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牌坊贯蜀中续篇
除了前面几篇文章所述外,邛崃消失了的牌坊还有不少,本篇择其重要的介绍于后。
北街口良二千石坊,与东街张知府坊相峙,为纪念邛州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甲子科举人、云南澄江府知府张如峦,表彰其“居官廉介,执法无私”而立。坊名出自汉朝汉宣帝曰:“使政平讼息,民无愁叹,与我共理,其惟良二千石乎!”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故坊名良二千石坊。
位于书院街口的崇正书院坊,为崇正书院而立。
三步石坊,位于原邛州城隍庙附近的三步石街口,因石坊下有三个石条铺就的脚踏石,故坊名三步石坊,街取名三步石街。
鹤山书院坊,位于学道街考棚前。古有鹤山书院,旧址在州西五里;后改建于正南街,宋·理宗御书“鹤山书院”四大字赐魏了翁。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丁丑,州牧吴祥将“鹤山书院”改置城西善正街后,即今之考棚街,才立“鹤山书院坊”。
武侯过辙坊,位于原邛州城东门外,为缅怀三国时期诸葛丞相来邛驻军南征而立。明代邛州知州牛大纬始建,毁后清代温廷云重建。
原城东外街双节坊,邛州国学杨萱之妻张氏二十一岁时夫亡而寡,矢志守节,孝事翁姑,抚养侄儿。侄儿亡后又抚养侄孙成人。张氏七十二岁卒,清乾隆五十六年立双节坊以彰其德。
原城南外街双节坊,陶亮生的《蜀中楹联偶谈》文中所称:“盖妻妾同时有孕,夫暴死,而两遗腹子生。妻妾共守,家以再造,卒得朝命旌扬,有此好题,集好句,亦天造地设也。”坊上镌刻有楹联:“天下苦心人,宗祀得全,大弦廉以清,小弦廉以折;世间遗腹子,母恩图报,季方难为弟,元方难为兄。”
原城南外街节孝坊,上镌刻楹联:“一片贞心盟古井;千秋懿德表邛城。”
原城南外街帝出乎震坊和万化总持坊。城南外一里许,曾有迎旭庵,明万历年间邛州举人、都察院刘应宸、翰林编修刘纲、解元刘纪及僧共建。庙前立二石坊,即“帝出乎震坊”和“万化总持坊”。坊名高深莫测,让人难以理解。
我们翻阅相关用白话文翻阅后出版的古籍书,才从书中得知“帝出乎震”的大意指太阳“从东方升起,震为东,为春,一年之始,一日之始(帝出乎震)”;“总持万化”指天皇大帝“总持万化,节制雷霆,九天所主,三十六禽……上都九天,日月星辰;中统五岳,城隍威灵;下通河海,十二泉扃;北酆九垒,水陆阳冥;命令到处,莫敢不遵。”由此可见,“帝出乎震”、”万化总持”意示天上玉皇、世上皇帝分别是天上、世上之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珍贵。迎旭庵应该面东而设,庵前无摭拦,凌晨站在庵外可观东方日出。庵前两个石坊故分别用东方旭日代表的天王、地皇相关的“帝出乎震”、”万化总持”取名,表达了迎旭庵的僧众想修到佛教中最高境界的崇高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