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185|评论: 0

蜀中遗韵:李调元的文脉与烟火 (散文) 文/袁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7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川北罗江那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还能穿越时空,听见一个七岁孩童清澈而响亮的吟哦声,回荡在古老的巷弄之间。那是乾隆年间一个雾气缭绕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斑驳地洒在青石板上,闪烁着银色的微光。李调元,这位未来的文学巨匠,正静静地立于一株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下,他的身影被晨光拉长,与古朴的景致融为一体。
梧桐树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的琴弦,被无形的手指轻轻拨动,发出沙沙的声响。树叶间透过的光线,如同细碎的金银,洒在李调元稚嫩却坚定的脸庞上。他身着粗布衣裳,眼神中闪烁着超越年龄的睿智与光芒,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的奥秘。
此刻,一句“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从他口中缓缓流出,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山间清泉,又似林间鸟鸣,瞬间惊艳了整个乡里。雨丝不知何时已悄然降临,它们轻盈地飘落在梧桐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与孩童的吟哦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天籁之音。
雨珠在梧桐叶上跳跃、滚动,最终汇聚成涓涓细流,沿着叶脉缓缓滑落,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一朵朵水花。那水花晶莹剔透,宛如珍珠散落人间,为这古朴的街道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梧桐叶混合的清新气息,夹杂着雨水的湿润与凉爽,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这清新的空气飘散而去。
李调元的诗句如同春雷般在巴蜀大地上炸响,他的“神童”之名迅速传遍了四面八方。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在梧桐树下,目睹这位少年的风采,聆听他那充满智慧与灵性的吟唱。那一刻,整个罗江仿佛都被这股文学的力量所震撼,连天空中的浮云也仿佛被这诗句所吸引,驻足不前,静静地聆听着这来自蜀地的天籁之音。
他的一生,恰似这诗句中的雨滴,经历了高低跌宕的历程,却始终浸润着蜀地的文脉与烟火。那青石板路上的每一块石头、那梧桐树下的每一片叶子、那空气中的每一丝气息,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位文学巨匠的传奇故事,让后人永远铭记于心。
李调元,诞生于一个弥漫着墨香与智慧的书香门第,自幼便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五岁之时,他已能捧读《四书》,那双稚嫩的手轻轻翻动书页,仿佛触碰到了千年文明的脉络。七岁那年,春日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庭院之中,父亲指着檐下那张错综复杂的蛛网,轻声出题:“蜘蛛有网难罗雀”,话语中带着一丝考验的意味。李调元抬头,目光如炬,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蚯蚓无鳞欲变龙”,声音清脆,回响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那一刻,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股不甘平凡、渴望翱翔的傲气,连微风都为之震颤。
少年时期,他随父宦游江南,那是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致。烟雨蒙蒙中,楼台亭阁若隐若现,仿佛是水墨画卷中的仙境。他漫步于这烟雨楼台之间,博览群书,每一本书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他的心灵得以遨游于古今中外的智慧海洋。而当脚步踏入京城,那座庄严的翰林院更是成为了他灵魂的栖息地。在那里,他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如同一块永不满足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每一滴知识的甘露。
那些年,李调元的书房,名为“万卷楼”,实则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十万卷典籍,如同巍峨的山峦,层层叠叠,堆叠成一座知识的峰峦。书页间散发出的淡淡墨香,与窗外偶尔飘进的桂花香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独特而醉人的气息。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架上,金色的光芒与古朴的木质相映成趣,每一本书都似乎在低语,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只有翻动书页的声音,如同历史的脉搏,在静谧中跳动。
西川之地,因有了这座万卷楼,而平添了几分文化底蕴与厚重。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之时,万卷楼内依旧灯火通明,那是李调元不灭的求知之火,照亮了西川的天空,也照亮了后世学子的心灵之路。
然而,官场,那片权力与欲望交织的漩涡,终究容不下他那棱角分明的灵魂。在那金碧辉煌的殿堂之下,暗流涌动,权臣们的笑脸背后藏着锋利的刀刃。他,以一腔孤勇,挺身而出,弹劾奸佞,拒纳贿赂,犹如荒漠中的一抹翠绿,顽强而孤独。但在这片被贪婪与自私笼罩的土地上,他的正直如同脆弱的烛火,几度在狂风中摇曳,几度在黑暗中沉沦,最终,还是在伊犁那片广袤无垠的黄沙中,被无情地吞噬。
伊犁的黄沙,浩瀚如海,无边无际,每一粒沙子都似乎承载着历史的沉重与沧桑。烈日如火,炙烤着大地,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孤独而坚韧。风起时,黄沙漫天,如同千军万马奔腾,呼啸而过,卷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让人几乎窒息。在这片荒凉而壮阔的土地上,他静静地站立,任由风沙吹打,心中却渐渐明悟,那宦海的浮沉,不过是过眼云烟,虚妄一场。
归乡的路,漫长而艰辛。他卖掉了那身象征权贵与地位的华服,换回了一辆辆满载书籍的车马。十五车书,沉甸甸的,如同他半生的心血与抱负。他自嘲地笑了,那笑容中带着几分苦涩,几分释然,“泥土觅鸿爪”,是啊,他的一生,就如同那鸿雁在泥土上留下的浅浅爪印,虽微不足道,却也真实存在过。
他将这半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化作了笔下的千钧之力。文字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带着他内心的震撼与呐喊,冲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那宏大的场景、生动的细节、深刻的情感,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让人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
归隐后的李调元,成了蜀地文化那不灭的守夜人,他的身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独自坐在那幽深的书斋之中,编纂着《函海》,将巴蜀大地散落的文献如同星辰般汇聚成一片璀璨的知识海洋。从司马相如那华丽铺陈的汉赋,到杨升庵清新脱俗的诗文;从陈子昂那孤高清冷的吟唱,到苏东坡那豪情万丈的挥洒,他以一己之力,如同巨匠般重续了蜀学那断裂的琴弦,让古老的智慧再次回响在这片大地上。
书斋外,群山环抱,云雾缭绕,仿佛是天地间最壮丽的画卷。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将这片土地染上了金色的光辉。山间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水声与远处山涧的鸟鸣交织成一首悠扬的乐章。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清新香气,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
李调元挥毫泼墨,写下那字字如刀的诗句:“医国少良药,疾恶如探汤。”墨香四溢,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官场腐浊的痛恨与无奈。他的笔触如同锋利的剑刃,刺破了那层虚伪的面纱,让世人看到了隐藏在繁华背后的黑暗与丑陋。
而当他转身投入到戏曲的创作中时,那元杂剧的魂魄仿佛被注入了川腔之中,让《雨村曲话》成为了梨园中的圭臬。每当夜幕降临,川剧的锣鼓声便响彻云霄,如同雷鸣般震撼人心。那激昂的旋律、生动的表演,无不展现出戏曲的无穷魅力。李调元站在舞台之侧,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说:“戏曲应合乎人情。”这简单的话语,却如同明灯般照亮了戏曲创作的道路。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李调元用他的智慧与才华,续写着蜀地的辉煌篇章。他的身影与那壮丽的山川、清新的草木、激昂的戏曲融为一体,共同谱写着一段段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
最动人的,是他对烟火人间的深深眷恋。在那片被历史风霜雕琢的江南大地上,父亲李化楠留下的菜谱,如同一封封未寄出的情书,被他以川人的麻辣豪情细细品读,最终融入心血,编织成一部《醒园录》。书中记载的一百二十道菜式,不仅仅是食材与调料的简单堆砌,它们是色彩与味道的交响乐,是时间与空间的对话。
想象那腌渍的酸,如同晨曦中古老石巷里飘出的醋香,带着一丝丝历史的酸楚与岁月的沉淀;炖煮的鲜,则像是雨后初晴,湖面上泛起的层层涟漪,每一滴都蕴含着自然的馈赠与生命的活力;煎炒的香,更是如同夏日午后突如其来的雷鸣,轰轰烈烈,震颤心魄,那是火焰与食材共舞的激情瞬间。
他,这位烹饪的艺术家,让江南的“醉蟹”在川椒的热烈中苏醒,仿佛古老的水乡在烈酒的浇灌下焕发了新生,醉人的蟹香与麻辣的刺激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味觉盛宴。而“东坡肉”在蜀地的烟火气中变得更加厚重,那肥而不腻、酥烂入味的肉质,仿佛能讲述出苏东坡当年的豁达与才情,每一口都是对历史的回味与致敬。
《醒园录》不仅仅是一本食谱,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江南的温婉与蜀地的豪迈;它是一幅画卷,描绘着美食与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红亮的辣椒与碧绿的葱花交织出的色彩盛宴,可以听到油锅中食材跳跃的欢快乐章,可以闻到那混合着酒香、醋香、肉香的复杂而诱人的气息,甚至可以感受到每一道菜背后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是一部最早的川菜典籍,更是一曲“肠脑相通”的文明史诗。美食在这里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与文化的传承。它们滋养了文思,让人们在品尝之间感悟生活的真谛;文思又升华了滋味,让每一道菜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瑰宝。
嘉庆五年,那场史无前例的大火,如狂龙肆虐,将巍峨壮丽的万卷楼吞噬于熊熊烈焰之中,转瞬之间,昔日藏书万卷的殿堂化作了无尽的焦土与灰烬。火光冲天,映红了半边天际,仿佛末日降临,炽热的气浪夹杂着刺鼻的烟味,翻滚着扑向四面八方,令人窒息。火焰的噼啪声与木梁倒塌的轰鸣交织在一起,如同地狱之门轰然洞开,释放出毁灭一切的狂怒。
李调元,这位蜀地文化的守护者,跪在这片废墟之前,面容苍老而坚毅,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他颤抖着双手,缓缓捧起一抔还残留着余温的书灰,那灰烬中似乎还蕴含着千百年智慧的余韵,却又在指尖悄然流逝。他将这珍贵的书灰小心翼翼地装入洁白的绢袋之中,仿佛是在为逝去的文明举行一场庄严的葬礼,将其葬入特意为书而建的“书冢”。那一刻,他孤独而崇高的身影,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宛如一位殉道的诗人,以这片焦土为碑,以灰烬为铭,深刻地镌刻着人类文明在灾难面前的脆弱与不屈的坚韧。
然而,蜀地的文脉,岂会因一场大火而轻易断绝?在这片被火焰洗礼过的土地上,文化的种子依然深埋于心田,等待着重生。李调元咬紧牙关,眼中闪烁着不灭的火焰,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他毅然决然地投入到续编《函海》的艰巨任务中,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在那昏暗的油灯下,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与四周寂静的黑暗形成了鲜明对比。纸张翻动的声音,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文明之火在黑暗中顽强燃烧的声响。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李调元仍伏案疾书,那双布满皱纹的手紧紧握着笔杆,仿佛要将一生的心血与梦想倾注于字里行间。他的口中喃喃念诵着:“地荒莫道无人种,田在余心未废耕。”那坚定的声音,穿透了岁月的尘埃,回荡在这片曾经辉煌又历经沧桑的土地上,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守护着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的文化之光。
六十九岁那年,他矗立于新落成的“小万卷楼”前,苍穹之下,楼影巍峨,仿佛历史的巨擘轻轻一笔,在这方天地间勾勒出文化的深邃与厚重。夕阳如血,将楼体的飞檐翘角镀上了一层悲壮的金辉,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映照出岁月刻下的沟壑,也映照出他眼中不灭的光芒。就在这绚烂而短暂的黄昏时刻,他猝然倒下,身体与大地沉重地碰撞,发出一声沉闷而悠长的回响,如同远古的钟声,穿越了时空的壁垒。
倒下的一瞬,他的嘴角仍挂着一抹淡然的微笑,口中呢喃着:“我愿人到老,求天变作草。但留宿根在,严霜打不到。”这宿根,是罗江读书台上那斑驳的青苔,它们在晨露的滋润下泛着幽幽的绿光,仿佛是时间的低语,讲述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是川剧戏班里未歇的锣鼓,咚咚锵锵,激昂的旋律在夜空中回荡,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生命的热烈与不屈;是《醒园录》里永不冷却的炉火,火光映照着泛黄的书页,那是智慧与灵魂的碰撞,是文化传承的薪火,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都燃烧得炽烈而坚定。
四周,是静默的群山,它们以一种古老而庄严的姿态,见证着这一刻的悲壮与崇高。山风呼啸,带着草木的清香与泥土的芬芳,拂过每一寸土地,也拂过他的身躯,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抚慰。天边,最后一抹夕阳也悄然隐没,夜幕悄然降临,星辰开始在苍穹中闪烁,仿佛是无数先贤的眼睛,静静地凝视着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
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万物皆静,唯有他留下的那句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后人的心灵,指引着他们前行。
今日罗江,重建的醒园之内,荷香依旧馥郁,仿佛能穿越时空,将人的心神牵引至那遥远的往昔。碧绿的荷叶如盘,托起朵朵粉嫩的荷花,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这一片荷塘之上,金色的光辉与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荷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李调元纪念馆的檐角,铜铃随风轻轻摆动,发出叮咚悦耳的声响,宛如天籁之音,又似在低声吟诵着他那未尽的诗行。风,似乎带着一丝历史的厚重,穿梭在古老的建筑之间,让人的心灵也随之沉静下来。
不远处,川菜馆的灶台上,火焰跳跃着欢快的舞蹈,将铁锅烧得通红。厨师们熟练地翻炒着锅中的食材,那浓郁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勾起了人们深藏的食欲。《醒园录》的食谱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传承,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历史的韵味和文化的底蕴。
而戏台上,生旦净丑轮番登场,他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脸上涂抹着鲜艳的油彩,用那高亢激昂的嗓音,唱着《雨村曲话》里的悲欢离合。那激昂的唱腔、生动的表情、流畅的动作,无一不让人为之动容。戏台下的观众,或凝神静听,或低声议论,都沉浸在这份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中。
这位被誉为“川菜川剧之父”的伟大人物,早已将他生命的墨迹深深地渗入巴蜀的肌理之中。这里,一半是书卷的冷峻,那古朴的书籍、沉静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智慧与哲理;一半是烟火的热烈,那灶台上的火焰、戏台上的欢歌,又恰似人间最真实、最热烈的烟火气息。而这两者的交融,恰是那文明最动人的模样,让人心生敬畏,又满怀感动。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罗江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沉醉不已。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