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八景今何在》之“䢺水寒雁” 文/许龙 高祥君 唐文栋 图/袁国川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古迹》(校刋本)第二卷中载,临邛八景之一的“䢺水寒雁,在州治西三里”。今邛崃人都认为这个“州治西三里”,应该是指今市区之西的西河上的文脉堰至西河与南河相汇处小地名叫“石灰包”的这段水域。
䣢水“在旧时应是“(xi--jí)水“。因今多数人和书籍上,多以“䢺水”出现和表达,本文权为使用。
西河古名水,又称䢺江,发源于今大邑县西岭雪山和大飞水一带,因流经䢺坝、故名水(江)。1965年2月19日前,这些地方属邛崃管辖地域。据考证,水最早名仆水或布仆水。
西河文脉堰至与南河汇合的这段区域,河面和河滩很宽阔。河滩上到处是沼泽水草,生长着成片的芦苇和葱茏低矮的杂草、灌木丛,按今人的说法,就是一片广袤的湿地。两河交汇处多产石灰质鹅卵石,有人就地垒石灰窑用它来烧石灰,故取名“石灰包”。
长约几公里宽窄不一的河滩上,纵横的水渠水凼,丛生的芦苇,茵茵的绿草,宛如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湿地的安宁。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这片湿地上,闪烁着光芒,不时引来一群群鸟儿,或展翅盘旋,或潜水觅食,或互相嬉戏,别有一番滋味。秋冬之季,南飞的大雁途经如此水草茂盛、栖息安宁之地,不由得收翅歇脚撒欢,那动人心弦的欢叫声、扑翅声和踏水发出的碎步声,谱写出了这片湿地最美的乐章。
今天,读起清代诗人熊淮差的《䢺水寒雁》诗,仍然倍感亲切:“好将雁宇写秋寒,水向源头坝宽。几阵冲开红蓼岸,一书催出白苹滩。喜随鸥渚寻沙卧,谩说鸿泥踏雪难。待到天逵高渐羽,暖风吹上紫云端。”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西河文脉堰至南河两河交汇处的石灰包这片区域的河道、河滩上的大片湿地面积不断增加,成群的白骨顶鸡、野鸭、赤麻鸭等水鸟在湿地上自由飞翔;秋日里也有少量大雁歇脚于此,与其它留鸟、候鸟,甚至家鸭一道嬉戏玩水。据邛崃市摄影家协会摄影家们拍摄的鸟儿不完全统计,这带水域湿地的留、候水鸟的品种不下十种,再加上其它鸟类则多至几十种,俨然成了鸟儿生活的天堂。若加强持续保护,刻意打造,这里必会再现昔日“䢺水寒雁”的盛况来。
(本文国画作品由叶建明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