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之议——旧话要重提之廿一
说明
“旧话”。笔者于2017、2019、2020、2023学年提出质疑,现2024学年。
“要重提”。比喻应以物喻物。注释的临时义应合语境。
“之廿一”。上一篇《例句、改动之谬——旧话要重提之二十》。
逻辑性差错(2-4)
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消息二则》,3页: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注释
〔摧枯拉朽〕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浅析
句子及注释似可商榷。
一、句子商榷处。
句子有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至第二个逗号点断处,这个分句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主要语意是“长江防线好似摧枯拉朽”。这是一个比喻:本体,长江防线;喻体,摧枯拉朽;喻词,好似。
愚以为,此比喻不当。本体是物,喻体却不是物,而是动作行为。应物喻物,或动作行为喻动作行为。
且看辞书释义及引例,特别是引例,均无一指物而皆指动作行为。
【摧枯拉朽】摧折枯枝朽木。比喻极容易办到。语本《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其势然也。”《晋书·甘卓传》:“逆流之众,势不可救,将军之举武昌,若摧枯拉朽,何所顾虑乎。”《宋史·曹彬传》:“以国家兵甲精锐,翦太原之孤垒,如摧枯拉朽矣,何为而不可。”明梁辰鱼《浣纱记·伐越》:“而况假主公之雄威,更仗诸将之戮力,则摧枯拉朽,如夏日之溃春冰。”邹志奋《不能两全》:“旧社会之崩溃有如摧枯拉朽。”亦作“摧朽拉枯”。清昭梿《啸亭杂录·江阴口谈之诬》:“国初豫通王下江南时,所至摧枯拉朽,无不立下。”亦省作“摧朽”、“摧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拒之。”斐松之注引三国魏王沈《魏书》:“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唐杜甫《北风》诗:“涤除贪破浪,愁绝付摧枯。”明薛蕙《送杨石斋》诗:“凶竖同摧朽,苍生尽解悬。”太平天国洪仁玕《诛妖檄文》:“不日天兵所到,㨗如摧枯。”(《汉语大词典》六卷836页)
释义,“摧折枯枝朽木”,动作行为;“比喻极容易办到”,也是动作行为。
引例,“易为力,其势然也”,“将军之举武昌”,“以国家兵甲精锐,翦太原之孤垒”,“假主公之雄威,更仗诸将之戮力,则摧枯拉朽”,均指动作行为而非指物(名词);还有以下“亦作‘摧朽拉枯”和“亦省作‘摧朽’、‘摧枯’”之释及例亦然,不赘。
愚以为,原句可改为“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枯枝朽木(枯草朽木)”,以“枯枝朽木”喻“长江防线”,以物喻物。
“枯”、“朽”,释为枯枝朽木较枯草朽木要好,愚又以为。
二、注释商榷处。
(一)辞书注释是,教材注释非。
教材注释,摧朽拉枯,“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是“受到摧折”,是“被”“摧毁”,两分句都表示受动,被动;而各辞书所有注释都是施动,主动。教材、辞书两者之释,不是同义而是异义,不是相近而是相对——天地般远之相对。
各辞书,除上述《汉语大词典》外,还有《辞源》、《辞海》、《古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其中《古代汉语词典》只有“摧枯折腐”条目(因与“摧枯拉朽”义同而纳入):它们全都是施动、主动之释(例略):
【摧枯拉朽】同“摧枯折腐”(“摧枯折腐”,摧折枯枝腐木。比喻极容易做到)。(《辞源》1720页)
【摧枯拉朽】枯,枯草;朽,朽木。形容极容易摧毁。(《辞海》660页)
【摧枯折腐】摧折枯枝朽木。比喻极容易做到。(《古代汉语词典》230页)
【摧枯拉朽】摧拉朽枯的草木。比喻极易摧毁。亦作“摧枯折腐”。亦作“拉朽摧枯”。(《中国成语大辞典》189页)
【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毁腐朽势力。(《现代汉语词典》224页)
【摧枯拉朽】摧折枯草朽木(拉:摧毁)。比喻迅猛地摧毁腐朽势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27页)
【摧枯拉朽】摧毁枯草朽木。形容气势盛大,对方不堪一击。(《新华词典》156页)
各辞书代表了语文学界对“摧枯拉朽”语意的共识。
又,语言实践是检验知识真伪的标准。以辞书释义代入教材,说不过去——长江防线不可能去摧枯拉朽的——“好似”也不行。
若依教材所释,则长江防线是要自己“摧折”自己,自我革命了。
此外,教材注释之“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之“这里指”,说的是临时义而非固定义。临时义,是指该词语本无此义,只是遇上这样的语境而客串登场一下;固定义,指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或说是最初义与后来义,又或说是常用义与非常用义。假设这临时义没问题,但释词不首先呈现本义甚至不呈现本义都是大问题。
(二)这也不是临时义。
1.临时义,或运用辞格所致,如比喻、借代、比拟、反语、委婉、双关、移就、藏词、析字、通感等所致,但都不是。
它不因比喻而“临时义”,本义之“枯枝朽木”与临时义之“枯草朽木”,本来就同物同质,不可设喻;它也不因借代而“临时义”,本义之“枯枝朽木”与临时义之“枯草朽木”,哪个局部哪个整体,谁借代谁?……
2.临时义,或词类活用所致,如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动词的使动法、意动法所致等,但也都不是。
辞书释义“摧折枯枝朽木”,动宾短语,动词性短语;课文注释“枯草朽木受到摧折”,主谓宾,主谓短语,也可算是动词性短语。总不能说动词活用为动词吧?当然也无使动、意动之用。
3.临时义,或施受同词所致,但也不是。
施受同词,施之词与受之词须在同一句中出现。如“伐者为客,伐者为主(《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前“伐”是施事用法,义为“攻打”,而后“伐”为受事用法,义为“被攻打”(临时义,非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固定义)。但课文这一句中,“摧枯拉朽”之词仅出现一次而已,并无“同词(异义)”之实。
参考
《古代汉语词的临时义研究》,作者章新传、严明晖,《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