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发源于陕甘一带,成熟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四大声腔之一的梆子腔的鼻祖。辽阔苍凉的土地孕育了西北人质朴豪爽的性格,也赋予了秦腔宽音大嗓、疏阔豪迈、热耳酸心的特点。
时光流转,古老的秦腔何以持续“有戏”?跟随记者走进秦腔艺术节,感受秦腔穿越历史释放出的时代之音。
出戏:古老艺术焕新生
“定秦剑、剑哪、剑哪,却怎么七尺剑,未扫群雄酬夙愿……”在秦腔“二度梅”获得者李东桥带来的秦腔交响音乐演唱会上,《千古一帝》刚柔并济的声腔与气势宏大的管弦乐团交相辉映,倾倒了全场观众。
在第十届秦腔艺术节,17台大戏接连登场,其中不仅有秦腔经典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还有越剧名团、豫剧名家助力参演,更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元素。
11月1日,演员在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秦腔传统戏《满江红》。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戏曲名家李树建献唱的豫剧《清风亭上》融入了“喷空”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河南方言的独特魅力;秦腔现代戏《生命的绿洲》,舞台充满了科技感,音乐创作则创新性地将信天游与秦腔有机融合;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由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倾力打造,音乐唱腔悲壮高昂,舞台效果大气磅礴。甘肃秦腔艺术剧院创排的历史剧《蔡文姬》,既有秦腔的宽音大嗓、直起直落,又兼备秦腔“肖派”的凄切委婉、缠绵悱恻,引发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出新戏,更要出精品。旗下拥有西安易俗社等秦腔剧社的西安演艺集团坚持守正创新,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这几年来创作了一大批反映新时代变迁和人民奋斗的优秀作品,涌现出众多斩获大奖的精品力作,让秦腔的豪迈之音持续唱响。
出人:秦腔代有才人出
深秋时节,西北工业大学的一间教室内,选修秦腔课的学子与剧社演员同台而唱,歌声飘扬。
在秦腔艺术节期间,多位著名秦腔艺术家走进高校,向青年学子们传播戏剧文化和创作经验。“戏曲进校园,带来的不仅是演出,还是戏曲艺术的传播普及,更是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驻青年一代心中的种子。”西安易俗社社长、梅花奖获得者惠敏莉说。
11月1日,演员在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戏曲舞蹈《满园春》。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在秦腔进校园之外,本届秦腔艺术节还举办了戏曲传帮带、秦腔新人秀、梨园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并特意为青年秦腔演员开辟了表演专区。参加折子戏展演的青年演员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18岁,而上演秦腔大戏《宝莲灯》的西安演艺集团青年团的演员们平均年龄只有20岁,是秦腔界最年轻的专业剧团之一。
“青年学生要勇担重任,当好戏曲艺术的传承人。我自己也要在成为秦腔合格传人的道路上勇毅前行。”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戏曲表演专业学生邓嘉说。
出圈:铿锵何止剧场内
如今,在传统舞台之外,秦腔以丰富的面貌出现在景区和网络平台上。新时代秦腔艺术工作者在求新求变中让秦腔“古调”有“新弹”。
“瑞雪初霁云舒卷,煦日和风艳阳天……”11月2日下午,“秦腔戏迷乐”活动在易俗社文化街区戏楼开演,来自四面八方的戏迷与游客或站或坐,不断以掌声、叫好声与台上的演员互动。
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是由曲江新区打造的以秦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街区,街区内建有露天戏楼和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如今,通过文旅赋能,这片古色古香的方寸天地已然成为西安秦腔文化的新地标。
除了“秦腔+文旅”,本届秦腔艺术节还以“秦腔+体育”推动秦腔艺术持续“破圈”。11月3日,在2024西安马拉松赛场上,秦腔戏曲人物在钟楼“闪现”,让参赛选手在奔跑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届秦腔艺术节期间,“直播间看大戏”也让全国戏迷过足了戏瘾。西安三意社、德风社的戏曲演员把传统秦腔剧目搬进了直播间,每晚吸引了超过5万戏迷在直播间看大戏、赏经典,掀起戏曲文化新潮流。
11月1日,演员在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开幕式上表演秦腔《锁麟囊》。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这些年来,随着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以秦腔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在网络平台持续走红。
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节目《山河诗长安》,一经播出就冲上热搜第一,高亢激昂的秦腔在大唐不夜城划破夜空,吼出了自信豪迈的秦人情与中华魂。今年4月,秦腔版《上春山》MV将古老秦腔与西安风貌融合为一,成为互联网上的又一个“爆款”。
如今,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景区车站,丰富的秦腔文化创意产品也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作为“秦腔+动漫”的代表作品《漫赏秦腔》,撷取了《三滴血》《铡美案》《周仁回府》《龙凤呈祥》《夺锦楼》《五典坡》《白蛇传》等一众名剧的精彩片段,在播出后受到热烈好评,更将这一股秦腔“国潮”风带到了海外。
烈烈秦音,传唱千年。秦腔艺术节自2000年在西安举办以来,至今已历经了十届,已成为弘扬发展秦腔艺术的重要载体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盛会。通过大力传承发展秦腔艺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三秦大地厚重而肥沃的艺术土壤,正孕育着更加绚烂的戏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