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兴贤街上不少古迹消失在了时世烟云之中,最令人痛惜的是曾经名噪一时的上川南道公署和鲜为人知的都官祠远离你我而去。
历史上设在兴贤街上的上川南道公署,是一个领三州八县六卫二司,开府邛州的军政机关,属于原来包括重庆在内的四川省分设的军政管理机构。
据康熙《直隶邛州志》载:“分巡上川南道公署,在州治东南兴贤街。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左右脚门。正堂三间,前有卷蓬,下为月台(露天平台)。左右廊庑各四间。堂后川堂,再后为筹边堂,堂之西为廨舍。内署在道东山仪门内。西向为署门,进数武为中门,又数武为署内门,门南向,进为桂芬堂。堂后寝室三间,左右各有廊庑寝室。西北有楼三间,楼北有路通川堂。南园,在公署南,有仰鹤亭三楹。亭前有月池,环植焦竹。亭东有轩三间,额曰‘雪霞馆’。马灵官祠在署中门内之右。土地祠在仪门外之东。官厅一间在大门外之西。”
民国《邛崃县志》也载: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增设上川南道,领三州眉雅邛、八县、六卫、二司,开府邛州,建衙于兴贤街,有杨慎碑文可证。”“康熙中年,将设守邛州之上川南道,移兵备于雅州”,兴贤街的上川南道公署土地房舍“变卖民间”。
由此可见,兴贤街在明代时曾先后设上川南道、分巡上川南道公署,日久而废,此处又建“都官祠”,后来也毁,只留“都官巷”名。
当时,公署的位置东至现在的四川省文君酒厂,西至兴贤街都官巷口这个范围内,占地面积应该不小,公署里有堂、园、亭、馆和马灵官祠,可谓设施齐全。
今东街文君酒庄西侧的水桶市巷(又名扁担市巷)与兴贤街的都官巷相连,这段小巷中曾有过公署的部分房屋,民国时改建为众仙茶园,茶客常在茶园里边喝茶边欣赏川剧表演,传说是公署的官员和工作人员居住的宿舍。
公署临兴贤街一面是个大坝子,只是比邛州老政府前面的广场(今文君广场)小一点。坝子中间跨兴贤街高竖名闻遐迩的钥匙牌坊,紧靠公署围墙还有一个小一点的贞节牌坊。惜公署、牌坊和小巷今均不存,唯留州志记齐云烟而已。
今人说上川南道公署紧临的兴贤街都官巷时,多数称小巷为“都官寺”巷。为此我们走访咨询了一些老年人,他们则记得“都官寺”早先是“都官祠”,巷子的名称应是“都官祠巷”。顺着他们的思路推断,都官祠应该是后人为供奉一个当过“都官”的祖先建的,或者是外姓人为所敬仰的当过“都官”的前辈立的纪念性建筑。
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邛崃既然有都官祠,那就应该有当过都官的官员,才会有人为他建祠。邛崃历史上有没有当过“都官”的人呢?
后来,我看到杨辉祥老师在麻辣网上发了一篇题为《都官祠的都官是何人》的文章,分析得很有道理。他在文中写道:我在民国《邛崃县志》里,关于邛崃历史名人中找到符合条件一个人,他叫计用章。他为宋朝人物,“官龙州,都官员外郎”。他就当过都官。《民国志》介绍比较简略。《康熙志》就比较详细了。其中说,“计用章,临邛人,康定中,通判延安时,范雍为帅,章劝其修城练兵,以备不能,不听,及元吴一西夏王。围城,召问策。用章以一死报国对,会大雪,围解。后知龚州,历官都官员外郎……《历代人名大辞典》看到计用章的记载,“计用章,宋邛州临邛人,字寿卿。真宗天禧三年进士。累擢秘书丞。范雍知延州,辟为通判。劝雍修城练卒,以备不测,不为所纳。西夏兵围城,被召问策,以一死报国相对。会其夜大雪,西夏兵遂退。后知龚州,仕终都官员外郎。”杨老师认为,计用章就是都官祠要纪念之人。
为此,我查阅了邛崃三本旧志,扬老师所说无误,且找不到另外有邛崃人当过“都官”的记载文字。不出意外的话,兴贤街上的都官祠极有可能是后来邛崃人为怀念计用章建的纪念性建筑,旁边的都官祠巷因此得名。至于都官祠何时建何时毁,因无史书记载,我们就不清楚了。
关心巴蜀四大古城之一临邛古城的邛崃人,多数希望能在四川省历史文化街区兴贤街、北街保护修缮第二期工程中,在兴贤街原都官祠巷口将这段历史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表述,给后人留下一点乡愁和记忆,以彰显邛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