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战争折腾,明末清初,四川尚处于“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的严重局面。《营山县志》(同治版)载,明季人丁2273丁;清康熙六十一年,营山报部承粮花户143户,丁819丁,人口总数估计为3000多人。清朝为了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于顺治六年(1649年)颁布“垦荒令”。垦荒令执行二十余年,“官虽劝耕,而民终裹足不前”(《清文献通考》卷一),于是有大规模移民之举。据《营山旧志》(同治版)载:“雍正初年,祖籍在两湖、两广、江西、陕西之民入营占籍者,趾踵相接,内以两湖人最多。”
当时朝廷给这些移民以特别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规定凡愿来川开荒者:“量人多寡,分给荒地,给予牛、种、口粮,其所用各项费用银两,着落各府、州、县赔补”(《清文献通史》卷十九)。四川湖广总监蔡毓荣也曾以“招民垦荒功,升加兵部尚书。”但正如俗话所说:“金窝银窝离不得自己的狗窝。”背井离乡,有悖人情。那时湖南、湖北的官吏在黎明前,趁老百姓睡得正香,便带着手执兵器的清兵把毗邻的几个村子团团围住,然后挨家挨户把所有的人从床上吆起来,指定在一个院坝集中。由官吏在混乱的人群中巡视,对年轻力壮、气血方刚者,便朝耳边或肩背一巴掌打去,并顺手拉出人群,另行集中。这人便算中选被“招”,要移籍四川了。若不顺从,则捆绑双手,押解而去。现在湖南宝庆及湖北孝感一带,每当小孩哭闹不止时,村妇哄吓娃娃都还说:“你再哭再闹,谨防歪人进来一耳光打到四川去!”
恐怕很多人都是被迫离开自己故乡的吧。在我县民间还有一种传说,从湖广来的人的祖先是被捆绑着双手押来的,他们要解大小便就得松绑,所以当今县民把解大小便叫“解手”,走路双手都爱后抄。这当然是附会,但地方官为了完成上级任务,邀功晋爵不择手段,暴虐百姓却也是当时实情。
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到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仅六年时间,全县报部承粮花户就上升到3897户,人丁22533丁。计增3754户,11 714丁。这些几乎都是外籍来我县抢占为业者。乾隆六十年(1795)县内增入楚民17户,人丁约一百丁。可见移民规模很大,远远超过土著。时间也多在从康熙到乾隆的百余年间。
县境内除灵鹫、老林、三合场等地较多散居土著人外,其余则为移民占籍。同籍人分别集资在县城建立会馆。川籍人建惠民宫,永州人建濂溪祠,两湖人建禹王宫,江西人建万寿宫,广东、福建人建广圣宫,陕西人建三元宫,衡州人建寿福宫。在语言上,有四里腔,永州腔,广东腔,安化腔。现在除永州腔、安化腔外,其余均同化为营山话了。至今茶盘、安化等地,老人们见到同籍,操土音问答,仍谓之乡谈。
从入籍至今,这些移民一般已繁衍了十五代左右,如灵鹫鲜家坪鲜氏家谱记:雍正初年鲜大春从湖北携家入营,其字辈为:朝仲佳学仕,文元克绍廷,钟奇继先代,常怀尊国忠,树德昭丕绪,宣采应家声。而今此姓已有“代”“常字辈的人了。
丰产张家坝张氏家谱记:张均由湖北麻城孝感入营,插占为业,世系定为洪祥志吉,忠文乃一,大国居其,永映效之,光泽明远,隆天顺时,克朝廷芳同登祀宜。至今,此姓已有“之”字辈的人了。
从移民至今的二百六十余年里,主客籍团结互助,相友互婚,影响融合,息劳动,为建设家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载《营山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注:本文由张映斗同志撰写,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