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傍晚
何壮远
太阳刚好掉在了
对面厂高高的烟囱上
被烧得通红
我举起酒杯想和太阳碰一下
太阳不说话,留给我
和我坐的木椅一样的尴尬
年,来得又滑又快
对打工者总不友善
甚至不愿听我说声新年好
喜庆氛围里总有酸涩味道
年从哪儿来的,想去哪里
我不明白,也抓不住
何壮远先生的《除夕傍晚》以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勾勒出一幅打工者在除夕这一特殊时刻的内心图景,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开篇,“太阳刚好掉在了对面厂高高的烟囱上,被烧得通红”,短短两句话,便营造出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夕阳西下,本该是自然而静谧的场景,然而“对面厂高高的烟囱”这一工业元素的介入,打破了这份宁静。烟囱作为工业时代的象征,与自然的太阳相互交融,太阳“被烧得通红”,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夕阳余晖映照在烟囱上的独特景象,更暗示了打工者所处的环境,是工业与自然的碰撞,是忙碌与疲惫的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文明的喧嚣与忙碌,挤压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也象征着打工者的生活被工作填满,失去了许多本应有的诗意与闲暇。
紧接着,“我举起酒杯想和太阳碰一下,太阳不说话,留给我和我坐的木椅一样的尴尬”,这一情节充满了浪漫与无奈。诗人举起酒杯,这一动作饱含着他渴望交流、渴望倾诉的情感,他试图与太阳建立某种联系,将太阳当作自己的知己,想要与之分享此刻的心情。然而,太阳的“不说话”,让这份热情瞬间冷却,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尴尬。“和我坐的木椅一样的尴尬”,用木椅来类比自己的处境,木椅是静止的、无声的,就如同此刻孤独的诗人,无人回应,无人理解。这种孤独感在除夕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热闹非凡的时刻显得尤为强烈,更凸显出打工者在异乡的落寞与孤寂。
随后,诗人将笔触转向对“年”的感慨,“年,来得又滑又快,对打工者总不友善,甚至不愿听我说声新年好”。“又滑又快”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之迅速,让人猝不及防。而“对打工者总不友善”则直接抒发了打工者内心的委屈与无奈。对于打工者来说,一年的辛勤劳作,可能换来的只是微薄的收入,无法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需求;过年时,可能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享受那份温暖和亲情。“甚至不愿听我说声新年好”,这一略带夸张的表达,强化了打工者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欢庆新年,而自己却被排除在外,这种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加深了打工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助。
“喜庆氛围里总有酸涩味道”,这句诗将除夕的热闹与诗人内心的苦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外面是一片欢声笑语、张灯结彩的喜庆场景,而诗人的内心却被酸涩填满。这种酸涩,可能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能是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不满,也可能是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在这样的对比中,诗人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沉,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打工者在节日里的矛盾心情。
诗歌的结尾,“年从哪儿来的,想去哪里,我不明白,也抓不住”,以一种迷茫而又无奈的口吻收束全诗。“年”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更象征着生活的轨迹和人生的方向。诗人对“年”的来源和去向的追问,实际上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打工者在城市中漂泊,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和方向感。他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去往何处。“不明白,也抓不住”,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打工者对生活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让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何壮远先生的这首《除夕傍晚》,通过对除夕傍晚这一特定时刻的细致描绘,将打工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奈、迷茫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诗歌语言简洁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能够引起广大打工者以及有类似经历的人的共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