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弯道超车还是弯道翻车?从DeepSeek闹剧看虚假"科技伟哥"雄风失效
[color=rgba(0, 0, 0, 0.3)]
谢歌说事
当DeepSeek R1的发布会灯光亮起时,整个科技圈仿佛都吞下了整瓶的蓝色小药丸,一些自媒体主播们涨红着脸高喊"遥遥领先",狂热之声响彻了整个地球村。技术参数在PPT上疯狂膨胀,这场面让人恍惚间分不清是科技发布会还是传销现场。只可惜伟哥的药效总有时限——法国下架、美国断供的冷水泼来,使这场自嗨式狂欢仅维持了168小时就显出原形。
这场闹剧犹如重播了二十年前的龙芯丑闻。当年某教授用砂纸打磨掉摩托罗拉芯片标识的荒诞剧情,如今换成了代码抄袭的国际诉讼版本。耐人寻味的是,当初是临时工讨薪揭穿皇帝新衣,现在却是全球程序员自发"捉妖",这"技术进步"着实令人莞尔:从手工打磨到数字剽窃,我们终于实现了作伪手段的产业升级。
图为广安西溪河美景,配图与本文无关
某些企业深谙"创新炼金术":三分代码搬运+五分概念包装+十二分舆论造势,就能炮制出震惊世界的"黑科技"。这种"PPT创新"的底层逻辑,与直播间里9.9包邮的"量子保健袜"异曲同工——都是先编故事再圈钱的行为艺术。当马斯克在火星画饼时,至少还知道先造个可回收火箭;而我们某些"科技明星",却妄想用美颜滤镜P出芯片光刻机。
这场荒诞剧折射出深层的体制病灶。在"弯道超车"的政治正确裹挟下,科研考核异化为抢头条的军备竞赛。某些人摸透了游戏规则:与其十年磨一剑,不如编个惊世骇俗的故事;与其攻克核心技术,不如抄袭改头换面。这种"创新大跃进"催生的不是科技突破,而是学术造假、专利泡沫和一场又一场的国际化尴尬。
国际社会的围剿绝非偶然。当某些企业把"借鉴"当创新、视知识产权如无物时,实质是在透支"中国制造"的全球信用。法国下架、美国断供不是终点,而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开始——今日可以抄袭代码,明日谁敢保证不会复制核潜艇图纸?这种"狼来了"的信任危机,最终需要所有出海企业共同买单。
网络上有个比我还讨人嫌又逗人恨的聂圣哲,站出来直接就给这件事泼冷水。他说,做科研只能按部就班,老想一飞冲天,只会摔得更惨。这次的DS事件不过就是当年龙芯事件的翻版,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够真正的强大,但这种靠谎言和伟哥似的强大对我们的科技强国之路有百害而无一利,希望国家出手整治,把这些利用民意沽名钓誉,投机取巧以及偷奸耍滑之徒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队伍。
我反倒觉得,老聂就是那个站出来说皇帝根本就没有穿衣服,而且是就连底裤也没有穿的男孩。老聂"科研需要按部就班"的忠告,在浮躁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因为弯道超车多数情况下只能变成弯道翻车。深圳华强北的贴牌作坊教会我们:能仿制芯片,不等于掌握光刻技术,会组装手机,不代表拥有操作系统。真正的科技强国不是靠网红式炒作,而是需要像中科院金属所那样,具有38年才磨一剑的耐心,需要华为海思"备胎计划"十余年默默投入的定力。此前,在我们广安本地还闹出过只加水不加油就能够让机器运转起来的笑话,据说当年的领导引进的项目还被江湖郎中狠狠的骗宰了一回。于是到后来这件事不了了之,不掏自己口袋里的钱反正是不心疼的。
我们的时代,是时候给"弯道超车"的妄想症下一剂猛药了。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抄袭"连坐"机制,让借壳上市的把戏无处遁形;资本市场需要戒除"概念股"毒瘾,真正培育深耕硬核科技的隐形冠军。而公众更应该学会用常识解毒,但凡吹得玄乎其神的"颠覆性突破",多半是准备割韭菜的镰刀。
当巴黎铁塔下的游客再也搜不到DeepSeek信号时,这个黑色幽默该让我们清醒:靠"科技伟哥"撑起的虚假雄风,终究敌不过时间检验。与其在发布会高潮迭起,不如回到实验室重新做人——毕竟,真正的强大从不需要自证"遥遥领先",就像太阳无需宣告自己每天照常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