小学校。民国30年春开始办初中,逐步停招小学班。民国36年有初中6个班,学生222人,教师17人。民国36年夏,国民党邛崃“特委会”到校搜查,校董事长张开阳、副校长黄蜀澄等人被捕。四川省政府电令邛崃县长任和平将学校查封。后经张志和多方奔走,四川省政府准予复校,于民国37年春复课,时学校有3个班,学生178人,教职工16人。
邛崃县私立蜀才初级中学校。民国31年秋,原私立蜀才小学校增办普中,取名私立蜀才初级中学校,仍附设属小学,中学常年为6个班,学生320人,教职工17人,直至共和国成立。办学经费,主要来自邓和捐助的产业土地约500亩获得的收益。
邛崃县私立云吟女子初级中学校。民国18年前,县内女性青少年仅能受到初等教育,其后办起“女师”,但就读人少。民国28年,女师校长周英于成都私立中华女中“疏散”新津之际,商得该校同意在邛崃设立分部,校址原南街江西会馆(后南街电影院),周任分部主任。民国29年夏分部撤走,周英遂筹办私立云吟女子中学校。当年秋开学行课,并报教育厅立案。后逐年添招1个班。民国31年秋,招生3个班,规模初具。民国35年秋,该校与女师附中合并时,招收6个班,毕业个4班,学生约100人。周英创办云吟女中为教育界同仁赞佩,其它中学的教师纷纷主动到该校义务兼课。
邛崃县私立上智初级中学校。民国13年春,法天主教堂将原上智小学校改办为初中,取名邛崃县私立上智初级中学校。民国15年春,有初中3个班,高小两个班。民国31年起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同时招小学班,初中常年保持7~8个班。该校经费宽裕,教师待遇较好,设备亦较完善。学生有教内生(教徒)和教外生(非教徒),教外生占绝大多数。所设课程与一般中学相同,但教徒每天须念经,每周须做礼拜。
南街小学。光绪三十四年,在今市招待所内兴办邛州女子两等小学堂。民国4年,改为邛崃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附设初小两个班。
民国20年秋,邛崃县立女子筒易乡村师范学校开办,校址今南街中段老南街小校内。原女子高等小学校改为师范附属小学,与原设在南街中段的邛州官立高等小学互换校址,附小也迁至南街中段。民国30年附小有高初小8个班,学生约350人,教职工12人。1950年附小更名川西邛崃师范附属小学,男女兼收。次年,师范迁书院街,附小保留仍驻原址。1960年附小发展至15个班,学生650人。1976年,附小改名邛崃县南街小学校。1978年被列为县的重点小学,1980年被列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学校(2007年南街小学从南街中段迁至城南凌云街89号新校区)。
西街小学。光绪二十九年,在原南街中段南街小学处创办邛州官立高等小学堂,常年一班,学生10人。后更名邛崃县立高等小学校,民国3年春增至3个班,民国9年改名邛崃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民国17年改名邛崃县立小学校,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民国20年,该校与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对换校址,迁至老邛州文庙内(今市招待所)。民国29年秋,学校改名邛崃县城厢镇中心国民学校,逐步增至十二个班,约480人(初小八个班,约320人;高小四个班,约160人)。民国时期共毕业初小36个班,学生1400余人;高小67个班,约1400人。1950年10月,私立蜀才小学校并入后更名邛崃县城关区第一小学校,校址迁至在今西较场。次年秋,附设幼儿班。1956年2月,学校改名邛崃县西街小学。1970年春,学校附设初中班。1976年秋,原设的幼儿班扩展为幼儿园。同年秋最后一届小学班毕业,学校改为初级中学校。初级中学校搬走后,恢复西街小学。西街小学系邛崃县(市)的重点小学。
北街小学。清光绪三十年在邛州城区三皇阁(今瓮亭公园处)创办官立蒙养学堂,宣统元年改办简易识字学塾。民国5年,学塾改西城国民学校,迁城区善政街鹤山祠。民国34年省立邛崃高级中学校创办时,校址被占用,遂迁至城区城隍庙旁的秦三庙,更名城厢镇中心国民分校,这一年始办高小班,有学生约150人。1950年学校迁城区小北街玉皇观,改名城关区第二中心小学。1956年,更名北街小学。1984年下学期,转为邛崃师范附属小学。2003年4月,又改为北街小学。2005年北街小学有教职工141人,教学班38个(含5个学前班和2个特教班),学生1736人,是邛崃市(县)的重点小学(2006年北街小学迁至城北北小路)。
除了这些城区学校外,民国初年设在邛崃县乡下的学校有:东路东岳镇、高桥场、开元寺、冉场、青衣庙、杨场、泉水桥、大悲寺、顺江场、熊巷子、永丰镇、莲花寺、回龙镇、静岩寺、固驿镇公立国民学校和牟场公立高等小学校;南路宝林场、塔子坝、南河坎、卧龙场、孔明场、石头场、平乐坝(四所)、下坝场、道佐场、高桥寺、王店场、夹关、三义团、太和场、三角堰、公正团、三和场、孤峰山公立国民学校和平乐坝、夹关场公立高等小学校及夹关场杨氏自立国民学校;西路高场、鹤林寺、石子坡、大兴场(二所)、三教庵、水口场、清和场、何场(二所)、沙坝场、高兴场、马湖营、大胡椒山公立国民学校和高场天香文社公立高等小学校、高场江西会馆公立国民学校;北路好静庵、童桥、桑园镇、西禅寺、三坝场、马桥、天宫场、邵家庵、合江殿公立国民学校。
到了1949年,邛崃全县共有高中一所,普通初中5所。高中是四川省邛崃高级中学校,初中是邛崃县立初级中学校、邛崃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邛崃县私立敬亭初级中学校、邛崃县私立蜀才初级中学校、邛崃县上智初级中学校。这一年全县共有小学306所(其中民办2所),在校学生16174人,教职工118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邛崃市(县)的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到2024年秋邛崃市巳有大学一所,学生3300人。普通高中5所,其中高完中4所,高中生12290人。职高1所,学生2061人。初中9所,九年制学校9所,单设小学36所,其中初中生13494人,小学生32118人。幼儿园77所,入园儿童13115人。
忆往昔,看今朝,作为巴蜀四大古城之一的临邛古城,邛州曾经出过92位进士,近现代邛崃也涌现了众多的院士、学者和科学家,他们的成长成功都与邛崃古今学堂、学校和其它教学机构的教育培养密不可分。为此,我们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喝彩,向古今教育工作者致敬!
附图一:邛崃一中老照片
附图二:今南街小学
附图三:南街小学的师生联欢
附图四:今北街小学
附图五:今西街小学
附图六:美丽的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