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热点·评论
======
民众在坑洼中追问,部门在文件里遨游?从广安城北"洗脚盆"街道变形,看基层治理的承诺疲劳[color=rgba(0, 0, 0, 0.3)]
谢歌说事
据说这个事拖了一年多了。 近日,广安区渠江北路、渠滨街和滨江路的路面状况再次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在麻辣社区论坛发帖指出,这些街道路面被车辆压烂,去年就开始反映,市政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还戏谑,街道成了“洗脚盆”。
对此,广安区住建局回应,滨江路渠江北路已纳入提质改造计划,渠滨街待确定。
对于广安区住建局的这个回应,看似有了交代,但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网友呼吁,别让“洗脚盆”街道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
以下为今天的正文——
分析·评论:
民众在坑洼中追问,部门在文件里遨游?
从广安城北"洗脚盆"街道变形,看基层治理的承诺疲劳
街道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其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整体形象。广安区这几条街道的破败,无疑是城市发展中的一道“伤疤”。一方面,破损的路面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存在安全隐患。车辆行驶颠簸,行人小心翼翼,每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这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市政设施的落后也让城市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一个城市的商气和人气往往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破旧的街道难以吸引投资和人才,更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
广安区住建局的回应,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希望,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为何这些街道的改造不能更及时、更果断?为何渠滨街还需要等待改造计划来确定是否改造?是资金问题,还是规划上的考量?无论如何,让居民和网友如此关注和担忧,说明相关工作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城市建设和管理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被曝光被热议才来回应。
城市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但这不能成为拖延的借口。希望能加快改造步伐,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让滨江路和渠江北路的改造早日落地,也让渠滨街的命运尽快有个定论。同时,在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注重质量和细节,把好事办好。别让“洗脚盆”街道继续存在,别让城市发展的步伐被这些“短板”拖住。
君不见,广安区滨江路上,龟裂的沥青路面如同老妇皴裂的面庞,凹陷处积蓄的雨水倒映着斑驳的路灯。这幅被网友戏称为"洗脚盆"的魔幻街景,正在成为检验地方治理能力的试纸。当市民在麻辣社区追问"2025年还改不改渠江北路"时,广安区住建局的回应仿佛复制粘贴的官样文章:熟悉的"已纳入计划",标准的"待确定",以及永恒的"研究论证"。这场官民对话的荒诞性在于,它精准复刻了基层城市治理的经典剧本:民众在坑洼中追问,官员在文件里遨游。
"洗脚盆"经济学:道路破损背后的治理逻辑
渠江北路的每处裂缝都在讲述着城市治理的"破窗效应"。当载重卡车日复一日碾过缺乏管制的市政道路,当"提质改造"永远停留在红头文件的修辞层面,路面破损早已超越工程质量问题,演变为权力惰性的实体化象征。耐人寻味的是,在广安区近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城市更新"始终位列重点项目,但财政流向却可能更偏爱霓虹闪烁的"城市会客厅"等"形象工程"。这种"重面子轻里子"的治理偏好,恰似给乞丐披上锦袍却任其赤足行走。
区住建局的回应更显行为艺术特质:承认问题却回避时限,做出承诺却预留退路。当"已纳入计划"成为应对舆情的万能公式,当"待确定"化作责任稀释的护身符,公众看到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诚意,而是官僚系统精心设计的责任套现机制。就像网友调侃的:"他们的改造计划大概和国足世界杯出线在同个日程表上。"
承诺疲劳:政务诚信的慢性中毒
从"马上办"到"研究办",从"立即整改"到"逐步推进",广安住建部门的回应策略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典型病症——承诺通货膨胀。这种通过透支政务信用来缓解当下压力的做法,如同饮鸩止渴:每一次空头承诺都在稀释政府公信力,每一条模糊回应都在喂养民众的信任危机。当"提质改造"变成薛定谔的猫,市民不得不学会在文件修辞与现实困境的夹缝中生存。这种治理惰性催生出独特的官民互动模式:民众在论坛发帖成为新型"电子信访",部门复制粘贴回应构成另类"公文表演"。在渠滨街改造的议题下,我们看到的不是公共政策的良性互动,而是两个平行时空的无效对话。市民在三维世界丈量坑洞深度,官员在二维文件里勾画改造蓝图。
城市更新的"二次元"困境:写在纸上还是铺在路上?
真正令人忧虑的,是形式主义对城市治理的深度异化。当"提质改造"沦为汇报材料里的数字游戏,当"高质量发展"异变为领导视察的景观布置,城市更新便退化成一场精心编排的纸面魔术。那些在文件中"已改造"的道路,现实中可能正躺在某个科室的待办清单里;报告中"焕然一新"的街区,或许只是效果图里的数字孪生。
这种"二次元治理"的恶果正在显现。市政部门沉浸于文字改造的虚拟成就,市民却要日复一日在"洗脚盆"街道上练习障碍越野。当城市治理从"解决问题"转向"管理问题",当民生工程异化为"回应舆情"的技术操作,我们不得不追问:需要多少份红头文件,才能填平一个马路上的水坑?在数字化转型的今天,或许更需要一场治理思维的"硬核升级"。与其在汇报材料里建造空中楼阁,不如在沥青混凝土中夯实执政根基。毕竟,市民的手机镜头不仅能拍下"洗脚盆"街道的窘迫,也能记录下每一处坑洼修补的诚意。
当某天,广安区住建局的工程车真正开进渠江北路,那将不仅是道路改造的序曲,更是政务信用重建的开始,只不过这次,人们希望听到的是压路机的轰鸣,而不是打印机吞吐承诺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