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心念念的家乡彭州市敖平镇“红岩子”(彭州市原红岩镇),有一座熠熠生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彭州敖平镇的正觉寺千宝塔,那可是咱这儿岁月沉淀出的宝藏。
我这个土生土长的红岩人呐,童年最难忘的,便是一次次登上那塔尖,手摸塔顶仙桃树、野花椒,俯瞰着白塔坝广阔的田野,微风拂过,满是质朴又亲切的滋味。正觉寺塔静静伫立在彭州市敖平镇白塔店村 3 组,打北宋天圣元年(1023 年)起,它就扎根于此,掐指一算,悠悠 1001年的漫长时光呼啸而过,它宛如一位坚毅的时光守望者。
瞧这宝塔,四方造型,13级密檐式砖塔身姿挺拔,足有 27.54 米高呢。砖砌的须弥座式基座稳稳托着塔身,像一双有力的大手。外檐上,菱角牙子砖和叠涩砖交错排列,恰似给塔身精心镶嵌的古朴花边。走进塔里,13层塔室别有洞天,砖砌圆柱撑起斗栱,斗栱再稳稳托着那覆斗状藻井,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往昔匠人的巧夺天工。
只是岁月无情,正觉寺塔也饱经沧桑。东南方一角塔檐似是累了,垮塌下来,残破的塔身却仍倔强地刺向蓝天,那画面,狠狠撞进观者眼帘,冲击力十足。想当年,清末咸丰、同治年间,一场大火让它备受煎熬;1933 年,7.5 级地震又来肆虐,塔顶被震松,此后时不时有砖块坠落,像伤心的泪。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边生产队的人啊,时有钻进塔里,拆走砖块去铺牛圈、猪圈,底层塔身惨遭破坏,临顶的南边塔身受影响出现一个大窟窿,看着真心疼。好在 1977 年,我写的《彭县红岩正觉寺古塔亟待维修》登上《成都晚报》后,彭县人民政府迅速行动,拨出 7000 元,运来红砖,划出 4 亩地围起人工保护圈,修起起两米来高的红砖围墙,给它披上一层“守护铠甲”。
可磨难还没结束,1998 年,塔基西南须弥座下被拆进塔身 1.15 米,裂缝像狰狞的伤口,足有 5 厘米宽,摇摇欲坠似要倒下,加上四周多是农田,少了树木植被遮风挡雨,风化愈发严重。即便如此,它独特的建筑风格、精妙的修建技术、科学的力学结构,还是让历史学家、建筑学家们赞不绝口,正觉寺塔被郑重收录进《中国古塔名典》,成了响当当的中国名塔,一路从彭县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跻身 2006 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 年那场惊心动魄的 5·12 汶川特大地震,又给它一记重创,好在 2011 年修旧如旧,正觉寺塔得以重焕生机。
白塔周边这片土地,也曾有过艰难往昔。土质黏重、耕作艰难,满是黄泥的田地里,杂草丛生、人工除草难。当时水稻、小麦产量少得可怜,倒是席草长得繁茂,编草席成了当地农民的拿手活儿,乡亲们靠四处赶场贩卖草席维持生计。“养女不嫁白塔坝,席草架子骑滥胯”这句民谣,透着白塔坝人往昔的无奈与辛酸。解放前,和什邡边界相邻的白塔坝,成了土匪“棒老二”的“乐园”,稻谷、猪牛经常被抢,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好在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乡亲们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过上了太平日子,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1981 年包产到户,大家种田积极性高涨,跟着乡镇政府科学种田,种上杂交水稻,亩产从 600 斤“蹭蹭”涨到 1200 斤。90年代,产业结构一调整,粮食、西瓜、川芎、大蒜、黄背木耳等齐上阵,乡亲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如今,乡亲们早已住进宽敞舒适的新农村小区,水电气光缆一应俱全,私家车也开进了众多的寻常百姓家,日子越过越甜。
正觉寺塔附近,故事也不少。1958年彭县至什邡县的公路,“彭—什公路”经此过境,1958 年至 1962 年,彭县县委在这儿建了县委农场,一批又一批县机关干部、公社干部来此挥洒汗水、劳动锻炼。
1985 年起,有山东老乡来包田种西瓜,红岩子牌“口口脆”、8424 优质西瓜声名远扬,到 2009 年,种植面积扩到 4800 亩,畅销四方。敖平镇党委政府和原红岩镇党委政府顺势而为,年年操办红岩子品牌西瓜节,帮助乡亲们促销增收。2011 年,占地 300 亩、观赏荷花品种超 200 个的“蜀水荷乡”荷花观赏基地建成,赏荷节带火乡村旅游。
这里还有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西瓜、蔬菜大棚生产基地,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大步向前,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对正觉寺白塔爱得深沉,对家乡这片热土满心眷恋。
愿敖平镇的父老乡亲,往后的日子都如春日暖阳,越来越红火!
【丁穆松】
作者简介:丁穆松,男,敖平镇政府退休干部,彭州市作家协会、地方文化研究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彭州市老科协副秘书长。
2024 年 11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