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票房一路狂飙,直接突破 50 亿大关,成为了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到了 2025 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更是来势汹汹。截至2 月 8 日 时,票房 突破70亿,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 。这票房数据,只能说 “太顶了”!
[color=rgba(0, 0, 0, 0.9)]除了票房大卖,哪吒的话题热度也是居高不下。电影里那句 “我命由我不由天”,简直成了大家的口头禅,各种周边产品也是卖得热火朝天。各大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讨论量数以亿计,网友们对哪吒的喜爱简直溢于言表。然而,在这一片叫好声中,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哪吒这个主角,并没有展现出让我欣赏与喜爱的特质,他的种种行为和性格设定,实在难以让人产生共鸣。
[color=rgba(0, 0, 0, 0.9)]在动画电影里,哪吒的暴力行为可是相当扎眼。就说那场《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生辰宴,本应是热热闹闹、充满喜庆的日子,可哪吒却突然暴走。他身上的魔力失控,力量四处肆虐,周围的建筑在这股强大的力量冲击下,纷纷坍塌。原本繁华的街道瞬间变得一片狼藉,百姓们四处奔逃,尖叫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 。还有平日里,他也时常因为情绪波动,对陈塘关的建筑大打出手,那些普通百姓辛苦搭建的房屋,在他的魔力之下,就像脆弱的积木一样,轻易地被摧毁。这些场景,无不展现出他暴力行为的严重后果,让陈塘关的百姓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当哪吒做出这些破坏行为时,动画的叙事却让人感到十分迷惑。创作者似乎总在为他寻找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比如 “孩童心性”,说他只是个孩子,不懂事,调皮捣蛋很正常,所以他的破坏行为就被当成了小孩子的胡闹,不必太过计较;还有 “命运不公”,强调他生来就被当成魔丸,遭受众人的排挤和误解,心里有委屈、有愤怒,所以才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发泄。
[color=rgba(0, 0, 0, 0.9)]但仔细想想,这真的合理吗?难道因为是孩子,因为命运不好,就可以随意破坏别人的生活,就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吗?这种说辞,实际上是在给强者开绿灯,构建了一种可怕的潜在规则:只要你有足够的能力,哪怕你伤害了别人,也可以免受道德的审判,这完全违背了基本的伦理道德。
[color=rgba(0, 0, 0, 0.9)]在《哪吒之魔童降世》最终决战中,哪吒与敖丙展开了激烈的对抗,他成功地拯救了陈塘关的百姓。这本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用新暴力覆盖旧暴力的 “将功补过” 叙事。之前哪吒因为自己的行为,给百姓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可现在仅仅因为他拯救了大家一次,之前的过错就好像被一笔勾销了。这就好比现实中一个人先打伤了别人,然后又在别人遇到危险时救了他,最后就说之前的伤害不算数了,显然不合理。这种叙事方式,模糊了不同性质行为之间的道德界限,让哪吒无需为自己之前的具体过错承担责任,实在是难以让人信服。
[color=rgba(0, 0, 0, 0.9)]和电影里的其他角色一对比,哪吒的不讨喜之处就更加明显了。就拿敖丙来说,同样是身负特殊使命,敖丙就展现出了和哪吒截然不同的一面。敖丙身为灵珠转世,又肩负着龙族的复兴大任,可他并没有因此变得骄纵或者激进。他性格沉稳,做事总是深思熟虑,对待他人也非常善良温和 。在面对家族使命和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冲突时,敖丙内心痛苦挣扎,却始终没有轻易伤害无辜,他的这种克制和担当,真的很圈粉。
[color=rgba(0, 0, 0, 0.9)]再看看哪吒的父母,李靖和殷夫人,他们为了哪吒操碎了心。一边要守护陈塘关,一边还要想尽办法让哪吒感受到爱,引导他走上正道。李靖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换哪吒的命,殷夫人即便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陪哪吒踢毽子。他们的付出和牺牲,让人感动不已。相比之下,哪吒前期对父母的苦心似乎理解得并不够,还是一味地任性妄为,这就难免让观众觉得他有些不懂事,不懂得珍惜身边的爱 。
[color=rgba(0, 0, 0, 0.9)]在这电影动画系列里,哪吒和敖丙的身份设定很值得玩味。哪吒是魔丸转世,敖丙是灵珠转世,看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但实际上,他们都是 “仙界特权阶层” 的产物。哪吒的背后,有太乙真人这位元始天尊的徒弟悉心教导,还能得到各种法宝的加持;敖丙则有整个龙族的全力支持,背负着龙族的复兴希望 ,申公豹也对他寄予厚望,传授他法术。他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color=rgba(0, 0, 0, 0.9)]再看看陈塘关的普通百姓,他们在剧中只是被保护的对象,没有任何对话权。面对哪吒的破坏,他们只能默默承受;面对敖丙的威胁,他们也毫无还手之力。他们的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被这些拥有强大力量的神魔二代所左右。而哪吒那句响亮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听起来充满了豪情壮志,但仔细想想,他的底气又来自哪里呢?还不是因为有太乙真人的教导,有李靖这样的父亲为他遮风挡雨,有整个权力系统在背后支撑着他。这和真正的草根逆袭有着本质的区别,真正的草根逆袭,是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一步一步打破命运的枷锁,而哪吒显然不是这样。
[color=rgba(0, 0, 0, 0.9)]《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元始天尊将魔丸投放下界的行为,简直就是神界将危机转嫁给凡人的铁证。为了度过所谓的劫数,他毫不留情地把魔丸送到了人间,让陈塘关的百姓们承受着魔丸带来的灾难。哪吒作为魔丸的载体,从出生就被视为不祥之物,他的成长充满了痛苦和误解。但讽刺的是,最后哪吒却获得了救赎,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英雄。而那些无辜的陈塘关百姓呢?他们的家园被损毁,生活被打乱,却没有任何申诉的通道。他们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也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们的痛苦。到续集《哪吒之魔童闹海》里仙界为了炼制仙丹、增强自身实力,不惜牺牲大量无辜的妖族和百姓。
[color=rgba(0, 0, 0, 0.9)]这种叙事,就像是现实社会中阶层压迫的一个缩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看到类似的情况。一些处于高位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底层人民的权益。他们把自己的错误和危机,转嫁给那些没有能力反抗的人,而自己却逍遥法外。就像动画里的神界一样,高高在上,对凡人的痛苦视而不见。而那些像陈塘关百姓一样的普通人,只能在生活的重压下苦苦挣扎,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color=rgba(0, 0, 0, 0.9)]在这个电影里,哪吒被设计成了一个十足的 “熊孩子”。他总是故意吓唬陈塘关的百姓,看着人们惊恐的表情,他却觉得十分有趣。还有那次火烧村庄,熊熊大火吞噬了房屋,村民们的生活瞬间陷入了困境,他们多年的心血在这场大火中化为乌有 。可哪吒呢,他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依旧我行我素。还有在玉虚宫品鉴会上,哪吒偷偷给众仙的 “仙露” 加料,让众仙喝得涕泪横流、仪态尽失,原本庄严肃穆的仙家仪式被他搅得一片混乱。在蟠桃宴上,哪吒故意踩住仙女裙摆,导致对方摔了个四仰八叉,而他自己却一脸无辜地装乖。
[color=rgba(0, 0, 0, 0.9)]但主创们却用一种夸张的卡通化表现手法,把这些严重的行为变得似乎不那么可怕了。哪吒那些搞破坏的场景,被处理得充满了喜剧效果,他的动作夸张滑稽,表情古灵精怪,再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让观众在看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了他行为的恶劣性。当哪吒喊出 “他们说我坏我就坏给他们看” 这句话时,他就像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和大人赌气,而不是一个犯下严重错误的人。这种处理方式,其实是在美化反社会人格的报复性心理机制,让观众对哪吒的行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理解,觉得他只是调皮捣蛋,而不是真正的坏人。
[color=rgba(0, 0, 0, 0.9)]在传统神话里,哪吒自刎的情节是全剧的高潮,充满了令人动容的伦理挣扎。那时的哪吒,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为了不连累父母,更为了向陈塘关百姓赎罪,他毅然决然地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以自己的生命承担起了责任。那一刻,他的内心满是对父母的愧疚,对百姓的歉意,以及对自己过往行为的深刻反思。这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让哪吒的形象瞬间立体丰满起来,也让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从而对他产生强烈的共情。
[color=rgba(0, 0, 0, 0.9)]但到了新版动画里,一切都变了味。深刻的情感被简化成了对个人价值的执念,哪吒满心满眼只在乎自己是否被认可,是否能够证明自己的价值。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那些被他伤害的百姓所遭受的痛苦,没有丝毫的愧疚与反思。他从未想过,那些被他吓唬过的百姓,在黑夜里曾多么担惊受怕;那些被他烧毁村庄的村民,在废墟中又是怎样的绝望无助。他就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只知道追逐自己的目标,却对周围人的苦难视而不见。
[color=rgba(0, 0, 0, 0.9)]这种单向度的自我中心主义,让哪吒这个角色变得异常单薄。我们无法从他身上看到一个英雄应有的担当与胸怀,看到的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在为自己的情绪买单。当我们看到那些在他的破坏下生活支离破碎的百姓时,心中满是同情与怜悯;可哪吒却对这一切无动于衷,这让我们很难与他产生情感共鸣。我们实在难以理解,一个只关心自己的人,凭什么能成为真正的英雄?这样的哪吒,又怎能让我们对他产生好感,进而认同他、喜爱他呢?
[color=rgba(0, 0, 0, 0.9)]哪吒从一个到处搞破坏的 “熊孩子”,到最后成为拯救陈塘关的英雄,这个转变过程本应是整个故事最精彩、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但在动画里,这个转变却显得非常生硬,缺乏内在的逻辑驱动。
[color=rgba(0, 0, 0, 0.9)]回顾一下剧情,哪吒之前一直被村民们视为妖怪,遭受着众人的排斥和误解。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委屈,于是用各种破坏行为来反抗这种不公。但他的这种反抗,更多的是一种情绪化的发泄,并没有真正的思考和成长。而后来,他之所以会突然决定保护陈塘关的百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得知了父亲李靖愿意用自己的命来换他的命,这个 “换命符” 的情节就像一个外在的开关,一下子就改变了哪吒的行为。他从一个只在乎自己感受的孩子,瞬间变成了一个愿意为他人牺牲的英雄,这种转变实在是太突然了,让人感觉不到他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保护百姓,更像是在完成一个剧本安排好的任务。
[color=rgba(0, 0, 0, 0.9)]这样的设计,让哪吒的觉醒变得非常机械,失去了应有的人性温度。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成长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后,内心逐渐发生变化,从而做出保护他人的决定。而不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外在刺激,就突然完成了从 “破坏者” 到 “守护者” 的转变。这种缺乏深度的转变,让哪吒的形象变得很单薄,也让观众很难真正地感受到他的成长和蜕变。
[color=rgba(0, 0, 0, 0.9)]陈塘关百姓对哪吒的态度,堪称全片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情节。起初,他们对哪吒怕得要死,排斥得彻底。只要哪吒一露面,大家就跟见了瘟神似的,惊恐万分,四散奔逃。那些大人们,总是神色慌张地护着自家孩子,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 “妖怪来了”;孩子们呢,也被吓得哇哇大哭,在父母的怀里瑟瑟发抖。甚至还有人组织起来,想要把哪吒赶走,觉得他就是陈塘关的灾星,留着他迟早会带来大祸。
[color=rgba(0, 0, 0, 0.9)]可等到哪吒和敖丙联手拯救了陈塘关后,这态度转变得比翻书还快,百姓们居然集体对着哪吒跪拜起来,满脸都是感恩戴德的神情。之前那些恐惧和厌恶,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这种 180 度大转弯,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之前对哪吒的偏见那么深,就因为一次拯救,就瞬间烟消云散了?这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吧。
[color=rgba(0, 0, 0, 0.9)]这种设计,说白了就是把百姓当成了衬托主角成长的工具人。他们的态度不是基于对哪吒的真正了解,而是随着剧情的需要随意切换。当需要突出哪吒的孤独和叛逆时,百姓们就对他充满恶意;当需要展现哪吒的英雄形象时,百姓们就立马臣服。这种做法,不仅让百姓的形象变得扁平又单薄,也让整个故事的内涵变得肤浅起来。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叛变的敖闰撕裂空间,将岩浆引入陈塘关,百姓们死伤无数,连工具人都不需要了。
[color=rgba(0, 0, 0, 0.9)]再看哪吒踩着风火轮,威风凛凛地从跪拜的人群上方飞过的画面,这背后所传递出的,其实是一种强者崇拜的意识。它让观众觉得,只要你足够强大,能拯救他人,就能获得无上的敬仰和崇拜,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价值观,真的值得我们去宣扬吗?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在道教的漫长传承里,哪吒一直是正义的象征,是威风凛凛的护法神。他的标配造型,头戴乾坤圈,身披混天绫,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这一身行头,光是想想就觉得帅到没朋友。当世间有邪恶作祟,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时,哪吒总会如同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及时现身。他眼神坚定,身姿矫健,凭借着强大的法力和无畏的勇气,将妖邪打得落花流水,让百姓重新沐浴在安宁与祥和之中 。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哪吒显灵护佑百姓的传说,这些故事代代相传,让哪吒的护法神形象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成了百姓心中的守护神。
[color=rgba(0, 0, 0, 0.9)]可到了新版动画里,一切都变了样。哪吒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神通广大的护法神,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问题儿童,急需凡人的接纳与认可。他不再主动去守护世间的弱者,而是整天为了证明自己而忙得焦头烂额。以前他的守护行为,那是出于对正义的执着坚守,对弱者的同情怜悯,是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可现在呢,他的守护更像是一场交易,只有守护了陈塘关百姓,他才能得到大家的接纳和认可 。
[color=rgba(0, 0, 0, 0.9)]这种改编,虽然拉近了哪吒与普通人的距离,让他变得更接地气,可却实实在在地消解了他作为神性角色的道德高度。曾经的哪吒,是正义的化身,是道德的楷模,他的一举一动都彰显着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精神;而现在的哪吒,更像是一个在成长路上迷茫的孩子,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努力,却丢失了那份与生俱来的神性光辉。这样的哪吒,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英雄吗?
[color=rgba(0, 0, 0, 0.9)]回溯 1979 版《哪吒闹海》,那是一部承载着时代记忆与精神的经典之作。影片中,哪吒自刎的场景,堪称全片的灵魂高潮。彼时,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百姓危在旦夕,生命如风中残烛般飘摇。哪吒为了拯救苍生,保全陈塘关的百姓,更为了不连累父母,怀着视死如归的决绝,毅然剔骨还父、削肉还母。那一刻,他的眼神坚定而炽热,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退缩,以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集体主义精神的伟大与崇高,彰显了为集体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与担当 。这个场景,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底,成为了集体主义精神的不朽象征,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悲壮而震撼的力量。
[color=rgba(0, 0, 0, 0.9)]将目光转向《哪吒之魔童降世》,叙事的焦点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偏移。在这里,个人存在价值的证明成为了核心主题,哪吒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围绕着证明自己不是魔丸、不是妖怪,而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英雄展开。他的成长历程,不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拼搏,而是变成了一场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孤独旅程。从最初被村民误解、排斥时的愤怒与反抗,到后来为了得到认可而努力修炼、拯救陈塘关,他的每一步,都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color=rgba(0, 0, 0, 0.9)]这种叙事焦点的转变,深刻地折射出当代社会从集体伦理向个人主义的价值嬗变。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主义逐渐兴起,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利益、需求和价值实现,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独立和发展。集体主义精神在这种大环境下,似乎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人们行为的首要准则。
[color=rgba(0, 0, 0, 0.9)]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在职业选择上,过去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的职业,如医生、教师、军人等,他们将个人的理想与集体的利益紧密结合,以服务集体为己任。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选择职业时,更注重个人的兴趣、发展空间和物质回报,追求个人的职业成就和生活品质。又比如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过去人们往往会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以维护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而现在,有些人可能更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受到影响,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相对较低 。
[color=rgba(0, 0, 0, 0.9)]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是好是坏。个人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集体主义是社会凝聚力的源泉,它能够让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困难和挑战,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不能忽视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需求。只有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color=rgba(0, 0, 0, 0.9)]现代版的哪吒,看似是一个充满个性的英雄形象,实则是资本逻辑对传统文化符号侵蚀的产物。在追求视觉效果和市场吸引力的过程中,制作方用 “缺陷人格 + 视觉奇观” 的工业化配方来打造角色,却忽略了传统文化中英雄所承载的伦理重量。从最初的剧本创作,到角色设计、场景搭建,再到后期的宣传推广,每一个环节都被资本的力量深深左右。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制作方不断加入各种流行元素,打造出炫酷的视觉特效,却没有深入挖掘哪吒这一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color=rgba(0, 0, 0, 0.9)]这让我们看到,在资本的影响下,文化创作正逐渐走向娱乐至死的深渊,传统的价值观被解构,真正的文化内涵被忽视。我们不能否认,文化创作需要创新,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篡改传统文化的内核,将英雄塑造成漠视百姓利益的 “伪反叛者”。我们希望未来的文化创作者们,能够更加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创新的同时,坚守文化的底线,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的异化。让我们一起期待,那些真正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的出现,让文化的魅力在正确的创作中得以延续和发扬 。