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替补:哈里王子自传》中文版发布会在北京东进国际中心国家版权创新基地隆重举办。自2023年1月《替补:哈里王子自传》由哈里王子亲口叙述的回忆录首次发行以来,这本书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此次中文版的发布再次吸引了众多嘉宾、媒体和读者的目光,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活动围绕两场主题鲜明的对谈展开,深度剖析了《替补》的多重内涵,带领与会者探讨哈里王子从个人成长到心理疗愈、从家族冲突到身份认同的多维命题,呈现出一场跨越个人、文化与社会的深度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新周刊前一天新鲜发布的年度汉字“替”也与哈里王子的故事产生了呼应。解说词提到,“每一次替换赛道的本质,都是在寻找更适合当下的活法和未来的去处”,这一主题正是《替补》所呈现的哈里王子寻找自我、重新定义人生赛道的核心。
活动在精彩的开场致辞和揭幕仪式中拉开帷幕。本书的译者之一、知名翻译家李尧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社长谢爱友分别从文化背景和中文版出版的意义出发,分享了《替补》一书的独特价值。李尧在发言中强调,哈里王子的亲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和立体的王室世界,而中文版的出版,则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哈里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珍贵机会。谢爱友则提到本书是“一部直击人心的真实记录,一部穿透灵魂的生命故事,一部足以令人动容的勇气之书”。作为本书的主要译者之一,资深媒体人陈鲁豫也全程参与了两场对谈,与在场嘉宾共同探讨了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与文学深度。现场还揭示了她的另一重要身份——中国翻译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她一直以这一身份积极参与协会事务,为实现自己的翻译梦想做了充足的准备。
整场活动以两场主题对谈为核心,深入探讨了《替补:哈里王子自传》的多维价值。第一场对谈以“真诚·突破·自我”为主题,由特邀主持人房琪携嘉宾陈鲁豫与北京大学赵白生教授共同展开。对谈从书中一段细腻的母子回忆切入,探讨了哈里王子如何在成长过程中直面失去母亲的巨大创伤,努力追寻自我。陈鲁豫从译者视角分享了如何忠实呈现哈里的真诚情感,赵白生教授则从传记文学的高度分析了本书独特的叙事结构及其文学价值。第二场对谈聚焦“成长·记忆·治愈”,由读书博主赵健主持,与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和陈鲁豫一同探讨了书中关于心理创伤与自我疗愈的主题。彭凯平教授解析了哈里通过心理咨询走出阴影的过程,陈鲁豫则从翻译经历中谈及哈里脱离原生家庭、追寻独立生活的勇气。这两场对谈巧妙连接了书中王室背景与普通人的现实处境和心理困境,为读者带来了深刻启发。
译者陈鲁豫,北大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
王室生活与现代个体追求的激烈碰撞
《替补:哈里王子自传》作为哈里王子亲述的回忆录,打破了传统王室传记的叙事模式,揭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王室内幕。与以往王室记者和作者只能靠小道消息、旁敲侧击编织叙事的方式不同,哈里王子直言不讳地讲述了王室生活中的种种不为人知的细节。这本书不仅是王室成员的私密记录,也是了解英国政治、王室制度体制及其与媒体复杂关系的宝贵资料,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英国王室生活的窗口。
正如李尧老师所说:“哈里的个人经历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轶闻趣事串连到一起,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更迭。”这部这部回忆录不仅呈现了哈里王子的成长与挑战,也展示了一个时代、一个家族如何在压力与传统中自我挣扎与突破。从哈里所经历的情感压抑、身份束缚,到他与家族、媒体的复杂关系,这一切都指向了现代个人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在传统王室生活中,情感克制一直是显著的准则,而哈里王子勇敢突破这一规范,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部回忆录中,哈里王子不仅宣泄了自己内心的痛苦,更为公众带来了关于个人隐私和表达权的深刻反思。正如赵白生教授所言,《替补:哈里王子自传》打破了传统王室传记的框架,哈里王子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王室象征,而是一个在家族、媒体和公众的压力下,逐渐成长并寻找自我认同的普通人。哈里的反思与抉择呈现了他与传统王室规范的激烈碰撞,以及他如何在这种冲突中找到个人成长的道路。
身份认同与个人自由
“我是他的影子,他的支持,他的备胎。”这是哈里王子在书中多次提到的身份烙印。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被设定为“替补继承人”(spare),甚至被形容为“为继承人提供备用零件”的存在。这种身份的设计,使得哈里从小便意识到自己的“可有可无”,这种不被需要的感觉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拥有王子身份,他却被迫承担着王室的重压,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然而,这本书的价值正是展现了哈里如何挣脱这一束缚,努力找到并坚持自己的独立人生。在发布会的对谈中,陈鲁豫特别提到,哈里王子通过这本书真诚地展现了他挣脱“替补”身份的努力:从十年军旅生涯的历练到放弃王室身份的决定,他走出了一条忠于自我的道路。
北京大学赵白生教授在第一场对谈中提到,《替补:哈里王子自传》颠覆了传统王室传记的叙事方式,哈里携手普利策奖得主J.R.默林格,以第一人称视角所特有的情感化叙述,揭开了王室成员在身份角色中被忽视的情感需求。“哈里王子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王室象征,”陈鲁豫补充道,“而是一个在家族、媒体和公众的压力下逐渐成长、挣扎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普通人。”
这部作品让人看到了哈里王子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他从一个外部视角无法理解的王子,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人性和情感的个体。书中的家庭冲突、父亲查尔斯与兄弟威廉之间的关系问题,都在哈里王子的笔下被放大,成为他成长中的痛点。而通过这些真实而不加修饰的内容,读者看到哈里王子的挣扎,同样也能共情并反思自己在家庭与社会角色中的定位。哈里王子的自我发现之路,成为每一个在人生中经历过困惑与挑战的人心中的共鸣。
成长的裂隙与治愈的契机
哈里王子童年时期,母亲戴安娜王妃的突然离世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创伤。在发布会的第二场对谈中,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彭凯平深入分析了哈里如何从心理医生的指引中找到答案,开始直面1997年这一改变他一生的节点。心理医生告诉他,“你的一部分还困在1997年。”这样的情绪困局折射出许多人在人生创伤中的迷失与困顿。
“哈里王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身处于如此光鲜亮丽的王室生活,内心的创伤与情感的挣扎同样存在。通过这本书,他不仅分享了自己如何面对困境和伤痛,更传达了一个重要的讯息——心理健康与情感疗愈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彭凯平说。
从左至右依次为嘉宾主持赵健,译者陈鲁豫,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
陈鲁豫在对谈中分享了她对哈里心理旅程的观察。作为译者,她注意到哈里在书中多次提到梅根对他的疗愈作用——从建议他接受心理治疗到陪伴他与内心深处的愤怒和解。通过这些叙述,哈里不仅展现了王室的冰冷一面,也传递了家庭间应有的支持与温暖。最终,经历了漫长的抑郁期,哈里通过心理治疗与冥想找到了疗愈之路。
书中的心理疗愈过程,不仅限于哈里王子个人的情感治愈,也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心理健康的重要启示。在与父亲查尔斯和兄弟威廉的关系中,哈里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沟通与理解去化解情感裂痕。而他对于冥想和心理治疗的坚持,也让《替补:哈里王子自传》这本书在情感治疗层面具备了更深的启发性。
从个体故事到群体共鸣
《替补:哈里王子自传》不仅是一部王室成员的自述,更是一部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作品。赵白生教授高度赞扬了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通过情感片段重现历史,在真实事件和公众人物表达之间达到了取材的平衡,同时不仅让读者看到事件,更让他们感受哈里的情感脉络。这样的写作风格突破了传统传记文学的框架,使《替补:哈里王子自传》成为兼具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作品。
对中国读者而言,《替补:哈里王子自传》还为传记文学提供了一个文化对比的视角。在活动中陈鲁豫提到,翻译这本书时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保留默林格原汁原味的情感表达,同时让中文读者能感受到其中细腻的力量。她说,尽管《替补》是哈里王子的回忆录,但它涉及到的情感和成长议题,却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经历的普遍情感波动。通过这本书,哈里王子不再是王室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的挣扎与成长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对照着我们的情感困境。
替补即主角,突破即成长
发布会最后,活动的主题“成长与突破”得到了深刻的诠释。无论是王室成员,还是普通人,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经历类似“替补”的时刻。哈里王子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勇气和启示,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可以勇敢突破自我,追求心灵的自由。
通过今天的发布会,哈里王子的《替补:哈里王子自传》不再只是一本关于王室的回忆录,它已经跨越了王室的边界,成为了一部关于成长、治愈、勇气和突破的人性之作。正如活动结束时现场观众所说:“哈里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身份如何,每个人都能通过勇气找到属于自己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