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546|评论: 4

[教育呼声] 讨论: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复制链接]

讨论: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可以重复验证的不断发展的认识
*
科学的三个本质特征
科学的三个本质特征可以归纳为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
一、客观性
科学研究和论述必须是遵从客观实际的。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的科学知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与客观事实一致。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坚持物质世界自身来揭示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越自然、神秘的东西。
二、验证性
科学知识本身应当具备原则上能够被事实验证的属性。科学研究的结论必须是可验证的,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三、系统性
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必须是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科学知识理论的功能具有非加和性。科学以逻辑基本规则规范命题关系,用范畴定义对象的基本属性,并以此构成理论的本质或特征信息。
综上所述,客观性、验证性和系统性是科学的三个本质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这一严密而有序的知识体系。
*
视频评论
[吴军]不要迷信权威 科学绝不代表正确
[林舍]赞同“科学不代表正确”的观点,它是一种认识世界和生命的有效方法。
补充一点:
科学方法属于人类的理性,所以,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看待宗教,因为宗教具有超验性,也即包括了人类经验和人类经验之外的内容。
[金诗元]这是我看到的对科学最理性的解释[强]
科学是验证体系,是证伪存真的系统,不同阶段下的科学观也是变化的。科学结论随系统进化也会改变,在未知领域中,科学是在探索结论,不代表结论正确[捂脸]
[星]学会质疑别人和证明自己[呲牙]
[宋立晨]我的老師告訴我,不要相信任何權威、專家衹要你不假思索沒有邏輯的相信,那就叫迷信。
[一元]科学是验证体系,是证伪存真的系统,不同阶段下的科学观也是变化的。科学结论随系统进化也会改变,在未知领域中,科学是在探索结论,不代表结论正确,只代表过程严谨。
[孤心看醉]巫术和科学是同源的。目标一致,方法互相借鉴,价值追求共通。站在智人发展历史的高度俯瞰这十万年走过的路,任何时代的人都应饱含谦卑,敬畏自然。未来,我们或将成为跨星际物种,穿梭不同时空维度的空间中;我们也有可能与人工智能硅基生命嵌入式融合一体,形成全新的生命样态;我们更有可能战胜衰老与死亡,打破意识存在的桎梏。但这份谦卑包容的心,永远是文明延续的根本所在。从中滋长出勇气、反省、创新、行动,恰如智人一次次走出非洲,终将足迹遍布大陆。
[虎喵姥爷]你对科学的理解是错误的,你查一查全世界的词典,科学绝不是知识或经验。我也认为科学绝不是正确的思维逻辑,或者科学不符合人工智能的思维逻辑。谁想搞清楚,请看‘知乎’上发的‘人类的文明启蒙’的第一章‘人类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王从强]科学永远解释不通人类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因为科学的手段只能限制于人生存的这个表面空间。而人的思想来源,远远超过人类能突破的物质空间。
[zy]科学不一定正确,以前的科学可能是现在的神学,现在的科学也可能将来变成神学。但科学是目前最好的认识世界和人自身的方法。科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逻辑,二是可以实践验证。
[龙马]“科学不代表正确”的观点会搅乱人们的认知,因为科学的逻辑是任何人可以重复验证。如果这还不正确,那还有什么是正确的吗?
[ljy]人类的所谓“科学”只是人类认知周围事物现象的一种主观的自我定义,且这种认知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
[依山傍水]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相信科学,破除迷信,其实对了一半。牛顿对,但牛顿理论只是爱因斯坦理论的特例,科学理论是不断更新的,相信科学,又不要迷信今天的科学。
1728130479601.jpeg
mmexport1737267781055.jpg
mmexport1735028459417.jpg
mmexport1732764181646.jpg
c75c10385343fbf25f3f416329fbc18f64388ff0.jpeg
mmexport1732763068471.jpg
1730884962200.jpeg
mmexportfe4dbf7935e7a9727bdccb4f3616e8c8_1728383021731.jpe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9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5-1-30 14:5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凡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可证伪的。科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永远存疑!凡事不能质疑的,终将是谎言。[强]
考察真理检验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1)我们所有人都在不断使用这三种检验(符合性一致性实用性),它们是我们思考交流时所必不可少的。每一个都有其适用的领域。
(2)每种真理检验都有其本质问题。我们不能绝对肯定检验的任何“事实”。我们被迫得出结论,“真理”是一个概率项,或多或少与各种具体的宣称的事实相关。
(3)所有的真理都是暂时的。当新的宣称的事实经过核实并成为科学观点时,它始终有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余地。
1731734796388.jpeg
mmexportb24d24db719995064ce681ea8e1b7b23_1731663229150.jpg
mmexport109efe5a9d8105aa85ac07dcf7f524f9_1728545755016_edit_904588783652686.jpg
1728130763224.jpeg
mmexport1802caa0fd660619f4f5251c7eb4379d_1737989516442.jpeg
mmexport1737267789698.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4-13 13:4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进步必须服务民生改善
        这两位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揭示了人类科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的真相,社会利益分配的操控权掌握在公权力和资本占有者手中。广大劳动者很少享受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红利,甚至会加大既得利益者与工薪阶层之间贫富分化。
        社会良知必须监控公权力的决策消除高科技资本的垄断利益和加大税务的提高,用以保障全民的健康生活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这一醒世智言再一次证明北欧高福利社会是人类文明的方向,以瑞典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灯塔。

 楼主| 发表于 2025-6-12 22: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阻挠创新研究的陋习
        一切客观规律,都隐藏在反复出现的现象和事实之中,从现象(事实)着手深入研究实验,去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的客观规律。大道至简,明白如话。
        但是,许多人崇拜理论权威,言出必称权威,阐释权威理论,用理论来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到理论“隔山打炮空对空”,往往陷入误区,钻进牛角尖,成为死循环。
        要知道,任何理论都具有相对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不可能完整无缺地呈现客观规律。因此,学习任何间接知识,都应该持批判继承态度,多问一个为什么,留有修正何其发展余地。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应该从反复出现的现象(问题)思考,广泛学习各种理论,搜集各方面信息,加以对比分析寻求解决的可行途径,已有理论可以提个醒儿,也可以预示个方向,却不可以把现成理论作为结论,也不可替换事实和现象本身。
        只有从现象(事实)的研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只要顺利找到了解决常见问题的途径,而且反复迁移用以解决各种同类问题,其中必然包含已知和未知的理论(客观规律)。
        北师大研究主体性教育,一开始就是“主体、客体、主体间性”、“主客体互换,双主体”、为凯洛夫教师主导论文过饰非,甚至把旧理论写进公权力“文件”,难道就可以解决现实普遍存在问题?
        也有人说,人的两重性就是人性的“实然与应然”,即现实存在与理想境界,这话等于没说。脱离普遍存在社会现象,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引经据典,用经典解释预设观点,只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千年“臆想”陈陈相因。
        “尽信书不如无书”,崇拜权威者止步于权威,博学之士必不囿于门户,必尊重事实和实践,遍览百家博采众长,比较优劣去伪存真洞见新知。

 楼主| 发表于 2025-7-26 13:2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俊杰教育理论与实践综述

根据搜索结果,张俊杰在多个领域的探索创新及实践贡献如下:

一、人类生存方式两重性理论

核心观点:提出人类存在“劳动生存方式”与“动物生存方式”的对立。前者强调通过互助合作创造物质财富,解放生产力;后者批判动物属性的“弱肉强食”竞争模式,认为其导致社会不公1。

社会意义:主张通过智能技术消除丛林法则,推动人类实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大同社会1。

二、向导教学法实验

实践背景:1988-1992年在江苏石油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实验,提出“向导教学法”,强调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引导,突破灌输式教育12。

核心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为“服务者”;

倡导批判性思维与群体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能力23。

国际影响:成果受邀在2001年汉城(首尔)及华盛顿国际会议展示13。

三、新型半工半读教育与校企合作

首创倡议:

1996年向国家教委提交新型半工半读教育提案,主张工学结合培养模式1;

2002-2004年推动网络讨论,获得海内外学者支持1。

政策推动:

2005年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采纳其勤工俭学与校企合作理念1;

提出“合作教育”(即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的必经之路,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12。

四、秦巴山区科教扶贫实践

思想渊源:受父辈参与西部开发(如安汉秦子明屯垦赈灾)影响,关注贫困地区发展1。

行动模式:

结合“科教扶贫”,通过教育普及与技能培训赋能山区民众;

发起跨区域帮扶项目(如武汉-伊犁结对助学),整合社会资源支援贫困地区23。

制度创新:设计“学年三段分期连续教学”学制,允许学生灵活选择在校学习或社会实践(含科研、劳动、考察),适应贫困地区教育需求3。

国内外影响综述

理论奠基:从哲学层面重构教育本质,推动“主体教育思想”在中国职教及扶贫领域的实践13;

政策贡献: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等理念被纳入国家职教政策1;

全球呼应:教育创新成果与国际现代教育趋势(如个性化学习、终身教育)形成共振13。

关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现代教育指导思想的产生和广泛认同过程,可结合文献资料梳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思想起源背景(1950-1980年代)

20世纪50年代苏联凯洛夫教育学传入中国,其核心“教师主导论”成为主流教育模式,强调教师权威和知识灌输4。但实践中逐渐暴露弊端:学生主体性缺失、批判性思维不足,导致填鸭式教学长期盛行13。这种背景下,1980年代后期,江苏教育学者张俊杰率先提出质疑,认为教育应回归“人”的发展本质1。

二、实验探索与理论提出(1988-1993年)

张俊杰团队在江苏石油学校开展向导教学法实验,确立核心原则:

学生主体性实现路径:通过自学辅导、识辨演练等环节,培养自理、自立、自治能力3

教师角色重构: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向导服务者,提供学习路径引导和资源支持1

教学流程革新:形成“自学→检查→实践→总结”四环节模式,显著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3
该实验1992年形成报告并通过中央教科所评审,成为国内最早的主体教育实践3。

三、理论深化与传播(1990-2010年代)

学理突破:明确区分与杜威“学生中心论”的本质差异,强调师生平等协作关系1

教育哲学建构:基于劳动史观提出“主体间性”理论,论证师生作为独立教育主体的交互关系2

跨学科验证:谢利民等学者通过语言艺术研究,论证向导式教学的认知科学依据3

四、政策认同与推广(2010年代至今)

2018年《中国教师报》发起教育本质大讨论,70%参与教师认同“向导”角色定位2

国家政策表述转化:官方文件中“教师是引路人”的表述,实质与向导理念相通2

国际教育评估推动:PISA测试显示中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短板,反向强化教育界对主体性培养的重视2

五、国际比较与理论完善

对比四国大学生批判性能力发展研究:

美国:大学阶段能力显著提升(+22%)

中国:毕业时能力下降(-15%)2
这直接推动教育界重新审视凯洛夫体系的局限,加速向导教育思想在STEM教育、新工科建设等领域的应用2。

这一思想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教育哲学从“工具理性”向“主体性觉醒”的演进,其广泛认同既源于基层教育实践突破,也得益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的倒逼123。当前在“双一流”建设中,该理念正与项目式学习(PBL)、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深度融合。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