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个好地方系列之二十一——喀什
将近六个小时的路途奔波,我们在下午三点左右到达了喀什。原以为喀什是新疆的第二大城市,但上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才知道喀什在新疆排第四,排第二的是库尔勒。影响城市排名的指标很多,既然官方将喀什排名第四那应该有充分的理由支撑,但我似乎对这样的排名有些不以为然。——从来只听说“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却没人说“不到库尔勒甚至不到乌鲁木齐不算到新疆”的话。
阿克苏到喀什有五百多公里路程,路途的风光依然变化万千。刚刚还在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上行驶,翻过隘口却又看见远方的一道山峦,化学元素的含量不同让山体岩层看上去色彩斑斓。一条小河蜿蜒在茫茫戈壁中,让人想起“长河落日圆”。观山望景时间过得就快,等汽车进了喀什城区我才有了明显的饥饿感。喀什是新疆最具西域特色的城市,吃饭自然也要选择最具喀什特色的饮食。在我们的提议下小王开车在城里转悠,想要找一家正宗的维族餐馆。走过了几个街区,总算在一条背街深处找到一家满意的饭店。
民族风格浓厚的三层建筑看上去很气派,金色基调的矩形大门给人富丽堂皇之感。门前是一排郁郁葱葱的树木,台阶两旁各种颜色的盆栽花草开得正艳。伊斯兰风格的圆顶窗户配上深蓝色窗帘让人心静,墙面上垒砌的各种几何图案极具异域特点。被服务员带领着去了三楼的一个餐桌,觉得有些逼仄我们要求换一个更大的,却被告知只有那张桌子没被预定。见我们有些犹豫,服务员面露难色地通过对讲机用维语不知和谁说了几句话,之后把我们往二楼带,边走边解释:“晚上有个大型活动,下午三点后就不接待散客了。看你们是汉族朋友,大堂经理才同意让你们进店吃饭。”
在二楼的一个小包间坐下,不经意扫了一眼大厅,看见几个警察和十来个服务员围坐在靠街边的两张圆桌上好像在开会,由此可见服务员说的晚上有活动并非托词。——重要聚会需要安全保障,有警察在场,人人都觉心安。接过服务员送来的菜谱,我被表嫂推举为“点菜官”。征得大家的同意,我点了大盘鸡、清炖羊肉汤、烤鱼和两个素菜,为小王、表嫂点了炒面,表哥、老婆和我点了米饭。不知是肚子饿了胃口好,还是餐馆厨师技高一筹,大盘鸡不仅味道鲜美,里面的洋芋和面皮吃起来也很香甜。饭后结账让我颇感意外,原以为在闹市区这样的大餐馆吃饭价格一定不菲,但我们五个人一共才吃了两百六十元。
吃过午饭,喀什游的行程正式开启,第一站是艾提尕尔清真寺。我们被小王带领步行到“汗巴扎”,那里是喀什一个很大的集市。穿过地下通道,我们来到一个大广场上,清真寺就坐落在广场西边。为了突出名族风格,土黄色成了清真寺主楼的主色调。伊斯兰风格的圆顶大门和墙体上装饰的圆顶壁龛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格调,两侧高高的宣礼塔好像随时都在召唤信徒,指引他们前来虔诚礼拜。
主楼建筑看起来并不雄伟,但始建于1442年的艾提尕尔却是世界著名的五大清真寺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清真寺,这倒激发起了我的好奇。走到大门口想要进去参观,却被工作人员告知里面正在做礼拜,再次开放要等到下午四点半。不能进入清真寺,我便在广场上溜达,看见几个维族老人坐在广场西北侧树荫下的长椅上,我便走过去和他们打招呼。在征得同意后,我和他们聊起了家常。四个老人有两个能说汉话,其中较胖的老人——我叫他老哥——后来知道他69岁——汉话说得比较流利,他就成了我的主要聊天对象。老哥指着其他三个老人给我介绍,说他们四个人退休前都是喀什运输公司的司机。我问老哥为啥没去艾提尕尔清真寺里做礼拜,他说他家附近也有清真寺,做礼拜就去那座清真寺,来广场主要是和老朋友见见面聊聊天。
在我的印象中,男性穆斯林特别是上了年纪的男性穆斯林一般都会蓄大胡子,但我身边的四个维族老人脸上却都没有胡须,于是就想问问。涉及宗教信仰的话题一般都比较敏感,我犹豫了好久最终还是没忍住。听了我的问题,老哥的反应很平静,他说,男性穆斯林留胡须和女性穆斯林戴“希贾布”源于伊斯兰教对偶像崇拜的禁止。胡须和希贾布——也就是头巾在伊斯兰教中被当作“遮盖物”,象征着回归宗教的本真。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留胡须戴希贾布也有区别,比如乌兹别克斯坦就禁止男性穆斯林留胡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对穆斯林是否留胡须也不做硬性规定,法国土耳其等国还禁止女性穆斯林戴头巾。
老哥说,在新疆男性穆斯林留不留胡须是可以自己决定的。他退休前在运输公司开长途客车,为了工作方便就选择不留胡须。2009年乌鲁木齐发生的那场暴恐事件,一些暴恐分子就把又长又密的胡须当作他们相互识别的标志,让包括维族同胞在内的各族民众对此深恶痛绝。这些年内地来新疆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了不让外地客人产生心里负担,很多以前留胡须的穆斯林自愿不留胡须,不少老年维族穆斯林也将蓄了多年的大胡子剃了。老哥的话给了我较大的触动,一些不怀好意的西方人整天都在鼓噪新疆缺少人权打压少数民族,要是他们来新疆走走看看,听听这位维族老哥的话又该作何感想呢。
说话间我看见有人往清真寺走,我便与维族老哥和另外三个维族老人握手道别,打算去清真寺游览一番。清真寺大门里面有个很大的庭院,各种树木花草种植其中,看起来像个漂亮的花园。在礼拜殿、讲坛、外殿和水房等地走马观花了一圈,我又在庭院一侧的宣传栏前停下了脚步。宣传栏上的介绍说,艾特噶尔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每天平均有两到三千穆斯林在这里做礼拜。星期五的主麻日下午,礼拜的穆斯林多达六七千,在古尔邦节,全疆各地到此礼拜的穆斯林甚至能把清真寺外的大广场填满。
从清真寺出来走到广场上,有个问题一直在我脑中萦回。从西汉起,佛教便在西域盛行,此地已知最早的寺庙莫尔寺便建于公元三世纪。如果说鸠摩罗什将佛教在西域发扬光大,而唐玄奘的西天取经又将佛教在西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那是什么原因让曾经鼎盛了几个世纪的佛教在这片土地上逐渐衰退,又是什么原因让伊斯兰教在这里发扬光大?站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我很快就为自己幼稚的想法感到好笑。世间万事都有其自然规律,按伊斯兰教的说法就是安拉主宰一切,按佛教的说法就是万事皆有因果,对我来说,来过喀什到过艾提尕尔清真寺还在里面走了一遭就足够了。
如果说历经六百年沧桑的艾提尕尔清真寺沉积了太多历史,那旁边的吾斯唐博依老街便在岁月的风雨中经历了无数次洗礼。吾斯唐博依老街又被叫做“千年古街”,是因为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喀什——当时叫疏勒城——就是古疏勒国的王宫所在。曾经的古国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民族特色浓厚的古街却以别样风情迎接南来北往的人。漫步在土砖铺成的街道上,鳞次栉比的店铺大多装饰着绿色镂空的壁龛,上面摆放着各种颜色的花束给人轻松愉悦之感。几座维吾尔风格的洋葱顶建筑分布其中,营造出一派浓厚的西域风情。不同店铺售卖不同商品,极具民族特色的服装鞋帽、手工艺品、乐器以及干鲜果品让人目不暇接,轻柔的新疆音乐从店内缓缓飘出,无时无刻不在撩拨我的购买欲望。
被身穿“亚克太克”、“尼木恰”和“艾德莱斯绸长裙”的店家热情招呼,端着盛满葡萄干牛肉干果脯奶制品的盘子请游人品尝。边走边吃边看,我在不经意间走到了一个三叉路口,循着节奏明快的弹拨乐望过去,就看见有人正在前面一家店铺的二楼挑廊上跳新疆舞。那里正是喀什有名的百年老茶馆。两层结构的茶馆,大门两边摆满了盆栽树木和鲜花,高高悬挂的红灯笼与蓝色拱形外窗相映成趣。进入大门,在服务员的指引下走上二楼,就看见铺满地毯的二楼大厅,每张桌子都坐满了喝茶的客人。说是茶馆,除了售卖茶水饮料也售卖多种维族特色小吃和茶点。本打算在茶馆里坐下喝杯店里最有名的玫瑰奶茶,但因为暂时没有空位我便走到挑廊上去看跳舞。
头戴蓝色花帽,上身穿一件深绿色“尼木恰”绣花短衣的瘦小老人,在旁边一位身穿便装的维族中年人的热瓦普伴奏下,一边跳着欢快的新疆舞一边和主动向他致意的游客含笑点头。不到两米宽的挑廊,外侧装饰着蓝色的圆拱形开放式窗檐,上面挂着用“艾德莱斯绸”做成的粉红色窗帘。阳光从半开的窗帘中透过,把柔和的光映照在蓝色窗檐、蓝色天花和跳舞老人的蓝色服饰上,构成一副色彩艳丽的优美图案。
想等个空位坐下来喝杯茶,我边看跳舞边等边想,这家老茶馆真的开了一百年?如果想给人历史厚重感的印象,为啥不像“千年古街”那样也将其叫做“千年老茶馆”呢?为了找到答案我上网查询并很快得到了答案。从西汉开始,疏勒城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原、南亚、中亚等地商贾云集于此,这里也因此变得繁华,催生了大量食肆茶馆。而今,一带一路又给喀什带来了新的机遇,从这里即可联通南亚、中亚,也能联通欧洲、非洲。看准商机,六十多岁的现任老板买买提•乌斯曼从他父亲手上接过老茶馆,经过一系列改造翻修后将其命名为“百年老茶馆”。因为买买提•乌斯曼的父亲也是从他的父亲手里接过茶馆的,由此推算,百年茶馆并非虚言。
久等没有空位,我们只好遗憾地离开。站在街上回望,跳舞老人还在优雅地舞蹈,于是就想,那句“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的话是不是说,千年古街、百年老茶馆具有浓厚的西域特色?如果这还不算,那喀什古城应该会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