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崃岭朝云
----临邛八景中的文化解读之六
邛崃和临邛的地名形成,按照志书的记载,都与邛崃山有关。八景中的崃岭朝云的崃岭,就是崃山,也就是邛崃山。《水经注》:崃山, 邛崃山也。《山海經》:崍山。。。其陽多黃金。邛崃山也叫邛笮山、大相岭,又叫泥巴山。邛崃山脉位于四川省西部,北部起点是阿坝县,经荥经、汉源,南端是邛崃。南北绵延约250公里,是 岷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也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地理界线。康熙志是这样描述临邛古城与邛崃山的关系的:“邛崃(山)拥峙,指掌可求”。邛崃山有如此重要性,离临邛古城如此之近。古人将以邛崃山作为八景之一,也在情理之中了。 崃山的本意是指邛崃山,地域范围较广,但近现代以来,崃山地名开始发生变异,所指的范围开始缩小,几乎成为邛崃地名的又一个代名。1949年6月,中共川康边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的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下属15个支队,遍布川西。其中邛崃的游击队,就称崃山支队。上世纪五十年代,好像人民日报报道邛崃的一个新闻,用的标题是《崃山火把万代红》。邛崃修玉溪河工程时,喊出的口号是,“崃山儿女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些所指崃山,就是邛崃的代称。顺便说一下,最近邛崃开始大玩崃字,被玩成了一个文字梗,崃,有时作为地名邛崃,有时又成为到来的来。例如,欢迎到“崃”,崃耍咖啡店,等等。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崃岭,应该是指我们经常在早晨看到的看到的远远西边高高的皑皑白雪的山,例如大雪塘。但实际,古人所指的崃岭,并不是它。也不是泛泛的指古城西南边上的山。景点的位置非常具体。据清康熙《邛州志》载:“崃岭朝云,在州治南八里,即邛崃山,春夏常有云气。” 清嘉庆《邛州志》〉记:“崃岭朝云,州南八里。”所谓在州南八里,大概应该在土地坡一带,古人认为土地坡一带就是崃岭。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其实与当时古人对临邛古城的地理位置的认识有关。古人认为,在临邛所见的山脉,其实有数个,主要是邛崃山和雪山。民国《邛崃县志》还具体描述了邛崃山与雪山之间的位置关系,“ 古临邛之南百里而遥,有三山,中为邛来大山,左为蔡山,右为蒙山。其北百里而遥,有二山,左曰雪山,右曰雾山。”简而言之,古人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雪山,不是邛崃山。临邛周边的山,才是邛崃山。清康熙《邛州志》载:“邛崃山,州治南八里。派自沉黎(今汉源一带)之地,直走千里,至州环抱为镇。”民国《邛崃县志》说:“邛崃山,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地名土地坡者,即是邛崃山之山麓“。那么,古人的所谓的拥峙古城的崃岭,大概是指红岩子到大鱼村一线。这应该属于五面山。至于现代地理学如何划界邛崃山,甚至龙门山与邛崃的位置关系,那是现在的看法了。
但是很多人对崃岭朝云的的崃岭是指土地坡仍然有疑惑,他们感觉土地坡是一座浅山,与云雾怎么也联系不起来。但是,应该说古人的说法是真实的。清康熙《邛州志》载:“崃岭朝云,在州治南八里,即邛崃山,春夏常有云气。” 八景中的崃岭紧靠南河的,温度低,水气重,所以经常发生云气。就连临邛古城,我小的时候感觉有雾的日子,也比现在多得多。而过去,在临邛城是可以轻易望见崃岭一带云雾缭绕的景观的。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回澜塔对面的南河南岸五面山上,与土地坡环境相同,山上原来有古寺一座,始于元,胜于明,旧名广福寺。但因当地经常产生云雾,遮掩庙宇,白云闲闲于岛屿之间,遂更名为云居寺。说明,临南河的五面山区,发生云雾现象,非常普遍。崃岭朝云是成立的,古人诚不欺我。现在,由于城市扩大,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南河边的崃岭发生云气的现象,很少看到了。偶然,还有人用无人机拍到这种景像。
古人在用“崃岭朝云”这个名字时,是用了心的。朝云,原意是早晨的云雾。但其实这里是用了典故的,有一些寓意。那就是来源于战国末期辞赋家宋玉的《高唐赋》。《高唐赋》里面讲有一个故事,楚国的君主曾经游览高唐,在梦中见到一位神女,相见甚欢,神女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大王后来每天早晨观察巫山南坡的高台的那些彩云,果然和神女说的一模一样。于是为她立庙,称作朝云。崃岭之上有没有像朝云那样的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也许有吧。 由于对地理位置的认识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崃岭朝云景点的描写的风景已经近乎消失,有人用临邛西边早晨雪山风景取而代之,我想也是可以的。那个翠阁秋阴的翠阁不就曾经用瓮亭来代替过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