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直播他对美国的“仇恨”可以说是到了“信手拈来、闭口成章”的地步。骂美国的各种问题,从“人权虚伪”到“资本主义腐朽”,但一转头他就被爆出在美国买房。于是乎,网友开始调侃他为“批判资本主义的精英生活体验官”。
张维为,这位“出国更爱国”的学者,早年留学瑞士,归国后更是得意于“批西方、爱祖国”。他多次强调我们生活多么多么好,同时贬低西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自豪”。夸赞我们的好处当然没问题,不过什么都夸会不会显得太无脑了?把我们的长处跟别人短处比合适吗?还有这“出国更爱国”的论调是否颇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意味?你丫那么爱国为什么还出国呢?
金灿荣,这位外交领域的学者啊看上去很面善哦,经常嘿嘿笑。他不仅热衷于“痛批”西方,更屡屡激励粉丝要“强硬自信”,然而却将自己的儿子送去美国读书,儿子取得老婆也是美国留学的女生——这是让他的粉丝们也“信仰西方的腐朽学术”吗?
鼓动民粹的“套路”:这些“国师”们的言论多半采取简单粗暴的“妖魔化”手法,将国际问题简化成“敌我”二分法,试图通过制造对外的仇恨情绪来迎合特定群体的情感需求。仿佛,世界一切不好都是美国这个国家造成的。他们用“美国即恶”的叙述逻辑,借助民众对外部不满的心理,将民粹情绪一层层地推上来。这些“仇美”言论带来了什么?当这些所谓的“国师”言之凿凿地“仇美仇日”时,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扩大了社会对外界的误解。他们让部分人群从根本上对“他国”抱有敌视心理,从而丧失了多元化和包容的视野。尤其是当他们鼓吹美国、日本和西欧“万恶”,将国际事务简单化地处理为“我们VS他们”时,许多我们的年轻人接受到的信息也会被片面化,极端的民族主义逐渐侵蚀了理性判断。他们的受众大多是对国际局势相对缺乏认知的“情感型”用户,以及部分对国家现状心有不满却又无从发泄的年轻群体。由于这些“国师”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激烈的情感宣泄出口,这些粉丝也就逐渐被锁定在了特定的“仇外”语境中难以自拔。
更为关键的是,部分人对这些“国师”的言论深信不疑,逐渐形成了偏见的定式思维。面对复杂的国际问题,他们不再愿意进行客观思考,而是本能地“反美”“反日”“反欧”,最终产生了一种过于简化的世界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