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初学医的初衷肯定不是救死扶伤,也不是要挣多少钱,就是找一个出路,不想在农村干农活。 70后,农村人,92年高中毕业,当然意料之中的没有考上大学。当年的大专录取分数500多点,具体记不清了,满分700,记得我只考了397吧。 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了类似我这样刚成年的青年人,没有考上大学,要么复读一年再考,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当兵,要么学门手艺。最初父母给我的计划是下半年去当兵,那个时候高中生在部队还有点用,可以考军校,虽然机会也很渺茫。
但在八月底一个偶然的时间,县城一远房亲戚劝我父母,让我去学医,说他可以帮忙介绍到县医院Z老师那里(老师已过世,故不写全名了)。就这样,在92年九月份,我到了县城,跟Z老师学习中医。
学中医,首先就是认中药,就在县医院的中药药房,对照着中药学,一味药一味药的辨认、闻气味、尝味道,同时还要背歌诀,知道药物的作用。就这样过了一周,就帮着药房的师傅抓药,抓好后让师傅检查,没问题才包药并用线绑好,方便病人提走,当年可以没有塑料口袋的。
再过了一个月,老师自己的诊所开起来了,在新华路上。我和另外两师兄弟就开始正式跟师学医了。
老师平时在县医院上门诊,待我们方剂汤头背熟练了,我们三个师兄弟就轮着去医院抄处方,没轮着的就自己在诊所里整理药材,看书学习。到老师下班了,回到家,如果有病人等着就还要看病,如果晚上有病人找上门来也要看。晚上没病人我们就看书,有病人我们的任务就是抓药。周末节假日老师就在自己诊所里看病,我们师兄弟也是轮着抄处方和抓药。
老师的医术在县城也是排在第一梯队吧,所以病人很多,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家里。老师也没太多的精力给我们上课,基本是自学,在跟诊抄方时有时间就讲几句,一年时间正式的上课好象只有两次吧。
南充面向社会招生,我“跑路”了。学校三年,系统的学习了中医西医理论。
再到97年在县城开了诊所,不过年轻中医不会有多少病人的,即使有,当时临床经验也没有多少,病人也不会给你有纠错的机会。这一点,病人反而会对老医生宽容一些,即使第一次效果不好,还会找老医生看第二次第三次。我的性格又比较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所以我是基本不主动给输液,可想而知,个体诊所不输液,收入肯定很少的。
再到2001年初,被搞传销的高中同学骗到广州,一到那儿我就发现不对头,第二天起床就跑了。
在主观和客观因素下,再后来就改行了,把中医当作了“业余爱好”。当初一起学医的三人,也没了联系,我算是半改行了,听说师兄在村医,师弟也是改行了。
其实现在这样也不错,除了给家里人看病,其他人愿意找我看就看,反正不靠看病吃饭养家。
到了50多,什么都定型了,对于未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期望,所以就爱回忆过去。
有时想,如果以我现在的临床,能穿越到92年,继续跟师学医,我又会是一个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