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935|评论: 1

新邛崃/《临邛八景今何在》之“易洞秋风”

[复制链接]

文/许龙 高祥君 唐文栋  图/袁国川  高祥君
       自从白鹤山鹤林寺提升打造和后山游山小道落成后,登山的人渐多。或从鹤林寺后门出,或由幽居寺入,有的在小道上快步疾走,有的在小道上休闲散步,有的顺着小道寻古探秘,各取所乐。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想体验什么样的玩法,都会循着葱葱茏茏的林荫小道,来到西塔下南面山腰上的一个宽敞高大的岩洞前,朝拜洞里巨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多数邛崃人不说这尊佛是弥勒佛,而称其为大佛。   
       大佛东侧原有一条登山小道,顺着小路上去不远处有一个岩洞,据《成都市志.文物志》《邛崃市文物图志》记载,这就是“点易洞”;但也有人称非也,“点易洞”应该是白鹤山下邛高公路旁的“仙人洞”;近日,杨辉祥老师撰文认为“点易洞“应称“易洞“,在今大佛洞位置。尽管对“点易洞”的位置甚至名称有异议,却都为一个历史故事,将人、洞与山景融合而演绎出“临邛八景”之一的“易洞秋风”。可惜,如今点易洞、仙人洞两个洞均破旧不堪,今非昔比,大佛洞里面塑了弥勒佛像。山景虽好,古刹妙成,但少了“点易洞”(或“易洞”)与“易洞秋风”,似乎让名山与古寺缺少了点历史文化底蕴。   
       据《成都市文物志》载:白鹤山点易洞遗址,位于邛崃县西郊4公里白鹤山后山的西岩西侧。志书上并配了“点易洞”照片,即大佛与西塔之间登山小道上的那个洞。并称“因蜀郡临邛人、西汉著名经学家胡安(生卒年月不详)曾在此讲学而得名。”胡安通晓天文、历象、阴阳之数,精《周易》。晋代史学家陈寿在《益都耆旧传》中有“胡安,临邛人,聚徒于白鹤山,司马相如从之受经”的记载,明人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亦有“白鹤山在邛州西八里,司马相如从胡安先生受易于此”之记述。宋淳熙四年(1177年)秋,诗人陆游到邛州游白鹤山,作《次韵宇文使君山行》诗咏:“安得学胡公?危苦寄鹤翅”,并自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岩,跨鹤升仙,山以此得名。”
      《邛崃市志》载,白鹤山主峰山腰绝壁上的一石洞,深广数尺,洞壁原多刻诗文,今已风化不辨,人称该洞为“点易洞”,即胡安读书、讲学之处。
       胡安在“点易洞”授易之后,漫长的历史又围绕“点易洞”营建出众多特色建筑和景点,成为邛崃的著名风景,演绎出许多值得称道的历史故事。
        今点易洞侧崖腔壁上残存十多座小佛龛,全部严重风化,此地应是唐代佛教造像龛的一个集中区,属白鹤山唐代的西岩寺摩崖石刻。当时,西岩寺与“点易洞”旁边所建“翠屏阁”共同构成邛州八景之“易洞秋风”“翠阁秋风“胜景。
       明《一统志》载,白鹤山西崖寺左,汉胡安建阁,阁前山如翠屏。也才有了宋代诗人陆游《翠屏阁》“把酒孤亭半日留,西崖独擅鹤山秋”和郭印《西岩轩》“秀獻(读作:yǎn)修屏立,枯岩半屋悬”的诗。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在点易洞后的白鹤山主峰上始建西塔。后因年久颓败,塔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建。据考证,西塔平面八边形,与胡安在点易洞授易、太极八卦之形相关,也是邛崃现存古塔中唯一的八边形塔。
       明万历五年(1577年),为了纪念胡安,邛州州守鞠文谷在点易洞旁建“点易书院”“滴露亭”“梅花轩”,恢复已毁的“翠屏阁”,只是这些古建筑的具体位置尚有争议。据说点易洞侧石壁上,曾刻有明天启进士、邛州人杨伸题书的“滴露研珠”4个大字。
       民国初年,县人席丰见原建筑已圮(倒塌),在洞前补建了“胡安祠”三间,并题联“会心在河图洛书上;托迹于山林泉水间。”
        民国五年(1916年),在西岩寺西侧雕刻高近5米的跏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于须弥座上的点易洞弥勒大佛,是当时四川西南最大石刻弥勒佛坐像,如今成为白鹤山朝佛的一大圣地。
       上述史籍记载,让人们看道了在历史岁月中饱经沧桑的“点易洞”,也了解了胡安其人和“点易洞”历史,以及“点易洞”与“易洞秋风”对于白鹤山、鹤林寺的重要性。少了二者,名山与古寺确实少了点人文历史和“灵魂”。
       至于那些认为“点易洞”是白鹤山脚邛高路旁的那个“仙人洞”;“易洞”就是大佛所在的洞窟等看法,不妨继续争论下去。我们的意见是,暂以志书上的记载叙述,待争论尘埃落定后再行确定。
       清·嘉庆《直隶邛州志·鹤林寺图》上,“点易洞”“仙人洞”“滴露研珠”图文同绘在一页之中,意指“点易洞”的单独存在,且图上有“点易洞”而无“易洞”,不妨先以此为据。   
       今《成都市志·文物志》对点易洞的描述具体如下:“胡安当年聚徒授易之洞,昔称点易洞,实为岩层自然形成之敞口岩窟。岩石色褐而坚硬,高宽约3米,深约2米,可容数人席坐。明万历五年(1577年)邛州州守鞫文谷在点易洞近处建点易书院。”  其意与邛崃旧志和《邛崃市志》上的记载无矛盾。
       今 “点易洞”虽然岩洞尚存,但其它附属建筑荡然无存。希望能在适当位置增设临邛八景“易洞秋风“标识和文字介绍,条件许可时塑胡安雕像,适当恢复、匹配周边环境,讲好胡安授易讲学、司马相如从之学习、白鹤山名来历等故事,再现“易洞秋风”之盛景。
       笔者认为,“易洞秋风”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的标志性历史遗存。它见证了汉代儒学的兴盛和文化的传承,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和吟咏,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站在易洞前,秋风吹拂,山色青翠,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厚重。正如清代诗人华璨留下的诗句“仙踪自昔乘云去,此地空余点易名。景仰遗徽何处觅,秋风飒飒一山青”,与我们重塑“易洞秋风”胜景的美好心愿一致。 (本文国画作品由叶建明提供)         
20250212091616front2_0_7417959_FqSQSK4PmMfing4C6Wq6ViiOgkJg.jpg
20250212091617front2_0_7417959_FhE_J1jVwAUlHF2MjrbvQVZhRm74.jpg
20250212091616front2_0_7417959_Fu-EJJnDZdkMVIevD2JyAO9x_RlK.jpg
20250212091616front2_0_7417959_FiKpZCbhk2ALC5UricVSbpoIWUBD.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5-2-1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