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忙得出圈了,需要寻找原因,尽量加以缓解。
首先有一些机构并非生产性的,而是处于社会管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们如果过度忙碌,要考虑自己是否管了不该管的事。社会运转的主线索是生产和消费,那些参与管理的机构,社会设计了它们的规模,也就是它们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和经费,它们的管理工作理应大体由这些人员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完成,那些工作就是整个社会生态的恰当部分,管不过来的,可能就是不必要管的。如果工作需要长期加班加点,甚至需要外部“临时工”增援,那么有一种可能,这些管理机构的工作“做多了”,管了它们不该管的事情,或者把事情管得过细了。那样的话它们虽然非常努力,但对激发社会活力未必就是有利的。
第二,过度忙碌的各种机构需要自我审视,是否内部有严重的“内卷”。“内卷”的问题如今在国有和民营机构中,都广泛存在。也就是说,大家的忙碌并非以创造社会价值的真实效果为导向,而是以自我表现、压过同事、交差、让领导高兴为目的。有事做事,没事也要生事来做。
在许多机构我们都可以听到大量对“内卷”的抱怨,但大家都无能为力,只好随波逐流,写各种各样的报告,开十几分钟就能解决,却拖成两三个小时的会议,根本不讲效率。本来为了同样的工作价值可以按时下班,但不得不拖到很晚,并且搭上周末加班。
第三,加班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习惯。前几年互联网大厂反“996”,在那些大厂内部起了一些效果,但对全社会的影响其实很有限。大多数机构让员工加班,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仍然没有道德上的不安,而且认真执行有偿加班的机构并不多,劳动者的休息权利远未受到应有尊重,上司让直接下属加班,通常是无所顾忌的。由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容易,很多人如果可以通过加班多挣点钱,或者能以此得到上司的好感和赏识,也往往愿意付出。这种情况促进了上面说的“内卷”,也让一些机构负责人通过扩权来增加KPI有了更多意愿。
国人这么忙,对经济发展并非有利,因为工作忙碌成了许多人生活的主题,消费既缺少时间,也少了愿望。大家越忙经济越好,这种印象不符合市场规律,创造与消费需要的是平衡。可以说,在我们社会消费不振的诸多原因中,国人过度忙碌,无效忙碌,无疑是其中之一。所以说,我们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劳动法要发挥作用,加班必须有加班费,那会使加班受到限制。
把过度加班的问题解决了,肯定有助于扩大消费的活跃度,经济更多内生动力,那样的话,工作岗位就会增加,另一些人找不到工作,没事情干,没钱赚的情况会随之缓解。一个工作与生活更平衡的生态只会让我们的社会更有生气,也更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